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床垫和充气床垫对老年卧床患者骶尾部压力和皮肤温度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9年更新的关于压疮的国际指南将压力性损伤(PI)定义为由于压力和/或剪切力对皮肤和/或皮下组织造成的局限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突部位,但也可能与受到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伤害有关[1]。PI的发生与局部组织受到的压力大小、持续时间、皮肤温度以及湿度有密切关系[1]。研究证明,身体与床垫接触会给局部皮肤带来压力,随着接触时间延长,压力也会增加[1-2],高压力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局部组织变形、缺血缺氧而致PI形成,此为经典的Reswick及Rogers压力-时间曲线[3]。低压力长时间也可引起组织变形、缺血缺氧和PI形成,称为Gefen压力-时间曲线[1-2]。基于上述作用机制,目前所有减压床垫的设计原理和目的均是为了分散局部组织的压力,降低增压幅度和改变局部微环境(温度及湿度),提高组织耐受性,从而发挥预防PI的作用[1,4-7]。人口老龄化对PI预防带来新挑战,老年人因皮肤干燥、松弛缺乏弹性、耐受性下降等衰老特征[8],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而发生PI,如何为老年人选择适宜的减压床垫是一个难题。为此,本研究以老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床边压力图监测系统定时监测老年卧床患者平卧凝胶与充气床垫2 h内骶尾部的压力与温度变化,旨在为老年卧床患者选择最佳减压床垫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干部内科病房的老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入组时皮肤完好无破损;(3)长期卧床,不可坐起,无自主翻身能力,需要护理人员为其翻身,有PI发生危险(Braden评分≤16分)[4-5];(4)基础体温(腋温)介于参考范围(36.0~37.0 ℃);(5)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知情同意后又要求退出;(2)存在皮肤炎症等问题而影响观察判断;(3)疾病终末期患者,以姑息治疗和护理为主要目标;(4)翻身受到医嘱的限制。本研究获得东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1DZGZR-YBB-035)。
采用平行对照研究设计,干部内科病房研究期内符合条件者80例,去除20例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5例签署知情同意后又要求退出者,共纳入45例患者。因干部内科病房患者多为男性,本研究纳入者均为老年男性,年龄为78~97岁,平均年龄为(92.0±3.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干预 根据患者意愿将45例患者分为A组23例和B组22例。A组使用凝胶床垫(山东烟台汇通佳仁有限公司,HTCD-Ⅱ型)结合2 h翻身1次的方案;B组使用充气床垫(上海三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YQ-P型)结合2 h翻身1次的方案。两组患者均按照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的顺序进行翻身,即每日8:00~10:00采取左侧卧位;10:00~12:00采取平卧位;12:00~14:00采取右侧卧位,每日24 h有4个循环,每例患者均连续干预7 d[4-5]。两组患者均测量并记录每日平卧位期间骶尾部的压力值及皮肤温度,即每日10:00、11:00、12:00的压力值和皮肤温度。
1.2.2 观察指标 终末结局指标选择PI发生率(研究期间压疮发生例数/入组例数×100%)。环节结局指标选择研究证明PI发生率最高的骶尾部作为测压部位[9],干预期内每日采用床边压力图监测系统(CBPM)(PM3216HB型,TAKANO CO.,Ltd.日本)测量每例患者平卧位0、1、2 h骶尾部压力,带有压力监测和分析软件的专用电脑通过蓝牙控制CBPM定时测压,CBPM系统和电脑软件由受过专门培训的研究者操作,每次测压结果截图保存于电脑,连续测量7 d。同时每日测量相同时间点的骶尾部皮肤温度,测量方法:将患者房间温度均控制在24 ℃,患者须穿着由病房统一发放的病号服,确保患者的骶尾部衣着与受压部位所接触的床垫保持一致,避免由于不同材质的衣物对观察值造成影响;病房每日14:00常规监测患者体温,若发现患者出现体温异常则退出研究。采用非接触式手提红外测温仪(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YHW-3型)和“五点测温法”测量患者平卧位0、1、2 h时的骶尾部皮肤温度[10-11]。具体方法:在骶尾部皮肤画一个直径10 cm的圆圈,按照钟表的中心点、12点、3点、6点和9点的位置测温3 s读取数值,取其平均值代表皮肤温度[10],连续测量7 d。
1.2.3 质量控制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各科室负责人与课题负责人共同组成质量检查小组,研究期间每月抽查参研护士测量仪器使用与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课题负责人每季度组织1次质量控制小组讨论会,重点讨论各科室执行研究方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检查结果,针对问题制订对策共同执行。完成的研究资料由各科室研究负责人逐一审核签名后及时提交课题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或者最小二乘估计均数及其标准误(LSM±SE)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体温和压力的分析采用个体为随机效应项的混合效应模型,以不同时间的变化值(患者平卧位后1 h和2 h相对基线的变化)作为因变量,以床垫分组、时间(1 h和2 h)和天数(第1~7天)作为自变量,时间和天数为重复测量变量。进行模型分析时,首先引入分组和天数、分组和时间2个交互作用项,若交互作用显著,则对不同天数、不同时间讨论干预效果,若交互作用不显著,则去除交互作用项后进行各因素的主效应分析。混合效应模型的协方差结构经优选采用一阶前依赖结构〔ANTE(1)〕。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研究最终纳入的45例老年卧床患者均严格按照试验流程配合完成了研究。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配合测量,无脱落,两组均无PI发生。两组患者年龄、BMI、Braden评分、清蛋白、血糖、血红蛋白和高血压、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7天10:00时骶尾部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5天10:00时骶尾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4天、第6~7天10:00时骶尾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骶尾部压力与皮肤温度变化值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2.1 骶尾部压力变化值 引入床垫组别变量和天数、时间两个重复测量变量以及组别和天数及时间的交互作用项进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天数=0.07,F天数=0.16,F组间=26.9;P组别*天数=0.999,P天数=0.986,P组间<0.001),床垫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项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时间=6.45,P组别*时间=0.012)。