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直肠出血两次行内镜止血病例分享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71岁
主诉:便血
简要病史:
2022-09-19因左侧基底节出血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期间出现便血,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溃疡,病理示:粘膜急、慢性炎伴部分炎性坏死组织。2022-10-13就诊于我院急诊内科,急诊留观过程再次出现活动性下消化道出血,持续便血,后急诊行肠镜下止血治疗。
体格检查: 轻度贫血貌,服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直肠指诊可及暗红色血便。
辅助检查:
2022-10-13肠镜:







临床诊断:下消化道出血
治疗经过:2022-10-13急诊行肠镜下止血治疗,后病情平稳,患者2022-10-21夜间再次出现便血,为鲜红色血液,含凝血块,量多,考虑活动性直肠出血,急诊再次行肠镜下止血治疗。
- 视频:

讨论:
主要止血方法:(1)局部喷洒止血药物,多用于结直肠局灶性糜烂、溃疡、息肉摘除后出血。用1:1000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出血部位,也可在1:1000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中加入凝血酶冲洗出血部位。(2)金属夹止血,多用于小动脉喷射性出血以及息肉切除术后残端出血。使用金属夹止血时必须保证视野清晰,经内镜工作通道置入已安装好金属夹的释放器;伸出并充分张开金属夹,直视下旋转释放器手柄上的旋转装置调整方向,使金属夹开口与出血点垂直后,将金属夹两爪勾在出血点两侧组织;负压吸引,使缺损周围黏膜皱缩以缩小创面,适时快速夹闭金属夹。(3)氩气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多用于肠内溃疡型出血、肿瘤性出血,以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创面渗血。找到出血部位后,对准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功率60 W,电凝时间要适度,一般3—5S最为适宜,直至创面焦灼,出血停止。(4)硬化剂注射,多用于血管畸形出血。注射部位一般在出血部位的周围及裸露血管旁,注射点2~4点,每点l一2 ml,至周围黏膜肿胀变白,出血停止。(5)多技术联合止血。联合止血有金属夹联合注射硬化剂止血、金属夹联合尼龙绳套扎、局部喷洒止血药物联合电凝止血、金属夹联合电凝止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