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如何认识脉络膜和近视的关系?

一、如何理解脉络膜生理与近视的关系
二、如何理解脉络膜与近视控制的可能机制
三、脉络膜与近视的现阶段研究结果
四、文献精读与结果讨论
文章分享了6篇文献,篇幅较长,耐心看完会有很多收获哦~
一、脉络膜生理基础知识
1、解剖学位置: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是一层柔软光滑、具有弹性和富有血管的棕色薄膜。它起于前部的锯齿缘,后止于视神经周围;内面借一层十分光滑的玻璃膜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相联系,外面借一潜在性间隙与巩膜相接。
2、构成:主要有血管所构成,其厚度常因血管的充盈状态而有很大的变异;
3、一般测量厚度:脉络膜的前部较薄,约0.1毫米,后部较厚,约0.22毫米,而在黄斑部特别厚;可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进行测量;
4、作用:主要营养视网膜外层和巩膜;其次能阻断透入巩膜进入眼内的光线,以保证成像清晰;
5、组织学分五层:从内而外是玻璃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大血管层、脉络膜周层。


二、脉络膜与近视的可能机制
a)有学者推测,脉络膜可能通过分泌影响巩膜纤维的生长因子产生改变眼屈光状态的作用;
b)作为富含血管组织的结构,脉络膜在调节眼部血流或血管管径的作用被认为与近视有一定的关系。
近视控制机制是世界难题,至今还未被研究确定,追本溯源,让我们重新梳理思考:
1、我们经常说,眼轴增长表示近视的增长,但是眼轴增长是由何决定的?
(答:巩膜是眼球外层最坚韧的“外壳”,巩膜的结构是决定眼球是否会继续生长、近视是否会继续增加的最关键一环。)
2、「周边离焦理论」是学术界控制近视的主流假说,但视网膜的周边离焦信号究竟如何最终到达巩膜,诱导生长变化呢?
(答:如上思维导图所示,视网膜和巩膜之间还有一层脉络膜,脉络膜如何传递信号呢?这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主题。)
3、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眼轴缩短是什么原因呢?
(答:从2012年陈志博士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小鸡对视网膜离焦反应最快的是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并且近视性离焦会使得脉络膜厚度增厚,推着视网膜位置往前(目前测量眼轴长度的原理是从角膜顶点到视网膜内界膜或色素上皮层),故发现的眼轴缩短是脉络膜增厚所导致。)
4、脉络膜增厚和巩膜的关系如何呢?
(答:温州医科大学周翔天教授团队的发现:巩膜在缺氧状态下激活了一些分子的磷酸化,并影响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可能机制a),从而使巩膜发生重塑,导致近视进展。回顾脉络膜的成分结构,主要是由血管组成,脉络膜为巩膜供给血液和所需营养。
脉络膜增厚可以给巩膜带来更多血流、氧气和营养(可能机制b),保证巩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眼轴不再生长。脉络膜变薄,供给给巩膜的血流、氧气和营养减少,巩膜缺氧,分子磷酸化、影响成纤维细胞分化,巩膜维持眼轴不再生长的能力减弱,即眼轴增长。)
总结:
视网膜近视性离焦—脉络膜增厚—脉络膜血流增加—营养巩膜—近视延缓;
视网膜远视性离焦—脉络膜变薄—脉络膜血流减少—巩膜缺氧、分子磷酸化—成纤维细胞分化--近视增长)

三、脉络膜与近视的现阶段研究结果
a)近视的被检者脉络膜厚度比正视眼薄;
b)脉络膜厚度与近视屈光状态有显著相关性,近视度数越高,脉络膜越薄;
c)在框架眼镜矫正的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研究中显示,更薄的脉络膜厚度则预示着近视进展更加明显。
……
总结:近视性离焦诱导脉络膜增厚、延缓眼轴增长;远视性离焦诱导脉络膜变薄,加快眼轴增长。
具体有什么变化,接下来看第四部分。
四、文献精读与结果讨论
文献1:《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的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连燕,金婉卿,毛欣杰,姜瑁,沈梅晓 黄胜海,等
「结果」:

「结论」:
1、近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呈区域性差异分布:
a)在水平方向上颞侧脉络膜最厚,鼻侧最薄;
b)脉络膜的区域性厚度分布特点与其不同区域的血流量有关,这种血流量的区域性不同可能对近视进展有一定的影响,脉络膜的区域性厚度差异在中央区发生的变化比在周边发生的变化对近视发展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2、干预时间超过1 年的OK镜组儿童与近视屈光度匹配的初次戴框架镜儿童之间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差异。
文献2:《Choroidal Thickness in Childhood》
作者:Scott A. Read; Michael J. Collins; Stephen J. Vincent; David Alonso-Caneiro
Read等对194名4~12岁屈光度接近正视的儿童以OCT探测脉络膜厚度发现:

图1:不同年龄组、不同区域的脉络膜厚度关系。4~6岁组57人,7~9岁组99人,10~12岁组38人。

图2:年龄(组)和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结果」:
1、不同年龄段脉络膜厚度呈现区域性分布:颞侧脉络膜厚度一般较鼻侧更厚(图1);
2、年龄和脉络膜具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脉络膜厚度呈现增长趋势(图2b)。
a) 4- 6岁的儿童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7- 9岁的儿童(P < 0.05),并且与 10-12岁的儿童相比(P=0.08)具有显著性差异(图2a);
b) 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模式似乎是由幼儿时期相对快速的厚度增加所定义的,随后在较大的儿童期厚度变化明显趋于平稳(图2a);
c) 脉络膜最厚的年龄段是9~12岁(图2a)。
「结论」:
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脉络膜厚度显著增加。这似乎是儿童眼部发育的一个正常特征。
相似结果可见下面这篇文献
文献3:《Choroidal Thickness in Myopic and Nonmyopic Children Assessed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用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近视和非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
作者:Scott A. Read, Michael J. Collins, Stephen J. Vincent, and David Alonso-Caneiro

