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 2023 版)

发布于 2023-05-25 · 浏览 256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5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我国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负担重。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1],而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已达到4 063万[2],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据预测,截至203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7 765万[3],庞大的失能老年人口不仅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4]。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强预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5]。因此,采取措施预防老年人失能的发生、发展势在必行。

运动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包括增强肌肉力量、增加移动能力、改善衰弱状况、降低跌倒风险,从而改善身体功能[6-10]。一项纳入22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失能风险[11]。可见,运动可作为预防失能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伴随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行动的提出,运动锻炼被广泛推广。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了老年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干预措施[12-15]。

目前,新西兰指南工作组[16]、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17]、世界卫生组织(WHO)[18]等相继发布了老年人运动指南。然而,由于全球各国文化习俗各具特点、健康卫生资源参差不齐、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个人偏好各有不同,国外的指南直接应用于中国临床的适用性较差;并且,现有指南缺少运动实施过程中促进和障碍因素等相关内容的推荐,也需进一步细化有关运动频率与形式的相关内容。鉴于此,指南工作组严格遵循国际指南制订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在最新最佳证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考虑有失能风险老年人的价值观与偏好,制订了本土化的《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简称指南),为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运动治疗师及相关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临床实践指导,以期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老年人失能的发生率,助力健康老龄化。

1 目的

本指南在结合最佳证据与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有失能风险老年人的价值观与偏好,构建本土化的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指南,使用者可根据该指南对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强度、频率等,并探讨促进运动实施的支持方法,从而对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决策和实施进行指导。

2 目标人群和使用者

本指南的目标人群为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本指南适用于我国所有有失能风险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包含医院、社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护中心、居家等。使用者为医生、护理人员、康复师、非药物干预治疗师等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定或实施者。

3 相关术语

老年人(older adult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老年人年龄起点标准为60岁[19]。本指南中老年人指年龄≥60岁的人群。

失能(disability):指由于年龄、疾病等导致身体功能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20]。

躯体功能(physical function):指维持日常生活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躯体平衡、协调、力量等功能的综合反映[21]。

运动(exercise):指有计划的、有结构的、重复的和有目的的体力活动[22]。

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指涉及大肌肉群,至少10 min的持续运动,使心率加快,包含太极、八段锦、步行等[22]。

抗阻运动(resistant exercise):指肌肉克服阻力进行的主动运动。这种阻力的来源包括自身重量(如蹲起)和借助器械的外部阻力(如弹力带、哑铃)[22]。

平衡运动(balance exercise):指在支撑基底上保持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的运动[22]。

柔韧性运动(flexibility exercise):指拉长软组织结构并增加灵活性的运动类型[22]。

4 指南制订方法学

本指南以《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23]为指导,参照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24]、指南科学性(Scientificity)、透明性(Transparency)和适用性(Applicability)的评级(Rankings)工具(STAR)[25]的要求撰写指南。

4.1 指南工作组成立 本指南成立了指导委员会、指南专家组、证据总结组、外审专家组共4个工作组。其中,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指南制订的整个流程,包含老年医学专家1名、护理学专家3名、方法学专家1名;指南专家组负责参与指南流程中的共识会议,推动指南形成,专家的组成充分考虑多学科融合,包含老年医学专家2名、老年护理学专家6名、康复医学专家2名、运动医学专家1名、神经医学专家3名、老年护理教育专家1名、康复护理教育专家1名、方法学专家1名;证据总结组负责完成指南相关证据检索、质量评价及汇总,包含具有研究生学历且经循证医学系统培训的护理人员3名和护理学在读研究生2名;外部评审组负责评审和终审指南文件,包含老年护理学专家2名、老年医学专家2名、康复医学专家2名。

4.2 利益冲突声明签署 所有指南工作组成员正式参与指南制订前签署利益冲突声明表,对各种实际存在及潜在的利益冲突予以声明,指南指导委员会独立核查所有声明并进行把关。本指南参与成员均未报告任何形式的利益冲突。

4.3 指南注册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注册号:IPGRP-2022CN228)。

4.4 涵盖的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确定 综合文献回顾和利益相关人员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汇总拟定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初稿。临床问题的重要性评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纳入重要性得分均分≥4分的临床问题。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按照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工作组推荐的方法进行评估,分值为1~9分,1分代表完全不重要,9分代表非常重要,得分7~9分说明该结局指标对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6分表示该结局指标重要,1~3分表示该结局指标不重要,纳入重要性得分均分≥7分的结局指标。最终共纳入了18个临床问题和10个结局指标。临床问题主要涵盖运动效果、运动形式、运动促进和障碍因素等方面。结局指标主要分为3个方面:有效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跌倒发生率、躯体功能、平衡功能、肌力、步速、柔韧性)、依从性(运动全程参与率)和安全性(腰膝疼痛/肌肉骨骼损伤、死亡)。

4.5 文献检索 检索数据库包含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校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新西兰临床实践指南研究组、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加拿大医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文库、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WHO、BMJ最佳临床实践、医脉通、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数据库、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Sinomed。英文检索词包含“

exercise/activity/training/movement/motion/tai chi/yoga”“old/older/aged/aging/elderly/elders/elder/senior/seniors/geriatric”,中文检索词包含“运动/活动/锻炼/训练/太极/瑜伽”“老年/老人”。指南、专家共识和最佳实践的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04-01,系统综述检索时间为2019-01-01—2022-04-10。

