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协和医学院考博经验贴-干湿结合!



距离协和博士复试结束已经一个多月了,是持续性摆烂的一个多月……从去年硕士毕业,到今年博士上岸,真的是一段相当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这期间,第一次考博失败、家庭变故,种种遭遇都让2022年显得异常波折。咬紧牙关度过了那些悲伤的时光,终于迎来了新的旅程。这人间,终究是值得的!
废话不多说,接下来简单介绍自己的考博经历。以下所述仅仅为个人所感所悟,仅供参考,无绝对指导意义。
因各学校报名阶段提交的审核材料大同小异,所以就放在一起简单讲一下。具体材料要求还请详细阅读各学校的招生简章。所准备的材料基本如下:本科和(或)硕士阶段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或摘要或目录、报考方向科研计划书、专家推荐书、发表文章全文、图书馆开具的文章检索证明、医师资格证书、六级成绩单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很多学校要求六级成绩单为近五年内的成绩,所以大家在学期间可以多参加几次,避免时间太长导致成绩不在报考学校要求的有效期内。2、很多应届毕业生报考时可能无学位论文全文,不要着急,先尽力写好摘要、目录什么的,你要想其他考生可能跟你一样,也没有学位论文全文的。3、关于科研计划书,建议大家参照标书的格式书写,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路线、预期结果什么的,最好插入参考文献,也可以适当画几张流程图,全是文字显得有些单薄。科研计划书方向与所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自然是好的,但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不一定非得完全一致,只要还在所报考方向的三级学科内,问题应该不大。4、关于专家推荐书,有的学校可能明确要求手写,那就按要求准备,我报考的学校没有要求,我是用的电子档写好后打印,然后找老师签字的,能手写自然是最好的。大家材料准备一定要充分,给自己争取进入复试的机会。
接下来介绍一下几所学校复试情况。
去年毕业前申请了四所学校,分别是北医、浙大、复旦和同济。参加了同济大学的英语初试,但最后也没能进入复试。只有北医进入了最终的复试。同济大学今年博士申请审核制度改革了,不考英语,改成两轮材料审核,估计以后也不考英语了,所以此处就不再多说英语备考的事情。由于复旦和浙大都没能进入复试,也不做过多阐述。今年报考了三所学校,中山、同济和协和,均进入了最后的复试。所以接下来我主要介绍北医、同济、中山和协和的备考经验。
首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按照招生简章准备材料,大约4月份接到通知进入了复试。去年由于疫情,复试为线上面试,每位考生差不多30min。要求准备两个摄像头,各考生按照顺序进入考场。开始是考生自己汇报ppt,15分钟左右,包括科研经历、科研成果什么的,中英文没有要求,我用的是中文。接下来会给一段英文文献,现场朗读翻译成中文;然后一段中文,现场翻译成英文。翻译完后各位老师会进行提问,包含两个专业问题。除专业问题外,其他就是聊聊以前的科研工作,发表的文献,有什么优势,愿不愿意调剂到其他方向等。个人感觉翻译比较难,可能我自身英语口语基础太差,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多练练。
然后是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去年考了英语初试,当时也是线上考试,我初试过线了,无奈后边卡在了材料审核,没能进入复试。今年同济改革了,不考英语,改为两次材料审核,两次材料审核均通过后便可进入复试。第一轮材料审核要求提交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专家推荐信、成绩单、六级、发表文章和专利什么的,根据提交材料打分确定进入第二轮材料审核的名单,我看今年第一轮材料审核刷掉的人也不少。需要注意的是,同济要求的两封专家推荐信其中一封必须由所报考的老师书写,所以大家报考前一定要联系导师,并请导师写推荐信,没有所报考导师的推荐信是无法进入材料审核的。因为每位老师推荐的名额有限,所以尽早联系。进入第二轮材料审核后要求提交科研计划书和学位论文,据说同济学位论文评分占比很重,反正好好准备。同济每年出复试名单的时间都比较晚,虽然今年顺利进入了同济的复试,但由于已上岸协和,所以没去参加最终的复试。同济那位老师非常和蔼,一直发消息,希望我能去参加复试。所以最后没能去,还感觉挺抱歉的。
