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RGP在角膜扩张性疾病中的应用
● 文章纲要
一、圆锥角膜简述
二、不同类型矫正方式联合RGP治疗圆锥角膜应用;
三、不同程度圆锥矫正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四、露晰得YK镜片应用案例分享。
温馨提示:全文共2896字,阅读需要8分钟。
一、圆锥角膜简述
1、定义: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扩张变薄并向前呈锥形突出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常造成高度不规则散光,晚期视力显著下降而致盲;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角膜水肿,水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本病多于青春期发病,是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2、鉴别诊断:
a.透明角膜边缘变性:本病临床少见,是一种渐进性角膜边缘透明变性,类似于圆锥角膜,部分学者认为是圆锥角膜的一种变异类型。诊断要点:
(1)角膜缘内变薄区(宽1~2 mm)在角膜突出部的下缘;
(2)角膜最突出部常位于角膜下方;
(3)角膜透明(无新生血管、脂质沉积、铁质环圈、瘢痕等)。
b.球形角膜:以全角膜变薄、扩张前突为特点,角膜直径变大,角膜基质厚度为正常基质厚度的1/3~1/4,最薄处往往位于角膜边缘。获得性球形角膜可能与春季角膜结膜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
c.角膜屈光手术后进行性角膜扩张:有角膜屈光手术史,且存在以下主要危险因素:接受手术时年龄小、术前角膜地形图异常、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小、术前角膜薄、高度近视眼等。
d.其他角膜变薄疾病:如Terrien边缘变性、角膜小凹(Dellen)、类风湿疾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解等造成的角膜变薄。
3、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a.框架眼镜:适用于以下圆锥角膜患者:I初发期或完成期1级;II矫正视力≥0.5;III前表面角膜曲率<53.0 D;IV角膜厚度>400 μm;V对矫正视力满意;
b.普通RGP镜片:在圆锥初变期或后表面圆锥角膜,角膜前表面相对规则时可选用普通球面或非球面RGP矫正;
c.圆锥角膜RGP(多弧设计):可用于大部分圆锥角膜患者,镜片后表面中央处最陡,周边逐渐变平以适应不规则的角膜;
d.Piggyback(骑跨式):软硬镜搭载式验配,先用软镜覆盖于角膜上再配戴 RGPCL,这种配戴方式能明显提高舒适度,延长配戴时间;
e.Hybrid Lens(杂交镜片):软硬镜结合镜片,在普通的RGPCL镜片外周附带上一个软镜的裙边,此类镜片舒适度好,并且能达到和RGPCL相同的视力矫正效果;
f.巩膜镜片:镜片边缘跨过角膜缘支撑于巩膜上的RGPCL,此类镜片的优点是镜片可以不接触锥顶而直接承重于巩膜上可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和定位效果,尤其适用于中晚期和重度圆锥角膜,以及锥顶位于角膜旁中央或周边的圆锥角膜;
g.特殊设计的镜片:根据圆锥角膜特殊形态设计的镜片,如术后片、多象限镜片等等;
2)手术治疗
a.角膜胶原交联术(CXL):CXL通过增加角膜胶原纤维之间的化学链接,提高角膜基质的硬度和强度,从而控制或延缓圆锥角膜或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异常膨隆等扩张性病变进展;
b.角膜基质环:适用于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其原理是使中央角膜变平、减少散光,从而提高视力。目前在我国ICR尚未得到批准应用于临床;
c.角膜移植术:适用于圆锥角膜完成期或瘢痕期患者;
二、不同类型矫正方式联合RGP治疗圆锥角膜应用
一起看下面相关文献~
文献1:《 角膜屈光手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的RGP矫正疗效观察》
作者:赵江浩 吴年浪 张惠成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5月 第41卷 第5期
研究设计介绍:
选择笔者医院收治的11例(21眼)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观察1年后角膜前后表明曲率,RGP和普通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结果:
1、佩戴RGP1年与佩戴前的测量值比较角膜前表面Min K、后表面Min K和后表面Max K值无显著差异P>0.05;角膜前表面Max K值佩戴RGP1年比佩戴前测量值明显减小P<0.05(见下图)

2、佩戴RGP1年与佩戴前的测量值比较SRI、SAI变小P<0.05;PVA提高,散光减小P<0.05(见下表)。

结论:
经1年的随访观察,RGP对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最陡平均曲率,角膜后表面和角膜前表面最平平均曲率保持稳定,是目前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
文献2:《角膜胶原交联联合 RGPCL 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英男 蒋沁 薛劲松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6):1035-1038
研究设计介绍:
选取2015-01~2017-01在我院行去上皮加速CXL治疗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51例51眼,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30眼,行CXL后配戴框架眼镜)和B组(21眼,行CXL后配戴RGPCL)。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及角膜前后表面形态。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情况。治疗前后,A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屈光状态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E均无明显变化,且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下表)。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形态治疗后12mo,两组患者K1、K2、Km、Kmax、角膜顶点厚度、TCT 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角膜形态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12mo,B组患者角膜顶点厚度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其余各参数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XL治疗圆锥角膜可延缓或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 联合配戴 RGPCL可有效改善矫正视力。
三、不同程度圆锥矫正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文献3:《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不同程度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郭寅 刘立洲 彭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医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年2月第36卷第2期
研究设计介绍:
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00-2010年在北京同仁医院配戴RGPCL超过5年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26例217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依据角膜曲率Ks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角膜曲率Ks≤45.00D者为轻度圆锥角膜组,Ks≥52.00D者为 重度圆锥角膜组,Ks 介于二者之间者为中度圆锥角膜组。患者在初次就诊(戴镜前)及每次复查时均行LogMAR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评估RGPCL镜片配适状态,比较各组患者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SCVA)及RGP 矫正视力(RGPVA),以及RGPCL配戴前后角膜表面参数变化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1、戴镜前及戴镜后末次随访时患者RGPCL均明显优于S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圆锥角膜组、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患眼戴镜后末次随访时患眼RGPVA分别为0.09±0.17、0.05±0.07和0.07±0.07,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患者戴镜前后角膜曲率及散光改变:戴镜后末次随访时圆锥角膜Ks值和角膜散光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后Kf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患眼戴镜前后轻度圆锥角膜组、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 Ks值、Kf值和角膜散光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患者戴镜前后角膜表面参数:轻度圆锥角膜组、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患者戴镜前后测量的DSI、SRI、CSI、SDP、IAI、A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圆锥角膜组患者戴镜后末次随访时角膜表面参数降低幅度均大于轻度圆锥角膜组和中度圆锥角膜组。

4、配戴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所有戴镜患者均未发生弃戴情况,戴镜期间12眼出现轻度结膜炎症状和点状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占5.5%,停戴RGPCL和用人工泪液点眼后1~3d内恢复,可继续戴镜。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浸润、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四、露晰得YK镜片应用案例分享














本文结论:
RGP可单独或联合多种矫正方式来矫正圆锥角膜,且能产生较好的戴镜效果,可为配戴者提供更好的裸眼视力及安全保证。临床中建议可多多尝试。
最后编辑于 2023-07-17 · 浏览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