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伤寒论第十五条原文学习

发布于 2023-05-14 · 浏览 853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6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任应秋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后”字和“方用前法”四字;“得”作“可”,成无己本同。


【句释】“气上冲者”,这是对病变机转的概括认识,“气”即正气,指机体的调节机能,调节功能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有趋上向外排除病毒的机势,便是正气“上冲”,如太阳病的发热脉浮,汗出恶风,头痛项强,鼻鸣干呕等,都是正气上冲的具体表现。


【串解】成无己云:“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凡治病,正气上冲时,便不可抑之使下,向外时,也不可遏之使内,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表证之所以要解表,就是在这原则上确定的。假使正气向外向上的,不解表而攻里,这无异是给正气以打击,如身体健壮,虽遭到打击而不败,便应抓紧时间,赶快协助正气解表;如身体不健,已经因误治而变坏,便当随机应变,不要还是机械地执着于“解表”这一方面了。


【语译】太阳病本应该用解表的疗法,假如误用了下法,只要观察病变的机势仍还向外向上欲从表解时,仍当给桂枝汤以解表,并照着原方的方法服用。假设病机已经因误下而改变了其他的趋势,没有表证的征候时,便不必一成不变地服用桂枝汤了。


吴谦

太阳病,表未解⽽下之。⾥实者,邪陷则为结胸,⼤陷胸汤证也;⾥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参汤证也。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上冲咽喉,不得息,⽠蒂散证也。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上冲,是表尚未罢,然⽆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得以四达,⾃不致内壅⽽上冲矣。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有执

⽓上冲者,阳主⽓⽽上升,风属阳邪,下后⼊⾥乘虚⽽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柯琴

⽓上冲者,阳⽓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外解矣。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根据前法、如前法同。若谓汤中加下药,⼤谬。


成⽆⼰

太阳病属表,⽽反下之,则虚其⾥,邪欲乘虚传⾥。若⽓上冲者,⾥不受邪,⽽⽓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不上冲者,⾥虚不能与邪争,邪⽓已传⾥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曹颖甫

太阳之病,本无当下之理,一经误下,则变症百出。魄汗未尽,挟表寒内陷,则利遂不止而病寒湿,此宜用四逆、理中者也;挟标阳内陷,则转为协热利,此宜用大承气者也;若标阳并寒水,因误下而停蓄膈上,则为大、小结胸,此宜大陷胸汤、小陷胸汤者也;若表寒因之而留滞心下,则结而成痞,此宜用泻心汤者也;又其甚者,寒湿太重,一下而成无阳之脏结,是又在不可攻之例矣。是故一经下陷,而气不还者,则气不上冲;下陷而有所留滞,则气亦不上冲。所以不得与桂枝汤者,为其已成坏病也。惟其虽经误下,而气仍欲出表,不甚则为微喘,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主之。甚则利不止而脉促,葛根汤主之。要其为气上冲则一也。盖仲师虽言可与桂枝汤,一于本方加厚朴、杏仁,一于本方加麻黄、葛根,固未尝不可随证变通耳。


陈伯坛

上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绘其形耳。其形不下,其气不上可知。气生形者也,舍其气以求其形,尚有遁情哉。特患下之后,没收其形于下药之中。桂枝证之仍在不仍在无信息,则桂枝汤之可与不可与有疑团矣。盖形归气则气之动静即其形,苟非求形于气,安能求方于法乎?况下后其气往往下趋乎?即上矣,倘非奉上而冲上,冲则甚于动也。太阴篇以胃气弱易动之故,桂枝明明减芍药。本证谓非因误下之故,冲动太阴,吾不信也。与桂不与芍,不如不与矣。与桂仍与芍,不如俟其气不冲而后与矣。岂知其气自有其气之势力,假如上冲其气也,则太阴为被动。正惟其气上冲也,是太阴为自动。阴气不为下药所持,遂一鼓以作其气。就令不以桂枝之形,附诸桂枝,却提举太阳之病,还诸太阳,则后此无形之病证,可作前此有形之病证观也。曰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无前法,安得有后师哉?师其法以辨形,用以将息桂枝证之枝叶。师其法以认气,用以将息桂枝证之根菀。明夫此,始可与言用方用法也。反言之曰,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此又前法所未备,亦与后法有未符。彼非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似无禁桂之必要也。吾谓下文因误下立方立法者何限,即服桂枝汤后,仍有易方易法也。不可与即可与之互词耳,起下文不与桂枝之与桂。后法从此始,前法未告终也。



