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个人总结)
一、定义:慢性肾脏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 ,持续3个月以上
糖尿病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CKD

早期表现为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患者多无明显症状
二、流行病学
2015至2017年对全国31个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为11.2%。随着DM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由DM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国外报道,有20%~40%的DM患者合并DKD。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DKD患病率为21.8%。
三、筛查
方法:尿常规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血肌酐 (计算eGFR)
时间:T1DM:诊断后5年
T2DM:确诊时
频率 每年至少检查1次
四、诊断
1、 DK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 主要包括 :
①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60 (ml/min/1.73m2)
②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高于30 mg/g持续超过3个月
③同时排除其他CKD
2、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病 (diabetic glomerulopathy)
①专指经肾脏活检证实的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分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肾脏病理被认为是诊断金标准
病因难以鉴别时可行肾穿刺病理检查,但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行肾脏穿刺活检
在明确糖尿病作为肾损害的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CKD的情况下,至少具备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DKD。
- 推荐采用随机尿测定 UACR
随机尿 UACR≥30 mg/g 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
在 3~6 个月内重复检查 UACR,3 次中有 2 次尿蛋白排泄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即可诊断白蛋白尿
2.推荐eGFR< 60 ml·min-1·(1.73 m2)-1,持续3个月以上
3.肾活检符合DKD的病理改变
五、诊断—注意事项
- 明确DM与CKD之间的因果关系:应综合考虑DM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肾功能下降程度与速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微血管并发症等。典型的DKD临床表现包括:病程较长的DM、合并视网膜病变、出现白蛋白尿而无血尿,以及eGFR逐渐下降等。
- 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肾脏病(normoalbuminuric diabetic kidney disease,NADKD):部分DKD患者尽管eGFR下降,但仍表现为正常白蛋白尿,临床上称之为NADKD。NADKD在T1DM合并DKD的患者中占20%~60%,在T2DM合并肾损害的患者中占10%~60%。研究表明,这部分患者的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ESRD及死亡风险均高于一般DM患者,因此,临床上不应忽视对NADKD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DR是诊断DKD的重要依据之一,合并增殖期DR对于DKD的诊断更具特异性,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的关系,尤其是在T2DM患者中。
六、诊断-需考虑NDKD的情况并及时转诊至肾脏专科
- 1型糖尿病病程短(<10年)或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eGFR迅速下降
- 尿蛋白迅速增加或出现肾病综合征
- 顽固性高血压
- 出现活动性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或细胞管型等)
- 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
- 给予ACEI或ARB治疗后2~3个月内eGFR下降大于30%
- 肾脏超声发现异常
七、DKD分期
在确诊DKD后,应根据GFR及尿白蛋白水平进一步判断CKD分期,同时评估DKD进展风险及明确复查频率
建议DKD的诊断应包括病因、GFR分期和UACR分级,例如,某DKD患者的GFR为50 ml·min⁻¹·(1.73 m²)⁻¹、UACR为80mg/g,诊断为DKD-G3aA2,对应的DKD进展风险为高风险,应每年至少随访2次。

八、DKD筛查、诊断、评估流程图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 37(3):255‑304

九、DKD防治
- 预防DKD发生,包括早期筛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和血压等
- 早期治疗,出现白蛋白尿或eGFR下降的DKD患者,予以综合治疗(如优化降糖、降压,合理使用ACEI/ARB等),减少或延缓ESRD的发生
- 针对晚期DKD的综合治疗,包括ESRD的肾脏替代治疗、防治ESRD相关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十、DKD治疗
①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 合理控制体重 糖尿病饮食 戒烟 适当运动
医学营养治疗 a:蛋白质摄入:对于非透析DKD患者,蛋白质摄入大约应为0.8 g/(kg·d)
b:钠、钾摄入 :推荐DKD患者限制盐的摄入少于5 g/d,但不应低于3 g/d
c: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必要时可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
②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7%
eGFR<60 ml·min-1·1.73 m-2的DKD患者HbA1c≤8%
对老年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
选药原则
对于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优选有肾脏额外保护的降糖药物
使用二甲双胍后血糖不达标,且eGFR在合适水平,可优选SGLT2抑制剂,如SGLT2抑制剂不耐受或有禁忌,宜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
部分口服降糖药物需要根据肾脏损害程度相应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者优先选择从肾脏排泄较少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控制血糖— eGFR分期的降糖药物剂量调整一览表


