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你感染过肝吸虫嘛?(华支睾吸虫)

发布于 2023-07-14 · 浏览 3010 · 来自 Android · IP 海南海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9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子汉 推荐
icon子汉 已点赞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累及肝胆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因食入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该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于包括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国家。根据2015年全国第三次人体寄生虫调查显示,我国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47%,推算感染人数约为598万。

img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在我国依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华支睾吸虫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为胆管癌发病高危因素之一,也是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之一。

感染患者的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宿主的生理状态和营养状况以及重复感染情况,其中肝区疼痛和上腹不适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临床华支睾吸虫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方法,辅以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影像学方法。现就华支睾吸虫病诊断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img



一、病原学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方法,即从患者的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测出虫卵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确诊依据。从食入囊蚴至粪便中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时间,虫卵随胆汁经十二指肠从粪便排出体外。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显微镜下华支睾吸虫卵形状似芝麻状,黄褐色,甚小,卵壳一端有卵盖,卵盖周围增厚突起形成肩峰,另一端钝圆,有一似结节状突起的小疣,卵壳内含有毛蚴。

img



粪便检查时需注意华支睾吸虫卵与灵芝孢子的区别,避免误诊,灵芝孢子为长圆形,卵壁较厚、无卵盖、无肩峰和小疣,卵内无毛蚴。由于华支睾吸虫虫卵较小,加上粪检时标本量较少,直接涂片法查找虫卵的检出率较低。

利用浓集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如水洗沉淀法、醛醚离心沉淀法、改良加藤法(Kato-katz法)等。水洗沉淀法检出率高于生理盐水涂片法,经该法镜检下的卵壳内毛蚴清晰可见。

类似的清水离心沉淀法采用离心代替静置,可缩短检测时间。醛醚离心沉淀法是利用甲醛具有固定作用,乙醚可使脂类粪渣上浮,减少杂质的干扰的原理设计。


亦有采用浓盐酸代替甲醛的固定作用而设计的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检出效果好。Kato-katz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粪便虫卵检查方法,自1984年问世以来就在亚洲及其他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Kato-katz法是取适量粪便,置于清洁的纸上,采用100目金属筛网覆盖在粪便标本上,用刮片刮取过滤后的粪便,将定量板置于载玻片上,将刮取的粪便填满定量板模孔(定量约41.76 mg粪便),刮去多余粪便使膜孔平整,拿走定量板,载玻片上留下粪样。


在粪样上覆盖玻璃纸,其中玻璃纸为甘油-孔雀绿溶液浸泡后,轻压展平。将已制好的Kato-Katz片置于30~36℃温箱中约0.5 h或室温约1 h使粪膜透明,待粪膜稍干后,进行镜检计虫卵数,可换算每克粪便虫卵数(EPG)。

Kato-katz法的优势在于检出率高,既可定性又可定量,不仅提高了肠道蠕虫卵的检出率,而且为临床患者病情的感染严重程度判断做出有效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也是流行调查中通常使用的技术。


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所需工作量大,对操作者技术水平要求高,容易出现漏检和误诊。难以满足临床诊断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工作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如醛醚浓缩法则主要应用于实验研究,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临床中,住院患者多数因为其他疾病诊断入院,进行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而确诊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漏检率高的问题。对怀疑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多次取样送检或针对性选择检出率较高的病原学方法,以提高检出率。


二、免疫学诊断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病原学诊断的重要补充,由于虫卵检测技术的一些缺陷,免疫学应用方法较多,包括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对流免疫电泳等。

临床应用较多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胶体金技术。目前,ELISA方法研究进展较快,基于免疫学诊断的多种ELISA 检测方法被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中。

img



既能检测血清抗体,有能检测血中循环抗原,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是目前流行的方法。而在免疫学诊断中,血清抗体检测的诊断效果主要取决于诊断抗原。目前华支辜吸虫诊断抗原主要分为粗抗原、纯化抗原和基因工程抗原三大类。