冉雪峰

按此节乃审病机出入,邪正并衡,内外分辨,而为误治者筹其救治疗法。此以上是推广桂枝之用,此以下是辨晰桂枝之用。学者须先识原书大体,庶一切自易辨解。凡病证象脉象,并非肯定一律,真伪之辨,只争斯须。太阳病不当下,这是医学起码知识,人人皆知。下之则贼伤里气,自坏其天然体工疗法,开表邪内陷之路,引邪深入,必成坏证。若其人体工尚健,抵抗力强,外之邪气渐入,里之正气即起而捍御,于是有其气上冲现象,是正气伸张,不是邪气凌逼,是其气上冲,不是冲气上逆,两冲字一虚一实,当分别看。在冲气上逆,当用降。在其气上冲,当用扶。扶正即以托邪,迎其机而导之,俾邪之由外陷入者,仍驱之由内外出,所以仍主桂枝汤。桂枝强心暖营,增加血中氧化,促助血液循环。昔贤谓外证得之为解肌,内证得之为补虚,淘为有见。是桂枝不宁和表,而又和里,且以和里者和表。审病机之出入,既微乎其微。用桂枝之方法,又神乎其神。丹波元简谓:“上冲字,诸家未明言,盖此言经气上冲,为头项等证,必非谓气上冲心也。”读书颇有心得,惜言未明澈,解人难索。试进一步诠释,这个上冲,是体工兴奋,不是病理演变;是正气伸张,不是邪气扰激。苟非得此上冲捍御,则成胸痞结胸陷胸,必将加速。在治疗既未容违反病机,而病理更何能违反生理,治里治表,难易攸分。诸家多就病理方面解说,所以都未了了,将陷未陷,未陷欲陷,似陷非陷,陷而不陷。病机出人,体工奋发,治疗转捩,对此面面,学者均当猛一下参。

冉氏又曰:太阳病不当下,下之正气伤,馁而怯如惕若,一败不可复振,气将焉冲。冲则正气尚存,但横遭折挫,残余生气几何,当何如爱惜。可与桂枝,可之云者,有酌度婉商的意思。不冲则正气退处无权,那就莫之能御,一任客邪之侵袭无忌。条文可与桂枝汤的汤字,当着眼,下句不得与,即紧接上句可与来。细审不是不得与桂枝,是不得与桂枝汤,以经证经,二十一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彼条促字,与此条冲字,均是体工对误治的反映,两可比证。知彼之必去芍药,则知此之仍当用桂枝。既由本面推到对面,可再由正面推到反面,此可借镜大气陷病理彻底解说。查时贤张锡纯所著《衷中参西录》,有大气陷一栏,大意谓大气即宗气,不但为周身诸气之纲领,并为周身血脉之纲领,征引灵枢五味篇,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客邪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五色篇,大气人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等为诠说。又谓大气下陷,呼吸将停,努力始能呼吸,迫促之形,有似乎喘。但喘之吸气难,大气陷之呼气难,并制回阳升陷汤各方,附验案二十馀则。内有一味桂枝为剂,治愈此项大气陷危证者。张书多新义,造诣迥超流俗,惜归道山早,致今日整理国故,发扬先代文化,少一高手,纂写此篇,我心怦怦。总上以观,桂枝既降冲,桂枝又扶冲,冲用桂枝,不冲反不用桂枝,桂枝既疗气上冲,桂枝又疗气不上冲而下陷。学者明辨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难全体大明,整个了了。



张锡驹

《经》云 :“ 太阳根起于至阴”,是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由胸膈而出于肌腠,由肌腠而达于皮毛,外行于三阳,内行于三阴,气从此而出入,邪亦从此而出入。知正气出入如此,则知邪气之出入亦如此矣,所以伤寒言邪即言正,而言正即可以识邪。太阳病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若不下陷而气上冲者,是不因下而内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以解肌中之邪。若不上冲者,邪已随气而内陷,桂枝不得与之。


陈修园

桂枝汤为肌腠之主方。邪在肌腠,既可于汗出等正面看出,亦可于误治后反面勘出。太阳病误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气竟上冲者,是不因下而内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用前啜稀粥温覆微取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与之。