控制血糖— 确诊DKD的T2DM患者降糖药物选择流程图

注:a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RA(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
③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目标 对伴有DKD,尤其是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舒张压不宜低于70mmHg,老年患者舒张压不宜低于60 mmHg
降压药物选择
-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且UACR>300mg/g或eGFR<60 ml·min-1·1.73 m-2的患者,强烈推荐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
- 对伴高血压且UACR 30~300 mg/g的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
- 对不伴高血压但UACR≥30 mg/g的糖尿病患者,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可延缓蛋白尿进展
- 双倍剂量的ACEI/ARB类药物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 不推荐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进行DKD的一级预防
- 不推荐联合使用ACEI和ARB类药物
控制血压— DKD患者降压流程图

注:DKD为糖尿病肾脏病;ACEI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 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CCB 为钙通道阻滞剂;MRA为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使用ACEI/ARB注意事项
- 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UACR、血清肌酐、血钾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 禁用于伴有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
- 用药2个月内血清肌酐升高幅度>30%常提示肾缺血,应停用该类药物;如出现高钾血症,也应停用该类药物并及时治疗
④纠正脂质代谢紊乱
血脂控制目标
- CKD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VD又可增加CKD患者死亡风险,血脂是CVD的可控危险因素,良好的血脂管理可改善DKD患者预后
- 进行调脂药物治疗时,推荐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非HDL-C作为次要目标
- 有ASCVD病史或eGFR<60 ml·min-1·1.73 m-2等极高危患者LDL-C水平小于1.8 mmol/L,其他患者应小于2.6 mmol/L
降脂药物
- 首选他汀类药物——当DKD患者处于CKD 1~3期,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无需减量;处于CKD 4~5期,阿托伐他汀可无须减量,辛伐他汀应减量使用,而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均应谨慎使用
- 不推荐未使用他汀的透析患者开始他汀治疗,但已开始他汀治疗的透析患者可继续使用
- 中等强度他汀治疗LDL-C不能达标时,可联合应用依折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等
- 若DKD患者的甘油三酯>5.6 mmol/L时应首选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以减少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风险
⑤透析治疗和移植
- eGFR<60 ml·min-1·(1.73 m2)-1 时应评估并治疗潜在的CKD并发症
- eGFR<30 ml·min-1·(1.73 m2)-1时,应积极咨询肾脏专科,评估是否应当接受肾脏替代治疗
- 透析方式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有条件的患者可行肾移植
⑥随访
- 所有患者需每年检查 UACR、血清肌酐、血钾
- CKD3~4 期的患者需密切随访 CKD 相关的代谢紊乱,如维生素 D、血红蛋白、碳酸氢盐、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等
-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患者的随访频率
要点提示
- 推荐所有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 eGFR 评估 (B)
- 有效的降糖治疗、血压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 (A)
-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且 UACR>300 mg/g 或 eGFR< 60 ml·min-1·(1.73 m2)-1 的患者,首选 ACEI 或 ARB 类药物治疗 (A)
- 对伴高血压且 UACR 30~300 mg/g 的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 ACEI 或 ARB 类药物治疗 (B)
- 推荐糖尿病肾病患者每日蛋白摄入量约0.8 g/kg, 开始透析者蛋白摄入量适当增加 (B)
- 对 eGFR<30 ml·min-1·(1.73 m2)-1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积极准备肾脏替代治疗 (A)
最后编辑于 2023-06-22 · 浏览 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