中山大学今年也进行了改革。先报名,然后根据报名提交的材料确定进入笔试的名单,根据笔试成绩确定复试名单。今年的笔试总分一共300分(7✖20+2✖30+4✖25=300)。题型包括7道简答,2道专业题,2道英译中和2道中译英。简答题是内科各亚专业(呼吸、心内、消化、血液、内分泌、肾内、风湿免疫)各一道,共7道简答,每题20分;然后2道专业题,选择自己报考方向作答,答其他方向不得分,每题30分;最后2道英译中和2道中译英,每题25分。中山的笔试我还准备了挺长时间的,在网上买了一本历年真题,还挺有用的,有一些相似的题目。自己也根据各亚科重点整理了些知识点,最后考试内容基本都在自己准备范围内,今年没有遇到很生僻的内容,相对比较中规中矩。个人觉得中英文互译比较简单,但由于前边专业题用了太长时间,导致后边时间有点不够,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大家在答题前可以先浏览一下试卷,挑简单的先做。整体来说,笔试成绩还不错,248分,顺利进入了面试。我报考的是中山附属三院,面试也是每人30min,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顺序进行面试。首先进行ppt汇报,5-10分钟,汇报结束进行英文文献朗读并翻译。然后老师提问。问题包括:发表文章里你的具体贡献是什么?某疾病常用造模方法?课题不顺利怎么办?未来是想一直干科研还是上临床?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自己觉得整个过程除了翻译,其他都比较顺畅。但最后还是没能成功录取。从查到笔试成绩,到进入复试,最后面试结束却没能上岸,心情也是跌宕起伏的。自己默默想了很多,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差劲了,没录取怎么办呢?只能接着准备下一所学校吖!
最后是上岸的协和,现在已经记不清是在怎样的契机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协和。记得协和出材料审核成绩排名的那天自己正在广州参加中山的面试, 7个名额,按1:3进入复试,自己排名第9,也没有太特别的优势,当时没想着自己能上岸协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山上,所以看到初审排名也是波澜不惊的。直到后边知道自己中山没能上岸,才反应过来要准备协和的复试。协和的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是自己所报考科室的相关内容。我们今年是第一天上午参加笔试,第二天下午参加面试。笔试的时候老师说笔试不通过的人不能参加面试,今年我们科考题还比较简单,题型包含单选、简答和英译中、中译英,当天下午告诉我们所有人均通过了笔试,可参加第二天的面试。面试的时候是每个人15分钟左右,开始5分钟讲ppt,其中最开始的自我介绍什么的要求英文表述,后边的内容没有要求,我后边内容是用中文讲的,本身我口语也不好,勉强讲的话可能还适得其反。ppt汇报结束后也是朗读一段文献,并现场翻译。后边就是老师提问,老师们的问题都比较常规,基本都是针对既往的科研经历还有发表的文章提的问题。所有人面试结束差不多六七点,然后直接在那等结果,这期间还给考生安排了晚饭。差不多两小时后就把考生叫过去,按照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念名字,不说惊心动魄,但那场面对我来说也绝对是今生难忘了。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脑袋瓜子就嗡嗡嗡的,后边老师说了些啥也没听见了……至此,漫漫考博路算是圆满画上了句号。
这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在园子里翻看过各式各样的经验贴,也咨询过好多师兄、师姐;发了不计其数的邮件,大多都是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所幸最后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这段昼短夜长、路遥马亡的备考时光是艰辛而又珍贵的。感谢一直坚持的自己,一直相信在尘埃落定前,都值得放手一搏。一直告诫自己,能做到100%努力的事情,就不要只做到90%。虽然这期间经历了很多大起大落,也有很多倍感艰辛的瞬间,但也从未想过放弃,始终都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前行。很多时候,我们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还需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才能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忠心希望还在考博路上奋战的各位,能多一些勇气和坚持。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天,能做到的,就是拼尽全力做好当下。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定要记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不管结果如何,先去做,去努力,好消息一定会迎着朝阳而来!祝愿大家在医学这条荆棘路上皆能得偿所愿!
最后编辑于 2023-05-25 · 浏览 1.4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