此一节,承上节以起下文五节之意。


陈慎吾

由于汗、吐、下不得当,所以邪气没祛正气已衰,这就是坏病,坏病就不能再用桂枝汤治疗。但若是麻黄汤证吃药之后发汗病不愈,这种情况很多都是用桂枝汤继续治疗,因为麻黄汤证发过汗之后,脉一定是不紧了,往往会出现浮缓、浮弱等脉象,这是桂枝汤的脉证。假若药后汗没有出呢?那脉象还是紧的,脉紧就不能用桂枝汤治疗,这就叫辨证施治,而不是呆板地认为发汗之后病不愈的一定用桂枝汤。药后有没有汗出是关键,这个要谨记。

另外太阳病不应该误下,误下可能会引邪入内,太阳病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有些人身体特别强壮,虽然经过误下,但气血并没有因为误下而变得虚损。人的身体有自然的抵抗能力,什么地方受刺激,气血就往哪去。为什么我们的肢体碰撞一下就容易肿?就是因为气血去了碰撞的地方造成的。为什么针刺一下病就能好?针刺是为了针引阳气,针一刺,身上的阳气也跟着去,阳气一去邪气就被祛除。我们用下法的时候,泻药刺激的是肠胃,肠胃一受刺激,各部位的气血都要跑到肠胃去,包括在表的气血也要撤掉一部分到肠胃。那么在外面的气血就相对少了,抗邪能力就弱了,所以吃完泻药,气血会随着泻药的刺激回到肠胃,外面不再抵抗邪气,而邪气也会随着气血进去。那么是因为外面没有了抵抗而导致邪进去了呢,还是说因为肠胃受刺激而导致邪进去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吃了泻药邪才进去,这叫误下引邪入内。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误下之后肠胃一受刺激,气血就回到肠胃里面去了,外面的气血不足以抵抗邪气,导致邪气进入肠胃;有的人气血很充实,虽然肠胃受到了刺激,有一部分气血回到了肠胃,但是外面的气血抵抗能力还是很充足,邪气并没有进入到肠胃,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而且气还能上冲,说明邪还在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应该祛表邪,祛表邪还是应该用桂枝汤。也就是说有两种人,一种是误下之后引邪入内,一种是误下之后邪并没有入内,气还能上冲。条文最后还说了一句“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意思是假若气不上冲,说明邪已入内,则不能再服桂枝汤。



恽铁樵

钱璜云:太阳中风,外证未解之时而误下之,则胃气虚损。邪气乘之,当内陷而为痞为结,下陷而成协热下利矣。以下后而其气上冲,则知外邪未陷,胸未痞结,当仍从外解,可与桂枝汤。不须加减,悉照前方服法可也。若其气不上冲者,恐下后邪或内入,胃气已伤,将有逆变,尚未可知,桂枝汤不可与也。姑待其变,然后随证治之可耳。


张志聪云:气上冲者,谓太阳之气从下而上,根气盛,不因下后内陷,故上冲也,可与桂枝汤,以解肌中之邪。若不上冲者,太阳之气下陷,邪亦从之内入,无庸桂枝以解肌,故曰不得与之。


丹波元简云:“上冲”字,诸家未有明解。盖此谓太阳经气上冲,为头项强痛等证,必非谓气上冲心也。


铁樵按:此条甚可疑。太阳病误下,仅商量于桂枝汤之可与不可与。就本节论,语气殊不完,与他节比较,文字亦不类。以故丹波氏疑之,舒氏亦疑之。舒语甚武断,谓:“误下无他变,正可用桂枝解表,何论其气上冲与不上冲?仲景必无此法。”东国喜多村亦疑之,其言较为缜密。喜云:此释太阳误下之证治。太阳病外证未解,而误下之,则胃气虚损,邪气乘之当内陷而为痞为结胸,下陷而成协热下利矣。以下后而其气上冲,则里气尚持与邪冲争。如外邪未陷,胸未痞结,当从外解,可与桂枝汤。所谓上冲者,上冲于心胸也。《金匮·痉病篇》葛根汤证曰:气上冲胸。又《腹满篇》曰:夫瘦人绕脐痛云云,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即痞。又《咳嗽病篇》: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又云:与茯苓桂枝甘草汤,治其气冲。其次条云“冲气即低”云云。前方去桂,《外台》引《深师》木防己汤,即《金匮》防己黄芪汤方。复云:气上冲者,加桂心。本经《不可发汗篇》云“气上冲,正在心端”并可以见也。前辈或谓经气上冲为头痛项强等证,非是。若不上冲,则里气虚馁,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桂枝汤不可与之也”。


