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丨NO11:病人都酮症了,尿酮不高,检验科那边怎么肥事!检验科:你个老六
很久很久之前,某检验科的刘老九和临床那个尤老六,曾经因为尿液中的一个指标,争执不下,最后冲突升级,刘老九偷偷去尤老六家把尤老六的牛灌了六桶酒,尤老六知道后买了六十六个大皮球抹上油每天照着刘老九的屁股踢皮球。最后尤老六的牛踩着刘老九的皮球请来了小貔貅,小貔貅说这事我管不了,赶紧去找老蜗牛!
于是乎……

这么热闹,因为个啥呢?
——因为尿酮体!
以下案例,曾经是真实发生过的。
【病例简介】
检验科接到内科医师投诉,说尿常规检验中的尿酮体检测不准,投诉原因: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尿酮体 阴性或弱阳性,而在病情缓解时尿酮体 强阳性。
后检验科检查检验过程,发现当日尿液室内质控记录未失控,尿仪工作状态也正常。
【检验医师分析】
市场上供应的试纸及药片与乙酰乙酸发生反应(与丙酮有弱反应),但与β羟丁酸不起反应。因此,试纸反应会明显低估酮体总量。
尿酮体定性检测的原理是利用酮体中的乙酰乙酸、丙酮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基铁氰化钠作用生成紫色化合物,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阳性的强弱。仅与乙酰乙酸和丙酮发生反应,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是对丙酮敏感性的7倍,不与占酮体绝大部分的β羟丁酸反应,因此不能检出β羟丁酸。
重症糖尿病酸中毒时机体严重缺氧,较多的乙酰乙酸被还原为β羟丁酸,此时尿酮测定反而呈阴性或弱阳性,酮体可假性降低,此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随着缺氧和酸中毒的纠正,酮症消退,β羟丁酸转化为乙酰乙酸,故可出现酮体水平下降而测定值反而假性升高的情况,尿酮测定又呈阳性或强阳性,易对病情估计过重。
掌握这一变化的发生原理,可避免错误地分析病情。尿酮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尿液标本的污染、尿中酮体成分的挥发、降糖药物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若临床患者的病情与检验结果不符合时,应查找和分析原因,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老蜗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
在《临床检验基础趣味记忆法》中,老蜗牛也曾讲解过关于这个现象的相关知识,以下是一部分截图:


参考资料
《检验医师临床案例分析》,张晓宁,王文正,陈凌云主编
《临床检验基础趣味记忆法》,蜗牛主编
最后编辑于 2023-05-21 · 浏览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