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打破旧认知!| 郭军教授详解黑色素瘤辅助治疗新发现
按:
学习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从基因组学上提升认识:中国人,和外国人,是不一样,同一疾病,类型也不一样,对外国的指南,不能死搬硬套。
最早学习到这知识,是全国抗感染学术会议上,刘又宁主任报告(2009药物评价会议,2008广州药理会议)(7号视频),选上一张ppt。
2023-07-18,收录,辛老师

【401】打破旧认知!| 郭军教授详解黑色素瘤辅助治疗新发现
—— 2023 ASCO年会学术联播系列报道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如期而至,于当地时间6月2-6日在美国芝加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今年大会主题为“与患者合作:共筑癌症治疗与研究的基石”。围绕该主题,大会汇聚了全球肿瘤学界专家学者,传递最新研究进展,共议未来探索方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牵头的“替莫唑胺联合顺铂对比特瑞普利单抗(抗 PD-1)用于已切除黏膜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研究(摘要号9508)入选了本次ASCO年会的口头摘要专场(Oral Abstract Session),郭军教授受邀在大会上作了精彩报告。《中国医学论坛报》诚挚邀请郭军教授,以研究者的身份为我们详细解读研究内容,点评研究意义并介绍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现将访谈精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研究简介
背景 在“免疫前”时代,与高剂量干扰素α-2b相比,化疗(替莫唑胺+顺铂)已被证明对可切除的黏膜黑色素瘤(MuM)是一种更好的辅助治疗方案。然而,随着当前临床研究步入免疫治疗时代,PD-1抑制剂已被推荐作为可切除黑色素瘤的标准辅助治疗。目前,尚无比较化疗与PD-1抑制剂在可切除MuM辅助治疗中的研究报道。因此,研究者开展本项研究,旨在确定辅助化疗与PD-1抑制剂在可切除MuM患者中的治疗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至2019年接受辅助治疗的可切除MuM患者,均为接受化疗(替莫唑胺200 mg/m2/天,第1~5天口服;顺铂75 mg/m2,第1~3天静脉注射;每3周一周期,共6个周期)或抗PD-1(特瑞普利单抗,3 mg/kg,每2周静脉输注)。
两组患者通过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经倾向评分匹配(PSM)以1︰1进行匹配,以减少偏差。PSM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根据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终点为无复发生存(RFS)期、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期和总生存(OS)期。
结果 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78例在特瑞普利单抗组,169例在化疗组。通过PSM从两组中各匹配65例患者,基线特征相似。
中位随访52.6个月(95%CI为44.6个月~60.6个月)时,与接受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化疗的患者的中位RFS期[28.2个月对12.0个月,风险比(HR)=0.64,95%CI为0.42~0.98;P=0.04]、DMFS期(42.0个月对19.0个月,HR=0.58,95%CI为0.36~0.92;P=0.02)和OS期(93.4个月对39.3个月;HR=0.56,95%CI为0.33~0.94;P=0.03)都显著更长。
结论 研究中辅助化疗(替莫唑胺加顺铂)显示出比抗PD-1(特瑞普利单抗)更长的RFS期、DMFS期和OS期。这表明即使在目前的免疫治疗时代,辅助化疗也可能是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更好的治疗选择。
研究者说
Q1 您认为这次的研究能够引发国际领域学者关注的原因有哪些?
郭军教授:实际上,中国的黑色素瘤研究已经获得过5次在ASCO大会上口头报告的机会,今年也是连续第4年登上ASCO的舞台,这些与中国黑色素瘤领域学者20余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之所以本次研究能够继续获得ASCO大会的青睐,我想有几个原因。
首先,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黑色素瘤以皮肤型为主要亚型。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黑色素瘤主要是肢端型和黏膜型,因此我国在疾病亚型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独特性。
其次,多年来我国学者在黑色素瘤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贡献了很多成果。特别是黏膜型黑色素瘤,几乎所有的指南推荐都来源于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体现了黑色素瘤领域的中国力量。
最后,我们本次的研究聚焦于黏膜型黑色素瘤,研究的结果出人意料,打破了一些固有观点。因而为黏膜型黑色素瘤辅助治疗再添新证的同时,也获得了ASCO大会的肯定。
Q2 本次研究解决了哪些临床诊疗的问题?
郭军教授:中国学者围绕黏膜型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总体而言,黏膜型黑色素瘤对辅助治疗的反应与皮肤型黑色素瘤有很大不同。前者在使用化疗时得到的RFS期和OS期获益比使用大剂量干扰素要好很多。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迅猛发展,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已经成为了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主流,也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的标准治疗。但我们不禁要思考,对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也是这样吗?PD-1抑制剂能够取代化疗成为标准的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吗?本次研究就着眼于这些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
Q3 您认为研究结果会对患者诊疗策略和获益方面带来哪些影响?
郭军教授: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黏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配对以对比化疗和PD-1抑制剂的疗效差别。结果发现RFS期在化疗组达到了28.2个月,但在PD-1抑制剂组仅有12个月,相差一倍以上,OS期和DMFS期也有统计学差异。此外研究还就PD-L1表达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PD-L1阴性的患者,上述结果均成立;而对于PD-L1阳性患者,化疗有获益趋势但与免疫治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样的结果依然很有意义。
本研究证实,对于黏膜型黑色素瘤这一特殊亚型,化疗依然是辅助治疗的金标准。这与皮肤型黑色素瘤以PD-1抑制剂为标准辅助治疗存在较大差异。在免疫治疗时代,这样的结果可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对于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而言,治疗策略的改变也为争取更大程度的获益带来新的希望。
论坛报,肿瘤周刊2023年06月15日B1版.pdf
最后编辑于 2023-07-18 · 浏览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