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学习与点评《带领团队 守好健康“责任田”》

发布于 2023-05-27 · 浏览 454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5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学习与点评《带领团队 守好健康“责任田”》

2023-05-27,辛老师


这是一个-基层卫生-专栏

作者-,彭医生,由专科医生,转换成-全科医生,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为百姓提供健康管理,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协调的契约式服务、“朋友式”服务。

标题-1:需求驱动 主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

中心要保障4万余名功能社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3万余名常驻居民的生命健康。建立4支普惠型家庭医生团队——“善美黄甲”、2支重点人群家庭医生团队——“微笑天使”、1支特殊群体家庭医生团队——“阳光家园”,共签约28892人,

辛老师点评-1:

首先组织机构,建立 3 个方队(普惠型,重点人群,特殊群体)应对不同服务需求,不同服务特征;

开展了居民抑郁焦虑情况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比较多,去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为期1年的转岗培训取得了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证考取了国家心理治疗师资格证。 严重精神障碍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增加了心理健康相关服务内容


辛老师点评-2

1,假设,这医生仍在综合医院担任眼耳鼻喉科医生,可能

1)上有一大堆老专家压顶,很难展现自己的个性特色

2)行政组织上,轮不上小青年去出头露脸,想当主任?何年马月! 

3)眼耳鼻喉科,在综合性医院,也只是小科室,少有说话地位。


2,下到社区,工作特性,完全转型

既往大政策不很重视的背景下,社区全职医生,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去处。但有抱负的小青年,难以施展拳脚。

现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很重视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建设,应对中国的老龄化进代,国家一定会化大力扶持社区基层。本人所了解的,很多社区全科医生,都晋升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收入也不差于一般同类医务人员。


3,有点组织能力,不甘居人下的年青人,在基层,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文章标题二,"“左右”兼顾 创新家医服务模式",也可看出,主动出击标题-1,“主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表达这种精神境界。

实现这一点,不去当个小头目,轮不上你去动脑筋动了脑子,提出想法,也没用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中国医改背景下,是国家建立大健康宏观战略目标下,一种医疗服务改正的创新模式。还会有更多服务模式出世:护理,药学,预防---等。

上级医院的疑难病例多,专业进步快,这是真的,但只能顾及一点。其他旁门,又是是门外汉了!

疑难病例发源地在哪里?还不是从下级医院送上来的!

现在要的是互联网信息大流动,3 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副 产物--线上会议,改变了过去听上级专家学术报告-千难万难的局面。在基层,同样能接收到大量前沿信息,只要你说你想学点什么,线上都有;

基层做全科医生,有它的特征,文章举例当地名医-游显飞的服务案例,使民众感恩万千:“想不到免费的签约服务,让我们得到如此贴心的照顾,一家人都享福了。” 体现人生价值,大处体现党的关怀。


4,建议各个专业医药人员,都来读一读这文报道。

或许,本人几十年下来,都在基层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对基层的情况了解较多,体会也较深,基层民众,首先需求的基础医药卫生服务,医药学术精髓,在不同医疗级别,有不同的用法,需要专业人员去发现,探索,深入研究,最后,都汇入到医药领域知识汪洋大海!


5,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建设,要有全方位政策支撑不能光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可不行。象本人退休老头,还在做医药学术研究,这是领着养老金,在“消遣”“休闲”养生的另一方式,小青年跟我这样做,他们“上有四老”“下有几小”,为养家糊口,而操劳奔波,疲于奔命,这活儿不会久长!

我说的是真话!


2023-05-27,14:50,完笔,收录,学习,随笔感想,辛老师


全文如下


新征程·我是家庭医生

带领团队 守好健康“责任田”


**报,2023年5月11日, (5)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彭苏妍


我曾在一家综合医院的眼耳鼻喉科任职,工作7年后,1998年经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调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工作,从坐堂行医的专科医生变成为百姓提供健康管理全科医生。自2016年国家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我又有了自己的“居民健康责任田”,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协调的契约式服务、“朋友式”服务,直到今天。


需求驱动 主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


我所在的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毗邻双流国际机场。辖区有大大小小的企业300余家,中心要保障4万余名功能社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3万余名常驻居民的生命健康。目前,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4支普惠型家庭医生团队——“善美黄甲”、2支重点人群家庭医生团队——“微笑天使”、1支特殊群体家庭医生团队——“阳光家园”,共签约28892人。


在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居民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属于心身疾病,单靠药物治疗难以“去根”。我们曾开展了一项辖区居民抑郁焦虑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辖区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比较多。我越发感受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对家医工作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员工和辖区居民的健康需求,2017年,我在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为期1年的转岗培训,取得了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证;2018年,考取了国家心理治疗师资格证。


学成之后,中心增设了精神卫生科,这对于我们辖区近200名严重精神障碍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中心在设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时,也增加了心理健康相关服务内容,在针对残疾人、功能社区人群开展的签约服务中收获很好的效果。


“左右”兼顾 创新家医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架起了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尤其是家庭医生融入“微网实格”社区治理模式后,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为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优势,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企业﹢社区﹢家医团队”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中心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了家庭医生团队和健康咨询电话,为辖区老、弱、病、残、孕特殊人群和企事业单位重点行业部门,提供健康咨询、线上问诊、社区巡诊、上门送药和转诊服务等。


中心的家庭医生游显飞是黄甲当地名医,现已年近退休。他的年平均门诊量约2.5万人次。居民家、村落里都嵌满了他的脚印,他在哪里,诊室就在哪里。


去年年底,游显飞的“粉丝”张大哥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复诊高血压,游显飞便拨通了张大哥的电话。当得知张大哥全家都患病在家,他二话没说,背起药箱,骑着自行车向张大哥家出发了。到了张大哥家,服下退烧药的张大哥看着游显飞被寒风吹红的双手,红着眼眶说:“想不到免费的签约服务,让我们得到如此贴心的照顾,一家人都享福了。”


其实,享受到家庭医生服务的不仅是无数家庭,还有辖区功能社区。2021年5月19日,中心启动了家医签约服务进企业活动,掀起一波家庭签约服务新热潮。今年,中心打造的“健康驿站”,落户双兴国际社区并投入使用,旨在为双兴国际社区1.9万余名企业职工健康保驾护航。这是双流区以黄甲街道试点,探索家医签约服务进园区工作的新路径。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订企业特色服务包,开展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实现了健康服务全区域、全人群、全方位覆盖。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职工看病就医和预防保健需求,引导企业职工增强疾病预防意识,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健康驿站”配备了全自动血压计、血糖仪、心血管功能检测仪等智能检测设备,定期派出家庭医生团队驻点,开展义诊、讲座、咨询、宣传活动,推进签约服务,并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和干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就要求我们从民生的角度,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不断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在医生的岗位上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一路走来,让我两次选择转岗仍充满坚定信念的原因,是居民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家庭医生与居民心连心共同与疾病抗争的深情厚谊。


img

最后编辑于 2023-05-27 · 浏览 454

回复1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