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图谱

大家好,最近整理了一下,近端胃切除后的几种比较新的消化道重建的方法,画了几张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尝试了一下新的画法,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胃食管结合部一般指食管远端与胃近端的部位,该部分发生肿瘤后,需要根治性切除近端胃

术中需要根据肿瘤的形态学改变,保证肿瘤切缘的前提下,裁剪保留的近端胃,进行消化道重建。

近端胃切除术的吻合方式主要分为食管胃吻合
(esophagogastrostomy)

和食管空肠吻合
(esophagojejunostomy),

一般应用于全胃切除的R-Y吻合
单纯食管胃吻合较全胃切除术有提高营养吸收、维持体重的优势,但由于近端胃切除术去除了贲门结构,其较高的反流性食管炎及胃排空障碍。于是外科医生们在这一问题上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

第一种消化道重建的方式:
双通道吻合法
double-tract reconstruction
在 Treiz 韧带下方 15~20 cm 处切断空肠

闭合远端空肠残端,并上提远端空肠至食管断端下方

食管与远端空肠,行端侧吻合或者侧侧吻合

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 10~15 cm ,空肠与残胃行侧侧吻合

近端空肠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 40~45 cm 与空肠端侧吻合,或行侧侧吻合(需要闭合近端空肠残端)

理论上该吻合法可以实现食物双向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胃食管吻合的远期不良症状。


双通道吻合法对残胃容量的要求较低,更容易经食管裂孔完成高位下纵隔内的吻合,其适应证范围大于双肌瓣吻合(后面将介绍),然而其缺点为部分病人无法从保留的远端胃中充分获益。
双肌瓣成形术
Double-flap technique (DFT)
经典的食道空肠吻合或者食道远端胃吻合,最大缺点就是缺失贲门之后,消化液向食道的反流,让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医生们在抗反流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功能性食管胃吻合方法应用而生,双肌瓣吻合就是其中一种,其安全性及抗反流效果均已被研究证实。

切除肿瘤部位的食管胃后,需要游离食道4-5CM游离食道、残胃充分后,在残胃上做“H”形标记,准备游离浆膜,约为3.5×2.5CM大小。

在浆膜下切开,在粘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小心解剖分离浆肌瓣,注意避免损伤粘膜下血管和粘膜,制作「H」形浆肌瓣

解剖后的方形胃组织的顶部和食管后壁间断缝合相互连接,于浆肌瓣下缘打开胃粘膜窗以备吻合

切开的宽度与食管的宽度适配后壁吻合:

由食管全层与胃粘膜及粘膜下层连续缝合完成前壁吻合:

食管前壁全层与胃全层间断缝合缝合浆肌瓣:将双侧浆肌瓣以“Y”形间断缝合,并与食管固定,覆盖吻合口,

完成重建断双肌瓣包裹胃食管吻合口,形成柔软瓣膜,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可起到抗返流效果;双肌瓣法因为吻合口只有一个,而且浆肌层包裹吻合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
双肌瓣吻合法的缺点是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且对术者的技术及经验要求比较高,全腹腔镜下完成度低。
裂隙法食管胃吻合术
esophagogastrostomy by fissure technique
同样适用于胃食管结合部部肿瘤,近端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

胃前壁裂隙制作:于残胃前壁中央,距离残端闭合线尾侧1.5~2.0 cm,沿胃长轴做一2.5~3.0 cm长“裂隙”。电切切开该处胃壁浆肌层,保持黏膜完整。缝合食管残端,并保留3~4 cm线长作为牵引线,用来牵引食管配合操作。

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3~4针,将食管后壁距闭合线口侧4~5 cm处的肌层固定于“裂隙”头侧胃壁浆肌层。

食管胃吻合:于“裂隙”尾侧沿胃横轴做一1.8~2.5 cm全层切口(依据食管口径),连续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于胃切口上缘“裂隙”黏膜,连续缝合食管前壁全层于胃切口下缘胃壁全层,完成食管胃单层连续缝合。

假胃底折叠及食管瓣膜成形:将下段食管两侧的残胃胃壁向食管前方折叠,包绕食管约2/3圈(270度)。间断或连续缝合,固定两侧胃壁浆肌层于食管前壁肌层,折叠长度为2.5~3.0 cm。吻合口头侧的食管后壁与“裂隙”的胃黏膜贴合形成瓣膜样结构,完成吻合口

这种吻合方法比较双肌瓣吻合相对简单,容易操作,但是起抗反流作用仍需要数据支持。
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的消化液反流,吻合口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一直让医生们感到纠结和困惑,在这一难题上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希望我的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中可能有诸多问题,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

最后编辑于 2023-06-09 · 浏览 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