4.6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证据总结组根据确定的临床问题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诊断为失能的老年人或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2)内容涉及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平衡运动、柔韧性训练、运动与非运动的结合干预(运动包含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平衡运动与柔韧性训练;非运动包含加压训练、认知训练、营养支持、日常生活活动、全身振动训练、虚拟现实训练与运动想象训练)、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3)不限制对照类型;(4)结局指标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跌倒发生率、躯体功能、平衡功能、肌力、步速、柔韧性、运动全程参与率、腰膝疼痛/肌肉骨骼损伤、死亡;(5)研究类型为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综述;(6)中、英文发表的全文。排除翻译版本的文献和研究计划书。

共检索到5 036篇文献,查重后剩余3 503篇,后由证据总结组中2名成员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题目、摘要,如有疑问由组内讨论决定,最终保留299篇文献。经全文筛选后,因文献类型不是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综述、研究对象不是老年人或未对老年人进行亚组分析、结局指标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未给出明确结论等原因删除198篇,最终纳入101篇文献,包含8篇指南、8篇专家共识、6篇证据总结、2篇最佳实践、77篇系统综述。

证据总结组中2名成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如遇分歧,由组内讨论决定。各类文献的质量评价标准如下。(1)指南: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Ⅱ)进行评价,包含6个领域、23个条目和2个总体评价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7分,各条目分值相加并标准化为百分比后为该领域得分,A级推荐为6个领域得分均≥60%;B级推荐为得分在<60%的领域≥3个;C级推荐为得分<30%的领域≥3个。(2)最佳实践、专家共识:采用JBI中心对专家意见和专家共识类文章的质量评价工具,包含6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是、否、不清楚、不适用4个选项。(3)证据总结:追溯证据所依据的原始文献,根据原始文献的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价工具。(4)系统综述:采用的系统评价评估工具为AMSTAR-2,包含16个条目,各条目有是、部分是、否3个选项[26-28]。

4.7 证据总结 证据总结组中2名成员独立采用标准化文献提取表格进行文献提取、翻译与总结,提取内容包含文献基本特征、确定的临床问题对应的证据。对不同来源的证据进行总结时,针对同一内容,如果各文献的推荐意见或研究结论一致,则进行合并;针对同一主题内容互补的推荐意见,根据语言逻辑关系,将其合并;如果不一致,则追溯其证据来源,找出其做出不同推荐建议的原因,以证据质量高、年代新的文献为准;推荐意见中涉及多个策略时,则进行拆分。过程中如有疑问由组内讨论决定。

4.8 证据质量分级 对于纳入的Meta分析证据质量分级采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根据5个可能降低证据质量的因素(即偏倚风险、不一致性、间接性、不精确和发表偏倚)及3个可能提高证据质量的因素(即效应量大、剂量反应、可能的混杂因素),将每一个结局对应的证据进行质量分级,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4个等级[29],各等级含义见表1。采用JBI证据预分级系统(2014)对所纳入的其他类型的证据进行分级,根据证据来源,将证据分为Level 1~5级[30],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标准分别见表2、3。

img



img



img



4.9 形成推荐意见并确定推荐强度 证据总结组成员制订推荐意见决策表(示例见表4),采用改良的德尔菲(Delphi)方法,通过对共识组专家开展两轮调查就推荐意见达成共识。每位共识组专家就每条推荐意见给出推荐方向和推荐强度的方法如下:共识组专家基于推荐意见决策表的内容,综合考虑证据质量、患者价值观和偏好、成本和资源利用、推荐意见可实施性和利弊平衡方面,对该条推荐意见的推荐方向及强度做出判定。对于每条推荐意见达成共识的规则如下:如“无明确推荐意见”以外的任何一格票数>50%,即可确定推荐方向和推荐强度;其余情况视为未达成共识,未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则进入下一轮投票。对于最终未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若除“无明确推荐意见”以外的任何一个方向的票数>70%,则认为该条推荐意见的推荐方向已确定,且推荐强度为弱推荐。

img



4.10 指南文稿的形成与外审 证据总结组根据RIGHT、STAR工具草拟指南初稿,经指南专家组审议后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后发送给5位外审专家组成员进行外部审议,根据外审意见修订完善指南初稿,并形成指南终版。

4.11 指南的传播、实施与更新 本指南通过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年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进行发布。指南发布后,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指南的传播与推广。(1)学术会议:通过相关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指南进行解读。(2)组织培训:有计划地在全国联盟单位内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确保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运动康复师及相关工作者等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该指南。(3)媒体传播:本指南将通过将指南内容转化形成通俗易懂的微视频、宣传手册等,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视频网站、朋友圈、微信群等多重媒介在老年人层面进行传播,进一步扩大指南的传播及应用范围。此外,将在指南发布后2年内开展研究,了解指南的传播和应用情况,评价指南实施前后对老年人运动干预应用情况的影响,以及指南实施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本指南以3~5年为更新周期。每3~5年,指南工作组将重新检索相关证据,如有高质量相关临床证据的发表,将组织指南专家组对证据改变临床实践或既往推荐意见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对本指南进行更新。若没有,则暂不更新,并作出相应说明。

5 临床问题及推荐意见

本指南共形成18个临床问题、32条推荐意见,推荐意见概要见表5。

img



5.1 临床问题1:老年人是否应该进行运动?

