胰腺癌的漏诊和心肌炎的过度诊疗


我们看一个新闻案例,医院成了被告。
患者男性,50岁,因“胸骨后不适感7天”于10月23日到医院就诊。检查后初步诊断: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
10月30日、11月20日、11月27日,患者在消化内科复诊三次,电子胃镜检查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12月5日,患者主诉上腹部腹痛1月余再次在消化内科门诊就诊,进行CT(胸腹盆平扫)。初步诊断:腹痛待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肝功能异常。
12月6日,患者进行头颅CT、血化验、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检查,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全血)53.4mg/L、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多项指标异常。
12月8日,外院增强CT检查报告单显示: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并肝脏弥漫性分布的占位性病变,考虑胰腺占位并肝脏多发转移。
随后,患者到多家医院就诊,于12月20日死亡,死亡原因:胰腺癌,肝脏广泛转移。
看看这个新闻案例,腹痛多次就诊被漏诊,最后确诊为胰腺癌,很快病故。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多次就诊的门诊病历汇总。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常见的轻症病例和少见的重症病例之间的矛盾。胃炎是常见的轻症,胰腺癌是少见的重症,不能把所有患者都当作胃炎掉以轻心,也不能把所有患者都当作胰腺癌过度依赖。如何把握度,这就是经验所在。
很显然在前面几次就诊中,接诊医生都试图用常见的轻症疾病去解释患者的不适。胃镜检查也非常有迷惑性,未见异常就应该写个未见异常,但绝大多数医院胃镜室似乎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未见异常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很显然胃炎、胃食道反流这种轻症不足以解释患者的持续腹痛。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意思就是“胃镜未能明确腹痛的原因”。经验不足的医生、包括患者会真的以为诊断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10月、11月的四次就诊中,第一次就诊处理没有问题,按照常见病多发病考虑,后面三次就诊一次责任比一次大,接诊医生一直延续“慢性浅表性胃炎,食道炎”这些轻症诊断。
多次就诊说明患者治疗是无效的,治疗无效的原因两个:1、诊断错误;2、治疗强度不够。很显然,慢性浅表性胃炎这种可有可无、可用药可不用药的轻症是不存在治疗强度不够的问题。
因此在12月5日就诊时,检查进行了升级,安排了腹部CT,没有明确诊断,医生没有放松警惕;12月6日继续升级检查项目,头颅CT、各种血液化验,发现不具特异性的异常指标;12月8日进一步升级检查,腹部增强CT明确了胰腺癌肝转移诊断。
那么是不是所有患者都要一来就开具全套高级别的检查呢?也不是,看看某站上面的一个热帖。

简单说就是患者因为中暑就诊,医院直接开具了600多元的检查,砍价砍到100多。患者对此不满,好在他也没有那么倒霉死于心肌炎,事后他把这个故事发到了网上。实事求是的说,发烧排除心肌炎600块确实多了,这种往往是“套餐医嘱”惹的祸。套餐中个别项目价格贵,而且性价比不高,甚至医生自己都看不懂。作为“初筛”,没有必要直接上套餐。临床中有相当多因为花费太高产生的纠纷。只是这类纠纷往往只是花钱多,没有出人命,没有新闻价值,也就报道的不多。
两个相反的案例都有类似的表现。那就是“敷衍”。前一个案例用一个常见病诊断敷衍患者也敷衍自己;后一个案例用一个套餐医嘱敷衍患者,产生了过高的收费。
同学们是不是有了“现在的患者真难伺候”的感觉。同学们在医院里面对各种收费项目没有感觉,只有在患者逃费自己赔钱时才感叹医院花费太高。同学们将来都有机会成为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此时可能会对这些“敷衍的诊断”感同身受,也会觉得600块并不是小数目。
最后编辑于 2023-07-20 · 浏览 1.8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