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应用分析
最近看毛以琳的步入中医之门,书中讲了很多中医方剂治疗心衰的案例,结合现在很多中医从业者讲,真中医越来越少、中药质量不如以前,按照西医病名对症使用中药、废医存药等等。
核心原因还是使用中医理论方剂未能达到临床效果。
很多老中医讲要用中医思维辩证,才会有效,但是,现代中医教材把各种证候、方剂整理的很完善,科班中医都是这样学的,为什么还在强调呢。原因是按照辩证论治使用方剂,没有出现理想的效果。比如:桂枝汤证的证候使用桂枝汤不一定有效果。或者似乎有效又不那么明显。所谓覆杯而愈的十个里面有一个就算是高手了。医生的思路是被病人的疗效牵着走,病人不会问你到底有没有辩证,只是在乎效果。医生要是着急就会往现代循证医学理论根据现代药理对症使用方剂与中药。
进一步思考:随证加减,看到同一个方子,自己用的时候没有效果,老中医用就有效果,找不同,加减个几味、个别剂量做了调整,推测出中医不传之秘是量、而且要随证加减。但加或减是依据什么呢?有些是经方就那么加减的,有些是根据经验症状、有些是根据药性寒热升降,根据症状对治比较简单,根据药性是比较玄奥,药性似乎是取类比象的象形思维来的,不那么好有客观指标。但这种加减确实会产生不同效果。
辩证了、也加减了、但效果还是不好,有怎么办呢?一部分医生又不得不对症用药了。又偏离辩证思想。
辩证理论,发展到现在,最早根据伤寒条文、内经某句话来套用,到找到虚实寒热表里阴阳八纲、营卫气血、六经、三焦、到圆运动一气周流升降、周易八卦、天人合一等等,似乎都能在某个病例上产生效果
最后编辑于 2023-07-09 · 浏览 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