【推荐意见】 推荐所有老年人定期进行适宜的运动,限制久坐不动的行为(证据等级B,强推荐)。

5.1.1 推荐说明 运动对于老年人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且是安全的,即使衰弱的老年人也可以从可耐受的体力活动中获益。但对于不耐受运动训练者,可重点强调减少久坐行为并适当增加适宜的运动。

5.1.2 证据概要 WHO 202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中指出,所有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锻炼[18]。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2018年发布的《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第二版》中指出应该减少久坐行为,即使参加少量的体力活动,老年人也可从中获益[1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老年医学协会2014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老年人进行运动干预具有成本效益[31]。新西兰指南工作组2013年发布的《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中同样也指出老年人应限制久坐不动的行为,并尽可能进行规律运动[16]。

5.2 临床问题2:老年人运动前需要进行评估吗?

【推荐意见】 推荐在老年人运动前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含年龄,是否存在心血管、代谢性或肾脏疾病的症状或体征,运动习惯,拟进行的运动类型(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

5.2.1 推荐说明 运动前评估可以识别老年人运动潜在的风险,专业人员可以据此制订避免不良事件发生、适合老年人的个性化运动方案,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安全运动的目的。且运动前评估消耗资源较小,成本较低,符合老年人意愿。因此,虽证据质量低,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

5.2.2 证据概要 UpToDate 2021年发布的《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和锻炼》中指出,运动前评估应包含当前的活动水平,是否存在心血管、代谢性或肾脏疾病的症状或体征,以及个体期望的运动强度[32]。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2022年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先根据年龄、基础病或相关症状、运动习惯、拟进行的运动类型进行运动风险分层,低风险老年人直接进行运动,高风险老年人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肺运动试验等检查后,需咨询医生确定运动处方,然后根据运动处方进行运动,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加量,并在3个月后或出现新发症状或有超出目前阶段强度需求时进行重新评估[33]。

5.3 临床问题3:老年人的运动方案应如何制订?

【推荐意见】 推荐根据老年人的兴趣、能力、健康状况、训练条件和目的制订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

5.3.1 推荐说明 方案越个性化,具有针对性,老年人参与运动的依从性越高,运动带来的益处越大。因此,虽缺乏相关的证据支持,考虑其所带来的效益远高于成本,且更符合老年人意愿,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

5.3.2 证据概要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7年发布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应根据老年人个人兴趣、训练条件和目的选择运动强度、频率、方式和类型[3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老年医学协会2014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需要研究确定最有效的锻炼计划类型、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以改善所有老年人的躯体功能[31]。WHO 201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指出,因健康状况不能达到所建议的身体活动水平的老年人,应尽可能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进行身体活动[35]。

5.4 临床问题4:老年人的运动量应如何安排?

【推荐意见】 推荐老年人循序渐进,从相对适中的能耐受身体活动量开始,逐渐向较大身体活动量过渡(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

5.4.1 推荐说明 老年人的运动量需要根据其健康情况等循序渐进,一方面可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的运动需求,最大化运动益处,另一方面,与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匹配的身体活动量,会提高运动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安全隐患。因此,虽然证据质量较低,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

5.4.2 证据概要 WHO 201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指出,为降低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的风险,应鼓励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从相对适中的身体活动量开始,逐渐向较大身体活动量过渡[35]。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 和美国心脏医学会(AHA)2007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应该鼓励老年人定期检测自我的身体活动,并根据老年人的能力提高或健康状况改变重新评估计划[36]。UpToDate 2021年发布的《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和锻炼》中指出,年龄最高组(>75岁)、虚弱或既往久坐不动的患者,其开始锻炼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应低于年龄更低或更健壮的老年人,允许患者以远低于指南推荐的强度开始锻炼,再逐步增强[32]。

5.5 临床问题5:有氧运动是否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

【推荐意见】 推荐有氧运动,包含气功运动、八段锦、普拉提、太极、瑜伽、步行、舞蹈,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证据等级A,强推荐)。

5.5.1 推荐说明 躯体功能是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所需的能力,因此,躯体功能的改善与失能预防直接相关。而躯体功能包含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平衡、步速等多个方面,常见的测评工具包含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起坐试验、跌倒发生率等。有氧运动一方面可以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细胞线粒体质量,增强代谢酶的活性,改善骨骼肌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肌力、平衡、TUGT、灵活性、跌倒等躯体功能的目的。其中,气功运动重点改善肌力和肌肉耐力,而八段锦和太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发生率,普拉提、瑜伽和舞蹈对灵活性有额外的益处。另外,健步走对步行的稳定性和灵敏性改善效果明显。

