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手足口病例
现病史:患儿,女,2.5岁。 患儿因“发热、皮疹3 天,呕吐1 天”入院。 患儿3 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波动于38 ~39.0℃,最高达40.4℃,有惊跳、肢体抖动,无惊厥。 手、足、臀部出现水疱样皮疹,逐渐增多,伴流涎,进食减少。 昨起出现呕吐,共吐10 余次,伴神疲软,无咳嗽,无气促,无腹泻。 在当地诊所就诊予以对症治疗,未见好转,今转入我院收住。
入院查体:T 38.2℃(耳),P 108 次/分,R 24 次/分,BP 98/55mmHg,体重15kg。 神志清楚,精神疲软,手、足、臀部可见暗红色丘疹、疱疹,咽充血,咽峡部见疱疹,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 颈软,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两侧巴宾斯基征(-),脑神经(-),四肢肢端温暖,四肢活动正常,肌力V 级,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9×109/L,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25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710,淋巴细胞比率0.228,CRP 5.00mg/L。2.脑脊液常规无色,清晰,白细胞计数122×106/L,中性粒细胞比率0.6,淋巴细胞比率0.4,潘台试验阴性,糖半定量>2.28mmol/L,蛋白定量<0.2g/L,细菌未找到。
初步诊断: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RNA病毒。(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是抗DNA病毒)。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循环衰竭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2.诊断关键在于皮疹。皮疹形态:玫瑰红色充血性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逐渐形成水疱,疱壁厚,疱液少,周围有红晕,疱间皮肤正常,皮疹不结痂、破溃,一般不痒,不痛,但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及触摸可引发疼痛。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有时可见瘀点瘀斑。大疱样改变,多且不局限于手足口等部位(CV-A6/CV-A10)。口腔黏膜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有痛感,婴幼儿多哭闹、流涎、拒食。皮疹不融合,同一患者可以不出齐。手足皮疹多于3-5天逐渐干涸,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持续1周左右。
3.临床分期

4.治疗过程中重点是识别重症。 重症多见于3岁以下、病程5天以内。
注意五高两低:即高热、高血压、高心率、高血糖、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两低:意识反应降低(易惊、嗜睡等)、末梢循环减低。

5.治疗原则
EV71感染重症病例从第 2期发展到第 3 期 多在 1天以内,偶尔在 2天或以上;从第 3期发 展到第 4期有时仅数小时。因此应根据临床各 期不同病生过程,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第1期对症治疗。 第2期 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降低颅高压;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对持续高热、有脊髓受累表现或病情进展较快的病例可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四肢皮肤温度变化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尤其是 3岁以内、病程 5天以内者。 第3期在第 2期治疗基础上,阻断交感神经兴奋性,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米力农、酚妥拉明等,同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第4期在第 3期治疗基础上,及早应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或高频通气。肺水肿和肺出血病例,应适当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一般不超过 20 cmH2 O ;不宜频繁吸痰。低血压休克患者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去 甲肾上腺素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例,可考虑体外膜氧合治疗。 第5期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个别需长期机械通气以维持生命。

6.附录手足口图片(见附件)

最后编辑于 2023-06-05 · 浏览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