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毛细血管大动脉瘤Retinal capillary macroaneurysm
患者:李**,女,52岁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6月”于2022.3月就诊。
现病史:6月前曾于外院诊为“黄斑水肿”,行4次抗VEGF药物及1次傲迪适玻璃体腔注射,效果欠佳。
既往史:糖尿病史6年,药物控制,血糖平稳。
视力:BCVA:od0.5 os1.0 IOP:17/18mmHg。双眼前节(-)
眼底像:右眼黄斑下方红色结节状病灶,周围水肿渗出,左眼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


欧堡超广角像:右眼中周及左眼视网膜未见明显出血渗出


OCT:右眼黄斑水肿,水肿腔内反射不均一,积液下方一处环形病灶,对应眼底暗红色结节,环形结构特征为:具有高反射的壁,内部不均一的中等反射及裂隙状低反射,低反射位于环型结构上方。


广角OCTA双眼未见明显糖网改变;右眼黄斑区OCTA:SCP拱环下方一处点状高血流信号,对应OCT环型结构,面积远远小于结构OCT的环型结构,DCP环形结构处圆形信号缺损。




FFA:右眼中心凹下方早期月牙形强荧光,晚期扩大为圆形并渗漏,未见明显糖网改变。
左眼视盘上方局限强荧光






ICGA:早期中心凹下方点状强荧光,晚期扩大为圆形病灶,不渗漏。


病例特点:
1.糖尿病史但无明显糖网表现
2.黄斑区水肿、渗出
3.OCT:具有高反射壁的管腔样结构,OCTA: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存在血流信号
4.FFA:早期高荧光晚期渗漏 ICGA:早期高荧光晚期无渗漏
5.抗VEGF治疗效果不佳
初步诊断:视网膜毛细血管大动脉瘤RCM
鉴别诊断:
1.视网膜大动脉瘤
2.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
3.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
4.1型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1)
5.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视网膜大动脉瘤(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s):视网膜动脉管壁圆形或梭形血管瘤样膨胀,为视网膜动脉第三分支以前的管壁膨胀,常与高血压有关

黄斑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PEVAC
perifoveal exudative vascular anomalous complex
2011年Querques等首次描述
健康人、孤立、中心凹旁、动脉瘤、水肿、渗出
排除血管性疾病
特征:
眼底:大的中心凹旁的“动脉瘤”,大多数单个病灶,伴水肿、出血或渗出
OCT:圆形高反射病灶及中低反射的腔,通常伴IRF
OCTA:瘤体内有血流信号
造影:孤立黄斑旁动脉瘤无毛细血管扩张,FFA晚期渗漏,ICGA不渗漏
需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糖网?及炎症,通常抗VEGF治疗无效
可以理解为PEVAC=特发性RCM

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
3型MNV,与软性及假性drusen密切相关
FFA&ICGA:起源于视网膜“热点”内的MNV与视网膜及脉络膜吻合
OCT:视网膜深层管腔样或点状高反射
OCTA:早期视网膜深层异常血管,晚期与脉络膜血管吻合。
抗VEGF治疗有效。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type 1:Coats病亚型,多发“动脉瘤”伴毛细血管扩张,对抗VEGF药物有应答。



•视网膜毛细血管大动脉瘤(retinal capillary macroaneurysm):定义为直径大于200um的发生于毛细血管上的孤立的动脉瘤样的扩张,可导致视网膜内、视网膜下和视网膜前出血、渗出和积液,瘤体通常持续扩大,抗VEGF通常无效,热激光光凝瘤体效果好。可出现在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形态学描述。
机制:各种原因引起微动脉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成➡降低血管壁强度➡降低血管瘤扩张抵抗力
影像特征:
FFA:早期动脉瘤样充盈,晚期渗漏
ICGA:充盈迟缓,不渗漏
OCT:视网膜层间圆形高反射
OCTA:瘤体有或无血流信号

RCM in RVO

本病例治疗:尝试577nm激光低能量局灶光凝
光凝后即刻OCT:击中瘤体,但未完全破坏瘤体




1月后复查:视力0.9 水肿略为减轻,RCM病灶存在




后续随访水肿依然存在,但患者视力持续0.9,保守治疗未二次光凝
小结:RCM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发生的较大的动脉瘤样的结构,具有特殊的影像特征:OCT具有高反射的环形壁,内部反射不均一(可能为血栓类物质),OCTA血流信号小于瘤体结构,晚期FFA不全荧光积存,ICGA瘤体晚期荧光面积大于FFA,通常抗VEGF治疗无效,可尝试热激光治疗,但因为病灶位置常常靠近中心凹通常治疗困难。



最后编辑于 2023-07-13 · 浏览 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