5.5.2 证据概要 (1)气功运动:2019年1项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或健康教育,气功运动可以使老年人的6 min步行试验〔MD=1.20,95%CI(0.15,2.25)〕和握力〔MD=0.34,95%CI(0.08,0.61)〕得到改善[37]。(2)八段锦:2022年1项纳入5个RCT和2个类实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或健康教育,八段锦可以使老年人的Berg平衡量表〔MD=3.31,95%CI(1.35,5.27)〕、闭眼单脚站立时间〔MD=2.11,95%CI(1.90,2.32)〕、TUGT〔MD=-1.91,95%CI(-2.70,-1.13)〕和跌倒风险〔MD=-0.53,95%CI(-0.81,-0.24)〕得到改善[38]。(3)普拉提:2021年1项纳入39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普拉提可以使老年人的平衡〔SMD=0.36,95%CI(0.21,0.50)〕、肌力〔SMD=0.63,95%CI(0.44,0.81)〕、灵活性〔SMD=0.41,95%CI(0.16,0.67)〕和跌倒次数〔SMD=0.90,95%CI(0.41,1.38)〕得到改善[39]。(4)太极:2020年1项纳入29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太极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风险〔RR=0.64,95%CI(0.48,0.85)〕、跌倒发生率〔RR=0.64,95%CI(0.54,0.74)〕、平衡〔SMD=0.62,95%CI(0.33,0.90)〕和移动〔SMD=-0.31,95%CI(-0.60,-0.01)〕[40]。2021年1项纳入27个RCT或类实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太极可以改善老年人的TUGT〔MD=-2.62,95%CI(-4.00,-1.24)〕、5次起坐〔MD=-1.89,95%CI(-3.38,-0.40)〕、30 s起坐〔MD=4.40,95%CI(0.79,8.00)〕、闭眼单脚站立时间〔MD=2.62,95%CI(1.60,3.64)〕、睁眼单脚站立时间〔MD=6.13,95%CI(4.22,8.03)〕、功能前伸测试〔MD=1.57,95%CI(1.22,1.93)〕、握力〔SMD=0.69,95%CI(0.52,0.86)〕、膝关节伸展强度〔SMD=0.56,95%CI(0.26,0.86)〕 和膝关节背屈强度〔SMD=0.67,95%CI(0.02,1.31)〕[41]。(5)瑜伽:2021年1项纳入11个RCT和1个类实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瑜伽可以使老年人的上肢肌力〔SMD=0.65,95%CI(0.16,1.13)〕、上半身灵活性〔SMD=0.25,95%CI(0.08,0.42)〕、移动〔SMD=0.59,95%CI(0.33,0.84)〕、平衡〔SMD=0.64,95%CI(0.35,0.93)〕、下肢肌力〔SMD=0.55,95%CI(0.32,0.77)〕和下半身灵活性〔SMD=0.49,95%CI(0.34,0.64)〕得到改善[42]。(6)舞蹈:2021年1项纳入13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进行6周以上舞蹈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起坐试验〔MD=-2.90,95%CI(-5.23,-0.58)〕、灵活性〔MD=4.08,95%CI(1.18,7.00)〕、TUGT〔MD=-2.48,95%CI(-4.35,-0.62)〕和6 min步行试验〔MD=59.71,95%CI(39.81,79.62)〕[43]。2020年1项纳入29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舞蹈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风险〔RR=0.63,95%CI(0.49,0.80)〕 、跌倒发生率〔RR=0.69,95%CI(0.53,0.89)〕、平衡〔SMD=0.62,95%CI(0.33,0.90)〕、移动〔SMD=-0.56,95%CI(-0.81,-0.31)〕和下肢力量〔SMD=0.57,95%CI(0.23,0.91)〕[40]。(7)北欧健步走:2021年1项纳入1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或健康教育,北欧健步走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上肢肌力〔SMD=0.77,95%CI(0.50,1.05)〕、下肢肌力〔MD=1.52,95%CI(0.62,2.42)〕、下肢柔韧性〔MD=3.27,95%CI(0.76,5.78)〕、步行稳定和灵敏性〔MD=-0.48,95%CI(-0.72,-0.25)〕[44]。

5.6 临床问题6:老年人进行有氧运动时,运动强度、频次和时长应如何安排?

【推荐意见】 (1)推荐老年人1周内进行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进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活动的等效组合(证据等级B,强推荐)。(2)推荐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可以将1周内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增加到300 min以上,或进行超过150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整周内中等和高强度活动的等效组合,可以获得额外的健康益处(证据等级B,强推荐)。

5.6.1 推荐说明 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对于老年人的效果尤为显著,运动强度指运动中的吃力程度,强度与心率和感知到的疲劳程度呈正比,是个性化的感受。在10分制量表中,坐着是0分;用尽全力是10分;中等强度的运动是5分或6分,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加;高强度的运动是7分或8分,心率和呼吸大幅增加。对体质弱、耐力差的老年人,可缓慢增加运动时间,直至达到推荐的运动水平。

5.6.2 证据概要 WHO 202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18]、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2018年发布的《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第二版》[17]和WHO 201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35]中均指出老年人应进行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在1周内进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活动的等效组合,以获得显著的健康益处。WHO 202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中指出老年人可能会将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增加到300 min以上,或进行超过150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整周内中等和高强度活动的等效组合,可以获得额外的健康益处[18]。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有氧运动需掌握运动强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45]。

5.7 临床问题7:抗阻运动是否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

【推荐意见】 推荐以抗阻运动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证据等级A,强推荐)。

5.7.1 推荐说明 抗阻运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如渐进式抗阻运动、无监督家庭抗阻运动、下肢抗阻运动,其中,渐进式抗阻运动指逐步增加负重,从而使肌肉产生连续适应性刺激的训练方式,是抗阻运动常用的训练形式;家庭抗阻运动是居家进行的运动,包含无监督和有监督两种形式;下肢抗阻运动是针对臀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下肢肌群的运动。抗阻运动可以增加骨骼肌蛋白合成,刺激肌肉肥大,对于肌力等躯体功能的改善尤为有效。

