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肠镜操作视频系列五(操作者+内镜双画面)
今天分享第5例病例,乙状结肠相对复杂病例,首先引用一下《结肠镜插入指南》,做一些结肠镜插入理论阐述。

Rb:自腹膜反折到肛门的下部直肠称为“直肠Rb”。
Ra:自腹膜反折到近端的上部直肠称为“直肠Ra”。
RS:直乙交界处的直肠称为“RS” 。
S-top:从立位正面看乙状结肠, 其最高的部位。
SDJ(SD junction) :内镜检查所看到的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之间的弯曲部位, 即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的结合部位。
脾曲:降结肠与横结肠之间的弯曲部位称为“脾曲”。
横结肠中央部分,并不是横结肠解剖学意义上的中间部分,只是指从立位正面看到的横结肠呈下垂状态时形成的弯曲部分。
肝曲:横结肠与升结肠之间的弯曲部称为“肝曲” 。
- 肠镜插入基础知识
插入时的基础知识包括:尽可能避免送气;用内镜先端扒开皱襞进镜;尽可能避免让肠管过度伸展的推镜操作;充分利用内镜镜身的特性;识别和处理内镜的“打弯”现象;内镜操作要缓慢;避免危险的插入方法。
- 尽可能避免送气
过度的送气会让肠管变硬、增大内镜操作的难度,而且加剧肠管弯曲剖弯曲程度( 图3a)。因此应避免不必要的打气, 吸出肠腔内多余的空气,让肠管处于内镜易于操作的柔软状态,弯曲部位的钝角化对于内镜的插入非常重要(图3b)。其原理与气球相同,即释放气球内的空气,让硬且充分膨胀的 气球变小、变柔软。另外,如下文所述吸取肠管内多余的空气(吸气)也有助于缩短肠管。

2.用内镜先端扒开皱襞进镜
皱襞重叠、看不见肠腔时,不能直接推进内镜,应通过旋转镜身和大小扳钮操作,一边利用内镜先端小心翼翼地扒开皱襞,一边进入肠腔。
3.尽可能避免让肠管过度伸展的推镜操作
如果不进行推镜操作就不能插入内镜。但是,肠管的过度伸展不仅造成受检者的痛苦,还很可能扭曲肠管(图5)。因此,为了不增加受检者的痛苦、确保内 镜平滑插入,务必尽可能避免让肠管过度伸展的推镜操作。使肠管过度伸展时,会感觉到内镜镜身的推力变 大、内镜镜身受到较强的阻力。理解这一过度伸展状态是很重要的。
4.充分利用内镜镜身的特性
利用内镜镜身的伸展性质,通过大小扳钮操作、旋转镜身和推、拉镜,可将内镜插入肠管。另外,通过旋转内镜镜身可使内镜保持直线状态。
a大小扳钮操作和推镜
这是经脾曲插入到横结肠时常用的一种手法。快速上推大扳钮,同时轻轻推镜,内镜自然伸展、进入横结肠中央部分(图6) 。此手法在乙状结肠形成较大袢的情况下也很有效 (图7),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使用。


b.旋转镜身和拉镜的组合
通过旋转镜身和拉镜解开形成的袢,内镜自然伸展、向近端前进(图8)。此方法与袢的大小无关,在进镜时都很有用。

c.内镜镜身的“旋镜”操作
所谓的旋镜操作,不是指在原地使劲旋转镜身,而是指旋转镜身后,通过较硬的镜身,操作者将被旋的力量传导给柔软的肠管,使折叠起来的肠管不再伸长,保持原有的短缩状态。做此操作时,须注意旋转镜身时,头端会偏向肠壁,无法看清肠腔;此时要利用大小扳钮操作使内镜先端与肠壁保持一定距离,以获得肠腔的视野。
5.识别和处理内镜的“打弯”现象
有时会陷入内镜镜身不能向前推进的状态,这就是因推镜形成了袢,即内镜“打弯”状态。在弯曲部位之前,这种“打弯”现象可能出现在任何位置,典型情况是插入至SDJ时 (图9)以及插入右半结肠时(图10 )产生的乙状结肠“打弯”。



6.缓慢操作内镜
缓慢、柔和的内镜操作可减轻受检者的痛苦,并消除其紧张情绪。然后根据受检者的呼吸进行内镜操作,这样插入更容易。尤其是在不能缩短肠管而推镜插入时,过急的推镜操作会增加受检者痛苦,而难以插入。
7.避免危险的插入方法
有时,随着内镜的深入,会出现画面变红、看不见肠腔的情况(图12) 。也就是内镜先端接触到肠壁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强行推镜会损伤肠管,因此务必拉镜、 退镜直至看见肠腔为止。
另外,插入时,如果肠管弯曲部位处于扭曲状态(图13)或感觉到内镜有较大阻力或受检者感到痛苦时,容易引起肠管穿孔等重大并发症,此时务必拉镜、 退镜。仍然无法继续插入时,选择适时地放弃插入也是非常常重要的。

视频


视频资源
最后编辑于 2023-12-13 · 浏览 1.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