华支睾吸虫粗抗原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可有以下几种:全虫粗抗原、尿素可溶性抗原、表皮膜抗原、去膜虫体抗原、代谢抗原、成虫盐水浸液抗原、硫酸盐沉淀成虫抗原、三氯醋酸可溶/乙醇不溶性抗原。

其中以全虫粗抗原的制备方法较简便,获取量相对较大,因此己广泛应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诊断。


目前获得基因蛋白的方法主要为利用已知基因设计引物,从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或m RNA中获取基因序列或对文库基因随机测序获得并进行克隆与表达和利用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或感染动物免疫学筛选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获取基因并进行表达与克隆。

目前获得基因重组抗原主要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proteinase)、华支睾吸虫富脯氨酸抗原(CsPRA)、磷酸甘油激酶(CsPGK)、溶血磷脂酶、Cs28蛋白、组氨酸-Rho蛋白、富甘氨酸蛋白(GRCsP)、p BCs31重组蛋白。


在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中,基于粗抗原建立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寻找可取代粗抗原用于临床普查应用的重组抗原和其65它诊断方法将是未来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三、影像学诊断方法

临床上也常用影像学检查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近几年,影像学辅助诊断华支睾吸虫病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华支睾吸虫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成像、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


ERCP对疑难病例或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可直接观察到虫体或虫卵,是诊断重度华支睾吸虫感染有效的辅助方法。

重度华支睾吸虫病患者ERCP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胆管内椭圆型充盈缺损、肝内胆管局部囊性扩张及胆汁内“荞麦”样絮状物。

引流胆汁内查到华支睾吸虫或虫卵,可确诊本病。但ERCP为有创检查,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且操作复杂,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


超声诊断技术具有无创、可重复的特点,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超声图像可表现为左叶Ⅲ级胆管增粗,管壁增厚明显,肝脏肿大,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欠均匀,胆囊受累明显等,重症感染者可出现肝内胆管弥漫性扩张,呈软藤样,肝脏弥漫性增大,胆囊体积明显增大等。

超声新技术如瞬时弹性成像(TE)可以进行肝脏硬度评估,甚至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进行治疗前后肝纤维化程度评估。Gao、钟彬等通过TE技术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华支睾吸虫病患者LSM异常值出现的概率更高,从而推断吸虫病患者的肝脏硬度更高。


纪祥等研究显示,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CT表现是肝内胆管呈囊状及杵状扩张,而胆总管无扩张,扩张胆管内呈点状,胆囊内可呈现沉积物样或团状虫体影。

CT在显示华支睾吸虫所致肝内胆管结石上有优势,但在显示其他并发症如胆管细胞癌、肝癌上不如磁共振。华支睾吸虫病的MRI的影像主要表现为肝包膜下的肝实质内,肝内Ⅱ、Ⅲ级胆管局部扩张,呈条状、杵状、小囊状改变。

img


华支睾吸虫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华支睾吸虫病及并发症有较好的价值,确诊仍然依靠病原学检查。影像科医师若能认识并掌握这些特征,将会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误治,从而能及时治疗。

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体外经酶促扩增特异性DNA技术,近年也被广泛应用于寄生虫研究领域,其包括常规PCR、实时定量PCR、套式PCR、多重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其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的恒温核酸扩增方法。


PCR及其衍生技术等在华支睾吸虫的检测、鉴定、诊断及防治中显现较好作用,但是由于其技术要求较高、费用昂贵等,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实验室研究,临床中尚未普及应用。

五、结语

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严重,尤其广西地区感染率位居全国首位,流行呈日益加重的趋势,说明该病的防治工作仍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多数是由于其它疾病诊断入院,而在粪便常规检验中发现并诊断。


临床仍然以病原学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但检出率高的病原学方法如浓集法工作量较大,在医院实验室中未能推广。免疫学方法、影像学诊断、PCR及其衍生技术是病原学诊断的重要补充。

同时,寻找更多易于普及广泛应用的辅助提示指标,提示临床医生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过程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华支睾吸虫病 (5)

最后编辑于 2023-07-14 · 浏览 3010

4 20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