5.7.2 证据概要 2022年1项纳入3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健康教育或常规运动,抗阻运动可以改善肌肉萎缩老年人的步速〔MD=0.23,95%CI(0.07,0.39)〕、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ASMI)〔MD=0.24,95%CI(0.08,0.40)〕、握力〔MD=2.75,95%CI(1.35,4.15)〕[46]。2022年1项纳入14个RCT的Meta分析显示,与日常活动相比,进行12周以上的基于健身器材的渐进式抗阻运动可改善老年人的TUGT 〔SMD=-0.62,95%CI(-0.81,-0.44)〕、步速〔SMD=0.46,95%CI(0.29,0.63)〕、起坐试验〔SMD=-0.92,95%CI(-1.11,-0.73)〕、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SMD=0.63,95%CI(0.40,0.86)〕和6 min步行试验〔SMD=0.56,95%CI(0.30,0.82)〕[47]。2021年1项纳入21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日常活动相比,无监督家庭抗阻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膝伸展力量〔Hedges'g=0.33,95%CI(0.11,0.56)〕、起坐试验〔Hedges'g=0.44,95%CI(0.05,0.83)〕、重心动摇〔Hedges'g=0.32,95%CI(0.16,0.49)〕[48]。2021年1项纳入1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日常活动相比,下肢抗阻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TUGT 〔MD=-1.17,95%CI(-1.91,-0.43)〕、睁眼单腿站立时间〔MD=3.92,95%CI(2.46,5.38)〕和功能性前伸距离〔MD=4.85,95%CI(3.07,6.63)〕[49]。

5.8 临床问题8:老年人进行抗阻运动时,不同肌群的训练顺序应如何安排?

【推荐意见】 建议先练大肌肉群,后练小肌肉群,多关节动作练习优先于单关节动作练习,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在训练单一肌群时,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证据等级Level 5b,弱推荐)。

5.8.1 推荐说明 一般来说,大肌肉群包含胸大肌、背阔肌、臀大肌,训练方法包含屈臂支撑、仰卧举腿等;小肌肉群包含二头肌、三头肌和腹肌等,训练方法包含靠墙蹲起、站立提踵等。大肌肉群运动中枢兴奋面广,兴奋程度高,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且由于大肌肉群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训练时间,因此建议先练大肌肉群,后练小肌肉群。其次,多关节动作练习常涉及多个肌肉群,如深蹲涉及腿部、腰部等多个肌群,单关节练习是将单个肌肉孤立出来锻炼,如哑铃弯举,只涉及二头肌,多关节动作短时间内用到更多肌群,对身体刺激更大,且训练各肌群的相互合作,和日常生活需求较相似,因此,更推荐多关节动作练习。而前后相邻动作若使用同一肌群,由于该肌群已经疲劳,完成后一动作时,既不能保证动作质量,又容易出现肌肉过度疲劳和肌肉损伤,而相邻动作使用不同甚至是相拮抗的肌群,一个中枢兴奋,将对其拮抗中枢产生抑制,使前一运动导致的疲劳肌群的运动中枢受到抑制,从而使其得以“积极性休息”而放松。在训练单一肌群时,当训练强度大时,对肌肉的刺激也大,就越容易大范围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其他训练的效果。

5.8.2 证据概要 此条推荐意见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等2018年发布的《居家老年人运动功能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提出[50]。

5.9 临床问题9:老年人进行抗阻运动时,运动强度和频率应如何安排?

【推荐意见】 建议老年人进行中、高强度抗阻运动,每周2~3次,每次1~3组,每组8~12次重复,每次重复锻炼8~10个主要肌肉群,从30%~40% 1RM开始,然后进展到70%~80% 1RM的较重负载(证据等级Level 5b,弱推荐)。

5.9.1 推荐说明 运动强度取决于个人身体基线情况及自身对费力程度的感觉,1RM(one-repetition maximum)是抗阻运动中常用的运动强度单位,指一次动作反复的最大负荷重量,即标准动作只能完成一次的重量,建议50%~70% 1RM为中等强度,70%~80% 1RM为高强度。

5.9.2 证据概要 UpToDate 2021年发布的《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和锻炼》中指出建议进行中、高强度抗阻运动,强度取决于个人身体基线情况及自身对费力程度的感觉[32]。IZQUIERDO等[51]2021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1~3组,每组8~12次重复,每次重复锻炼8~10个主要肌肉群,从30%~40% 1RM开始,然后进展到70%~80% 1RM。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等2018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抗阻运动频率为每周2~3次[50]。2022年1项纳入10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低强度运动,高强度运动可以改善衰弱和衰弱前期老年人的腿部肌肉力量〔MD=7.97,95%CI(0.85,15.09)〕、肌肉耐力〔MD=6.94,95%CI(5.21,8.66)〕[52]。2019年1项纳入16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对于老年女性,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肌肉力量〔MD=16.92,95%CI(6.44,27.39)〕,高强度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肌肉力量〔MD=21.02,95%CI(16.54,25.49)〕[53]。

5.10 临床问题10:老年人进行抗阻运动时,运动原则是什么?