表1:近视儿童和非近视儿童的眼部生物参数

图1:屈光度、年龄与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图2:近视组和非近视组脉络膜区域分布及差异
「结果」:
1.与非近视组相比,近视组的小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较薄(表1);
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屈光不正(r=0.39, P < 0.001)和年龄(r=0.21, P=0.02)与凹下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图1);
3.近视眼和非近视眼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在中央凹区明显大于周围区(直径>3 mm, P < 0.001)(图2)。
「结论」:
1.与同龄的非近视儿童相比,近视儿童的脉络膜明显变薄,尤其是在中央凹区域。
2.与近视相关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幅度,似乎大于简单的眼轴增长下的脉络膜被动变薄的预测。
文献4:《儿童和青少年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和屈光度的变化--一项为期一年的纵向研究》
作者:SHUYU XIONG, XIANGUI HE, BO ZHANG, JUNJIE DENG, JINGJING WANG, MINZHI LV, JIANFENG ZHU, HAIDONG ZOU, AND XUN XU

表1:不同年龄组眼部生物参数变化

表2:不同屈光组别的参数变化

图1:不同年龄组、不同屈光组的脉络膜变化
说明:
1.持续性非近视/ PNM(persistent nonmyopia):两次检查结果球镜度大于-0.50D;
2.新发近视/ NDM(newly developed myopia):基线为非近视,随访1年时有近视;
3.持续性近视/ PM(persistent myopia):两次检查结果球镜度小于-0.50D;
「结果」:
1.在6~9岁儿童中,所有参与者脉络膜变薄(-9±25μm),并伴有近视移位(-12±25μm)(表1);
2.在10~13岁青少年中:无近视移位者(9±23μm)的脉络膜厚度增加幅度更大(表1);
3.新发近视组脉络膜厚度变薄明显大于持续性非近视组和持续性近视组(p<0.01=(表2);
4.眼轴长度变化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性:持续性近视组(轻度组<中高度组=<持续性非近视组<新发近视组(图1);
「结论」:
脉络膜厚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新发展的近视眼中,脉络膜厚度迅速变薄;而在近视的早期,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文献5:《每日晨光疗法与健康年轻人脉络膜厚度增加有关》
作者:Scott A. Read, Emily C. Pieterse , David Alonso-Caneiro, Rebekah Bormann, Seentinie Hong, Chai-Hoon Lo, Rhiannon Richer, Atif Syed & Linda Tran.
每天早晨使用光疗眼镜(所使用的光疗眼镜是Re-timer眼镜,由澳大利亚的Re-timer私人有限公司制造。)诱导30分钟,连续1周后(增加了光照),收集了一系列脉络膜厚度测量数据。

图1:不同时间的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变化

图2: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

表1:晨光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和日变化幅度
「结果」:
1、脉络膜厚度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白天最小,晚上增厚。(图1、图2)
2、晨光治疗1周后,脉络膜厚度略有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增加+5.4±10.3μm;95%CI+0.8至+9.9μm;p=0.02)(表1);
3、脉络膜厚度呈区域性分布,鼻区的厚度明显小于所有其他考虑的区域。(表2)
「讨论」:
1.可猜测增加环境光照射可能减缓眼部生长,这些发现也支持脉络膜可能参与环境光照与眼生长改变的联系这一观点;
2.光疗法会影响昼夜节律,在本研究中,晨光疗法会导致参与者的昼夜节律发生一些变化。因此,脉络膜昼夜节律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观察到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原因之一;
3.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对增加的光照的反应引起的眼部变化,以确定增加的每日光照及增加光照的时间与人眼的生长和屈光发育之间的联系。
文献6:《 Effect of Atropine Eye Drops on Choroidal Thinning Induced by Hyperopic Retinal Defocus》--阿托品滴眼液对远视性视网膜散焦所致脉络膜变薄的影响
作者:Samuel T.-H. Chiang 1,2,3 and John R. Phillips 1,2

图1:Subflovea choroidal thickness 凹下脉络膜厚度 (SFCT)、peri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凹周脉络膜厚度 (PFCT)

图2:不同时间、不同组别的脉络膜厚度变化
第一天,实验组佩戴2.00D的远视离焦接触镜;对照组佩戴远距矫正的接触镜。
第二天,实验组提前22h使用一滴0.5%阿托品滴眼液,并佩戴2.00D的远视离焦接触镜;对照组佩戴远距矫正的接触镜。
「结果」:
1.第一天,实验组表现出SFCT和PFCT变薄;而对照组的SFCT和PFCT则没有变化(p > 0.17);
2.第二天,基线SFCT和PFCT与第1天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实验组未表现出脉络膜变薄。
「结论」:
1.阿托品消除了远视离焦引起的脉络膜变薄,而没有改变基线脉络膜厚度。
2.结果表明,阿托品抑制与远视离焦相关的信号,例如,由于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滞后。
文献看完了,也有Take home massage:

最后,简单归纳文章纲要的四个问题:基于眼球结构的生理功能,如脉络膜的氧供功能,是将视网膜信号传递至巩膜的通道;由视网膜不同的离焦信号引起血流改变、巩膜生长改变的一系列变化。临床上,通过研究也发现脉络膜与年龄、屈光度、眼轴、阿托品的初步关系,关于脉络膜更深入的探究还需要众多同仁不断的探索。
最后编辑于 2023-05-23 · 浏览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