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心的手术后肠瘘!!!(结肠-直肠吻合口瘘+小肠瘘)
患者性别:女性
患者年龄:78岁
主诉:乙状结肠Ca术后,结肠造口还纳来诊
简要病史:患者5年前乙状结肠Ca并梗阻急诊行乙状结肠肿瘤切除,降结肠造口手术,术后回当地未行术后常规诊疗。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心肺(-),腹部饱满,左侧腹部降结肠造口,腹部无压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可。肛诊:未触及异常。
辅助检查:强化CT及相关手术前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临床诊断:1、降结肠造口状态 2、结肠造口旁疝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以后完善强化CT、肿瘤标记物、结肠镜及术前常规检查,均无手术禁忌。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术中见患者腹腔粘连情况极度严重,术中游离极度费时、费力。游离出直肠远端肠壁很薄,结肠-直肠吻合以后,吻合口浆肌层加固缝合了一圈。经肛门放置引流管、结肠-直肠吻合口前方及后方放置引流管后,手术结束。术后患者第二天,开始出现高热,引流管引出大量深褐色引流液,每日引流量在500ml,考虑患者出现手术后吻合口瘘,急诊行二次手术,术中证实结肠-直肠吻合口后壁瘘,手术方式行吻合口切除,降结肠近端永久性造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精神状态稍有好转,但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液仍呈现深褐色,且每日引流量非常多,量约500-600ml/日。二次手术后第四天,患者腹部手术切口及原造瘘口缝合处的皮肤出现了红肿及渗液,间断拆线后,溢出了大量的积液,积液的颜色与引流管引出液类似,并且腹部手术切口出现了全层裂开。怀疑患者出现了手术后的小肠瘘,伴随重症感染及大量消化液的丢失,患者再次出现了发热,严重的营养消耗、电解质紊乱。在调整抗菌素、持续应用生长抑素,加强肠外营养支持的同时,选择使用腹部手术切口处应用VSD(VSD每7天更换),左侧腹原已缝合造瘘口切口裂开处置入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的治疗。患者的情况逐步得到控制,二次手术术后10天,患者出现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在CT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感染得到及时控制。由于消化液从左侧腹已裂开的创腔流出,持续的腐蚀,局部出现2次创面的出血,局部探查的过程中,发现局部有一小肠侧壁裂孔,将蘑菇管置入其中,引流部分肠液。近期局部开放创面冲洗过程中,仍能见到黄色肠内容物自左侧腹部创腔流出,但量一直不多,考虑应该仍有其他肠瘘的存在,目前尚无法明确具体瘘的位置。经上述1月余的治疗,目前患者整体情况趋于好转,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腹部各切口裂开处的创面均形成新鲜肉芽组织,开放的创腔都已在缩小,目前仍有间断发热的情况,尿培养出屎肠球菌,现在正在应用舒普深抗感染治疗。 (未完待续... ...)
下一步计划:1、继续坚持每日开放的创腔处冲洗,每7日更换VSD材料,并冲洗腹腔内 未能及时引出的污染物。
2、准备行造影检查,明确瘘的位置的及数量
反思及疑问:1、对于结肠造瘘时间超过1年的患者,在行造瘘还纳手术时应谨慎加谨慎,甚至可以动员患者放弃还纳的想法
2、对于手术后小肠瘘的出现,手术干预的时机是怎样的?
3、往往肠瘘的位置多位于切口裂开的附近,尽早使用VSD确实对于促进腹腔粘连的形成使污染局限,并可以持续冲洗污染的创面,缺点就是VSD的价格较高,且为报销以外,用于肠瘘的治疗最长时间不宜超过7天。VSD的使用联合双套管冲洗对治疗有益
4、对于消化液持续腐蚀导致的腹壁创面的出血,有什么好的预防治疗措施?
希望论坛里有治疗经验的老师,分享。

第一次行VSD时 腹部手术切口全程裂开

明确可以看到局部小肠及溢出肠液

左侧腹部引流管处均有肠液溢出

整个腹部切口均未愈合

局部放置双套管用于后续持续冲洗及引流

裸漏肠管表面贴敷油纱,VSD海绵不可直接接触肠管

安装VSD完毕

VSD使用2周后,腹切口下创面已明显干净(切口下方有一肠瘘口)

切口正下方肠瘘口

治疗至目前近一个月,左侧腹壁创面已明显好转,创周组织红肿痛等炎症表现基本已经消失

目前仍会有肠液流出,但量已少

刚刚更换VSD的状态。切口局部又出现一裂口,撑开局部油纱填塞


最后编辑于 2023-05-30 · 浏览 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