【推荐意见】 建议老年人进行抗阻运动时快慢节奏交替,且适当改变动作难度(证据等级Level 5b,弱推荐)。

5.10.1 推荐说明 高频率动作容易使老年人心率上升,之后安排低频率动作使心率下降,可刺激老年人心脏,因此,快慢交替节奏有利于老年人适应抗阻运动,增强心脏功能。且通过改变组间间隔时间、身体姿势等,适当改变动作难度,可刺激肌肉功能,从而增加抗阻运动效果。

5.10.2 证据概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等2018年发布的《居家老年人运动功能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中指出可以通过缩短组间间歇时间,增加训练难度,每项动作练习的个数累计20~30个,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老年人快慢节奏交替,适当改变动作难度[50]。其次,IZQUIERDO等[51]2021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也指出,抗阻运动可以通过改变身体姿势、手部和脚部姿势、单侧与双侧来改变训练动作难度,且一旦体质量不再作为超负荷的充分来源,机器或自由重量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额外的阻力,以确保进展。因此,老年人运动时快慢节奏交替,适当改变动作难度,可刺激肌肉功能,保证抗阻运动效果。

5.11 临床问题11:老年人进行抗阻运动后,注意事项有什么?

【推荐意见】 推荐关注老年人运动后的睡眠、营养、饮食、疼痛等情况,尤其注意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抗阻运动不应加重其疼痛(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

5.11.1 推荐说明 抗阻运动因训练量较大,老年人运动后可能会有身体不适,从而引发多种不良事件。因此,此条推荐意见成本效益较高,虽缺乏相关的证据支持,但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

5.11.2 证据概要 UpToDate 2021年发布的《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和锻炼》中指出,告知患者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数周即可消失[32]。对于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肌力训练不应加重疼痛。UpToDate 2020年发布的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ng a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adults中指出,年长者运动时需要更多地关注运动过后睡眠、营养、饮食等恢复情况[54]。

5.12 临床问题12:平衡运动是否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

【推荐意见】 推荐以平衡运动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并预防跌倒(证据等级A,强推荐)。

5.12.1 推荐说明 常见的平衡运动包含站姿向前/向后转移重心、全足直线站立、半足站立等,其对于老年人的平衡和跌倒等方面的躯体功能尤为有效。

5.12.2 证据概要 2022年1项纳入1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平衡运动可以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RR=0.92,95%CI(0.89,0.94)〕、跌倒风险〔RR=0.67,95%CI(0.56,0.79)〕[55]。2022年1项纳入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基于尼龙绳的平衡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串联站立时间〔MD=17.38,95%CI(6.45,28.31)〕、单腿站立时间〔MD=2.27,95%CI(0.74,3.79)〕[56]。

5.13 临床问题13:老年人进行平衡运动时,运动原则是什么?

【推荐意见】 推荐从稳定体位开始逐渐进展到不稳定体位、逐步缩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从睁眼状态过渡到闭眼状态、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

5.13.1 推荐说明 平衡一般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其中静态平衡指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姿势,动态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下姿势的调整。通过平衡运动,老年人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可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因此,虽此条证据缺乏相关的证据支持,但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

5.13.2 证据概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等2018年发布的《居家老年人运动功能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中指出平衡运动原则为:(1)从稳定体位开始逐渐进展到不稳定体位;(2)逐步缩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3)从睁眼状态过渡到闭眼状态;(4)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躯干和四肢的控制力[50]。IZQUIERDO等[51]2021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也指出,鼓励老年人参与可耐受的难度渐进性提高、支撑缩小、本体感觉调整、身体的重心远离垂直或静止位置的平衡运动。

5.14 临床问题14:老年人进行平衡运动时,运动频次和内容应如何安排?

【推荐意见】 建议老年人进行平衡运动每周1~7次,每次1~2组,每组4~10种不同的练习(证据等级Level 5b,弱推荐)。

5.14.1 推荐说明 对于老年人,平衡运动应每周安排,但其也是相对风险较高的运动,因此,应在栏杆或双杠附近进行练习,确保可以抓住以保证安全,且不要在锋利边缘附近进行锻炼,确保过程中地板干净,没有杂物。

5.14.2 证据概要 IZQUIERDO等[51]2021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提到,平衡运动每周1~7次,每次1~2套,每套4~10种不同的练习。WHO 201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指出,建议有跌倒风险和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进行3次及以上的平衡运动[35]。

5.15 临床问题15:老年人是否应该进行柔韧性运动?

【推荐意见】 推荐老年人进行柔韧性运动,可安排在运动前后,包含对各个关节的牵拉,动作缓慢,穿插放松环节,过程中始终保持轻微的不适感(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

5.15.1 推荐说明 柔韧性运动可提高运动和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安排在运动前后,可减少运动损伤和减轻运动所带来的疲劳。因此虽此条证据缺乏相关的证据支持,但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

5.15.2 证据概要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康复学组2017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提到柔韧性运动包括颈、肩、肘、腕、髋、膝、踝关节,可提高安全性[57]。ACSM和AHA 2007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提到为了维持常规身体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灵活的必要性,老年人应该进行维持或增加灵活性的运动[36]。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等2018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要循序渐进,不要太过用力,柔韧性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被牵拉的肌肉有轻微的不适感即可,不要急于求成;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呼吸方式,动作要缓慢,可采用伸展-放松-再伸展的方法;日常运动前后都要做柔韧性运动,运动前做有助于预防损伤,运动后做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劳[50]。