因此,去除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重新进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平卧位后1 h和2 h,凝胶床垫组骶尾部压力变化值低于充气床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 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值 引入床垫组别变量和天数、时间两个重复测量变量以及组别和天数及时间的交互作用项进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天数=0.12,F天数=0.44,F组间=32.83;P组别*天数=0.994,P天数<0.850,P组间<0.001),床垫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项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时间=16.90,P组别*时间<0.001)。因此,去除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重新进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平卧位后1 h和2 h,凝胶床垫组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值低于充气床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两组患者骶尾部皮肤压力值分析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I,表明两组干预措施有相同的预防效果。对两组患者骶尾部压力值进行分析,平卧位2 h期间骶尾部压力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而增加,凝胶床垫增加幅度小于充气床垫组。分析此结果,可能与两种床垫的材质和减压原理不同有关,充气床垫的减压原理是在气垫内充入一定的气体后封闭,患者卧于床垫上,当身体陷入静态空气垫中,压缩的气体对身体产生相应的浮力作用,非梯度的方式支撑起身体的重量,并均匀地将总压力传递到各个受压点,使身体局部的单个受压点的压力和受压部位最高压力降低[12]。而凝胶床垫可以随患者身体的曲线做出相应形变,与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这些骨隆突较为明显的部位进行贴合,压力分配更加均匀、剪切力最小化,增加患者皮肤受压面积,从而可以分散患者的皮肤压力。这与近年来的一项干预研究观点一致,凝胶表面能显著降低接触面压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PI发生的风险[13]。凝胶表面覆盖层具有粘弹性,使其能够支撑体重,并将接触面压力转移到更大的接触面积[13]。凝胶表面覆盖层还具有抵抗施加压力的能力,并在施加压力消除后恢复到原始状态[13]。据此,可以认为凝胶床垫有更好的弹性和分散压力作用,结合既往研究报告中凝胶床垫PI发生率更低、无需使用电力驱动等优势分析凝胶床垫在减压效果和预防PI方面有独特的优势[4-5]。同时凝胶床垫的使用比充气床垫更加便捷,无需连接电源与充气泵,无噪音,更利于患者休息。当重症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时无需像充气床垫一样等待放气,不影响心肺复苏的实施;使用凝胶床垫还能轻松协助患者翻身、坐起,方便在检查床之间搬动患者等,这些优势对预防PI有积极意义。
3.2 两组患者骶尾部皮肤温度分析 皮肤温度与PI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报道表明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PI的预防[14]。最新研究认为受压部位皮肤温度升高为早期PI的警讯信号,此证据对临床体位护理有指导意义[15-16]。对于肤色深者或不容易识别局部皮肤发红者,建议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测量局部温度[10-11]。
也有报道显示PI产生前24~96 h,受压部位的温度增加1.28 ℃[17],表明温度的升高促进PI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平卧位2 h期间骶尾部皮肤温度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而增高,凝胶床垫组增加幅度小于充气床垫组。分析此结果与两种减压床垫的减压原理和特点不同有关。充气床垫由尼龙聚氨酯多腔体、电动泵、充气阀和连接管组成,电动泵不断地将空气推入床垫的多个腔室,直到空气压力足以支撑身体,当患者躺在床垫上,身体基本漂浮在气室上,减少对皮肤和骨突部位的压力[4,18]。而凝胶床垫是由高分子聚合物与矿物油和凝胶组成,该床垫能有效缓解压力集中和吸收体内的剪切力。同时,凝胶床垫优于充气床垫还表现为其床垫表面开有许多微孔,气体在其中喷出,以带走体液和减少湿度,从而保持皮肤干燥,抑制细菌的生长,更利于局部的散热和散湿气处理,并分散患者在床垫上的体压从而发挥预防作用[4-5]。本研究结果显示,凝胶床垫组患者平卧位后1 h和2 h骶尾部皮肤温度低于充气床垫组。据此认为,凝胶床垫控制微环境的能力优于充气床垫,根据2019年更新的关于压疮的国际指南推荐的临床应选择使用能够有效分散压力和控制微环境的减压床垫建议[1],我国临床护理中可根据老年人的皮肤特点、资源可得性,选择使用有效的减压床垫。
3.3 局限性 由于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男性且高龄老年人较多,为了尊重患者的意愿,未做到随机分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研究采用智能测压装置获得了临床护理中较难获得的压力测量数据,揭示了不同材质床垫受压时间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对临床正确使用减压床垫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国内报道的关于使用CBPM系统进行患者皮肤受压过程的监测及数据分析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国外研究,未来可进行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压力-时间在PI形成过程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致谢:感谢东部战区总医院干部二科病房患者及工作人员对研究的配合。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陈可塑,许敏怡,蒋琪霞,等. 凝胶床垫和充气床垫对老年卧床患者骶尾部压力和皮肤温度影响的比较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3): 2882-2887.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1.(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最后编辑于 2023-05-25 · 浏览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