5.16 临床问题16:运动结合非运动干预是否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

【推荐意见】 推荐运动结合非运动干预,如加压训练、认知训练、营养支持、日常生活活动、全身振动训练、虚拟现实训练、运动想象训练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证据等级A,强推荐)。

5.16.1 推荐说明 运动可以与一些非运动干预结合,以增加单独运动带来的效果,常见的用于结合的干预包括:(1)加压训练,又称血流限制训练,指通过特殊加压装置(如弹性绷带),对肢体进行外部加压,部分阻塞动静脉血流,提高肌肉代谢;(2)认知训练是指对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及认知加工过程的训练;(3)全身振动训练指通过物理机械反复垂直上下振动,使刺激传递到肌群,从而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4)虚拟现实训练是指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逼真的虚拟世界,使老年人可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身临其境的实时交互训练;(5)运动想象训练指想象肢体运动但没有实际运动输出。其中,结合加压训练和营养支持对肌力的改善尤为有效,而其他类型的非运动干预的结合可用于平衡功能的改善和跌倒的预防。

5.16.2 证据概要 (1)加压训练:2020年1项纳入9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低强度抗阻运动结合加压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肌肉横截面积〔SMD=0.49,95%CI(0.07,0.90)〕、屈膝最大力量〔MD=5.51,95%CI(1.21,9.81)〕和伸膝最大力量〔MD=27.17,95%CI(22.13,31.21)〕[58]。(2)营养支持:2020年1项纳入20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运动结合营养可以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衰弱状态〔SMD=0.25,95%CI(0.03,0.46)〕、SPPB〔MD=0.48,95%CI(0.12,0.84)〕、起坐试验〔MD=0.26,95%CI(0.09,0.43)〕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D=1.06,95%CI(0.91,1.20)〕[59]。2019年1项纳入21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抗阻运动,抗阻运动结合蛋白补充剂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握力〔SMD=0.25,95%CI(0.03,0.46)〕、膝盖伸展力量〔SMD=0.27,95%CI(0.06,0.47)〕、腿举力量〔SMD=0.33,95%CI(0.01,0.64)〕、去脂体质量〔SMD=0.23,95%CI(0.09,0.38)〕和ASMI〔SMD=0.39,95%CI(0.14,0.64)〕[60]。(3)认知训练:2021年1项纳入127个RCT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RR=0.26,95%CI(0.14,0.49)〕和TUGT〔MD=-2.30,95%CI(-4.00,-0.63)〕[61]。(4)全身振动:2021年1项纳入127个RCT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运动结合全身振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SMD=6.3,95%CI(3.5,9.2)〕[61]。(5)虚拟现实游戏:2021年1项纳入20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运动,虚拟现实游戏结合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效能〔SMD=-0.29,95%CI(-0.51,-0.07)〕[62]。2020年1项纳入16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虚拟现实游戏联合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Hedges'g=0.72,95%CI(0.42,1.02)〕、动态平衡〔Hedges'g=0.36,95%CI(0.17,0.56)〕和感知平衡〔Hedges'g=0.31,95%CI(0.04,0.58)〕[63]。(6)运动想象训练:2019年1项纳入1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运动想象训练结合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SMD=1.03,95%CI(0.25,1.82)〕、步速〔MD=0.13,95%CI(0.04,0.22)〕、TUGT〔MD=1.64,95%CI(0.79,2.49)〕[64]。

5.17 临床问题17:从老年人角度,运动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

【推荐意见】 老年人进行运动时,推荐考虑的促进因素包括:(1)老年人接受过身体活动的教育,了解过运动的益处和危害,有充足的期待(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2)老年人有足够的自我效能和能力(包含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监测能力,并可以自主和赋权)(证据等级B,强推荐);(3)参与者有获得健康益处的动机,减轻/保持BMI,变得强壮和娱乐(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4)老年人自我心理健康(证据等级A,强推荐);(5)老年人有社会支持,感到锻炼安全,有共同商定的目标,并对自己的成功能力有信心(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推荐考虑的障碍因素包括:(1)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证据等级Level 5b,强推荐);(2)老年人缺乏动力、兴趣和时间(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

5.17.1 推荐说明 老年人在上述促进因素情况下,运动依从性更高,且更易形成长期稳定的运动行为。因此,专业人员进行运动计划设计时,可参考上述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以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运动。

5.17.2 证据概要 2022年1项纳入19个前瞻性队列研究和4个RCT的系统综述结果显示,抑郁症降低依从性,自我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可提高依从性[65]。2021年基于11个Meta分析和44个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再综述结果显示,可以促进运动的因素包括:参与者接受过身体活动的教育,了解过运动的益处和危害,有充足的期待;参与者有足够的自我效能和能力;参与者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监测能力,并可以自主和赋权;参与者有获得健康益处的动机,减轻/保持BMI,变得强壮和娱乐;参与者有一个清晰的且参与制定的目标;有来自同伴、家庭和专业人员的社会支持。但缺乏动机是运动的障碍因素[6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老年医学协会2014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如果老年人有社会支持,感到锻炼安全,有共同商定的目标,并对自己的成功能力有信心,其更有可能坚持锻炼计划[31]。新西兰指南工作组2013年发布的《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中指出身体/医疗限制、时间、教育、缺乏动力或兴趣、心理因素是老年人运动的影响因素[16]。

5.18 临床问题18:从运动实施者角度,运动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

【推荐意见】 老年人进行运动时,推荐考虑的促进因素:(1)使用移动应用程序、网站、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提高运动方案的趣味性和监测性(证据等级A,强推荐);(2)运动过程中有监督和反馈,如患者可以了解到其健康情况进展的客观信息、有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鼓励参与者参与社交和接近他人,使参与者感到享受,没有不愉快的经历(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3)运动计划采用多学科参与,使用代际项目、干预总时长不长(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4)运动计划应考虑参与者的习惯、兴趣、偏好、背景、健康状况和改变行为的意愿,使干预个体化且科学(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5)实施计划前探讨了相关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并寻求解决方法(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建议考虑的障碍因素:(1)运动措施个性化会增加成本(证据等级Level 5b,弱推荐);(2)运动计划没有良好的可及性(如居住地距离运动机构适宜,有适宜的交通)、足够的空间、足够的体育设施和灵活的时间(如避开天气恶劣的日期)(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3)运动计划与日常生活活动无关(证据等级Level 2,强推荐)。

5.18.1 推荐说明 运动计划的专业性、可行性和适用性等均关系到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和是否能够坚持,因此,虽然多条证据缺乏相关的证据支持,但指南专家组仍给出“强推荐”建议。但针对障碍因素第1条,指南专家组认为虽个性化措施成本较高,但其带来的益处也较大,可抵消其成本,因此指南专家组给出“弱推荐”建议。

5.18.2 证据概要 新西兰指南工作组2013年发布的《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中指出社交与接近他人、适宜的交通、代际项目是老年人运动的影响因素[16]。2019年1项纳入2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游戏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活动〔Hedges'g=0.83,95%CI(0.47,1.19)〕[67]。2019年1项纳入14个RCT和8个类实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线上程序如移动应用程序和网站等可以增加老年人的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SMD=0.47,95%CI(0.32,0.62)〕、减少久坐行为〔SMD=-0.44,95%CI(-0.69,-0.19)〕[68]。2020年1项纳入10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常活动,可穿戴设备可以增加久坐老年人的步数〔SMD=-0.44,95%CI(-0.69,-0.19)〕[69]。2022年1项纳入19个前瞻性队列研究和4个RCT的系统综述结果显示,居住地距离运动机构较远可降低依从性[65]。2021年基于11个Meta分析和44个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再综述结果显示,促进因素包括:使用适当的技术;有运动期间反馈和与工作人员流畅的相互沟通;运动过程中有监测且患者可以了解到其健康情况进展的客观信息;运动过程中使参与者感到享受,没有不愉快的经历;有监督;运动计划具有良好的可及性、足够的空间和灵活的时间;运动干预总时长不长;多学科计划;了解参与者之前的习惯和健康状况;运动计划考虑参与者的偏好、背景,并促进其融入日常生活;运动特点是个性化且科学的;实施计划前探讨了相关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并寻求解决方法[66]。2021年1项基于4个系统综述和119个研究的系统综述结果显示,缺乏体育设施、天气恶劣、炎热的气候会阻碍运动实施[7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老年医学协会2014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指出,查明参与的障碍至关重要;必须解决身体、心理、文化和环境障碍[31]。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1年发布的促进社区身体活动策略的专家共识中指出,确定并获取资源,使干预能够解决兴趣、偏好和改变行为意愿方面的个体差异;措施越个性化,成本越高[71]。

6 局限性与展望

本指南存在以下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1)虽然本指南经过系统的检索,已努力追寻最全面的证据,但部分指南问题所对应的证据质量仍偏低,如运动前评估;各种类型运动的最佳频率、时长、应用场景、应用人群等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去探讨,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2)指南制订过程中患者参与相对较少,对指南的实践性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如何增加患者参与,在哪个阶段更适合安排患者参与其中,均是未来有待研究的领域。(3)指南制订过程中未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只在推荐意见形成阶段由专家考虑成本和资源利用,可能会对未来指南的实践性产生一定影响。

7 声明

本指南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基于最新最佳证据,纳入多学科专家意见并在充分考虑有失能风险老年人的价值观与偏好的基础上编制。但指南中所涉及的推荐意见不能代表所有专家团队成员的观点,且本指南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非常欢迎指南使用者提出宝贵的建议,指南专家组将继续完善。另外,指南专家组也郑重声明,本指南所涉及的观点不得作为商业推广和宣传。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编写组名单
指导委员会成员:孙超(北京医院护理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奚桓(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孙红(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冯辉(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夏君(宁波诺丁汉大学GRADE中心)
指南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常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郭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李晶(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李峥(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刘彩霞(浙江医院护理部)、马钊(北京医院康复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郄淑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沈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万巧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王克芳(山东大学康复与护理学院)、肖春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肖树芹(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邢唯杰(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于普林(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岳丽青(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张洁(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赵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内科)
证据总结组成员:胡慧秀(北京医院护理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赵雅洁(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王颖(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屈简妮(北京中医药大学)、张琳之(北京协和医学院)
外审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顾新(北京医院康复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王建业(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魏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张存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张玉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赵庆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
执笔人:胡慧秀(北京医院护理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赵雅洁(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孙超(北京医院护理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本文利益冲突:所有成员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等.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2):2695-2710,2714.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最后编辑于 2023-05-25 · 浏览 2568

回复5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