鄙意,虽喜多村所说如此,而此节经文总是不完不类。如其上一条云“太阳病下之后,桂枝证仍在者,宜桂枝汤”,则接此一条不为无根。今无故忽着一“气上冲”,则气上冲当有气冲治法,何得遽作商量之辞?例如前一条云“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若易作“汗出恶风者,可与桂枝加葛根汤,不汗出恶风者,不可与之”,亦复成何话说?故云语气不完。他如“太阳病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节,又如“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节,凡言太阳误下,任举一节,皆含有要义,耐人寻绎。若此节,只说得可与不可与,且未言何故,宁非不类?又每一节文字,必有其重心。诸家虽释“不上冲”为下陷,奈与原文重心完全不符。盖此节文字重心只在可不可,不在冲不冲。更求其他类此之文,如“桂枝本为解肌”节,“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是桂枝禁,与作商量口吻者迥然不同。故吾疑此节乃《可与不可与》篇中错简在此,乃叔和文字,非仲景文字也


刘渡⾈


这⼀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抗邪的能⼒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不应该泻下。下之后,出现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意来看,其⽓是指太阳之⽓,上冲则是和内陷做对⽐的。《伤寒论》⾥有的时候讲内陷,有的时候讲上冲。例如,太阳病篇⾥有这样⼀条,太阳病,脉浮⽽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阳⽓内陷,⼼下因硬,则为结胸。这是太阳之邪内陷变成结胸了。当然,太阳病误下以后阳⽓内陷的,也可以变成其他的病。

太阳之⽓为什么会上冲?这和太阳的⽣理特点有关系,太阳之⽓来⾃于下焦,和邪⽓⽃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上冲。邪客于表,太阳之⽓还能上冲,说明其⽓还能和邪⽓⽃争。《伤寒论》中关于⽓上冲的描述还有⼏处,都有具体的部位。例如,苓桂术⽢汤证是⼼下逆满,⽓上冲胸;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上冲⼼者;⽠蒂散证是⽓上冲咽喉。但是,惟独这⼀条没说出具体的部位,意在⾔外,这个⽓上冲是说明邪⽓在表,没有内陷成为结胸。太阳之⽓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之⽓上冲不会上冲于胸、⼼、咽喉,或其他部位,⽽是⽓⾏于表,就意味着表邪还没内陷,正邪⽃争还是在体表。也有个别的医家认为,所谓的其⽓上冲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因此,虽然是误下了,阳⽓没有内陷,表还是没解,故还可以发汗。太阳病下之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虽然没有内陷,正⽓不能不受⼀番挫折,这时候给他发汗就不要⽤⿇黄汤了,可与桂枝汤。

《伤寒论》⽤⽅的提法不同,有主之,有宜,有可与,意义也就不同。主之是临证决定的意思,也就是⾮此⽅不可。宜和主之较为接近,是应该的意思。可与和主之、宜就⼤不相同了,是设法预变的意思,带有⼀定商榷的⼝吻。可与桂枝汤就带有⼀定的商榷⼝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倘若没有上冲的症状,那就意味着表证已罢,⽽另有新的问题,就不可服柱枝汤了。那么,出现了什么问题了呢?内容就在下⼀条。


胡希恕


这⼀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它是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腹往胸上冲。这是⼀种⾃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的服法⼀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碗稀粥。

那么这个⽓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交争于⾻⾁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以发汗的这种作⽤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然的良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理机能⼀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就感觉有⽓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个相反的作⽤,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以亡津液、亡⾎液,所以经过这⼀种治疗⽽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黄汤了,必须⽤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桂枝汤,不能⽤⿇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个,他⽓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法。“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恒


太阳病,应该使⽤“发汗”法治疗,却错误的应⽤了“攻下”的⽅法,出现了有⽓向上攻冲的表现,可以选择桂枝汤治疗,⽅剂的使⽤⽅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后所述。如果攻下之后没有⽓上冲的表现,不能给病⼈服⽤桂枝汤。原因在于,错⽤“攻下”法后,若正⽓未虚,尚可向外抵御邪⽓和攻伐,会出现⽓上冲的表现,使⽤桂枝汤在解表之外,还可平冲降逆。若攻伐导致正⽓受损,会导致邪⽓内陷,传⼊它经或表⾥同病,需“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刘元春


对太阳病来说,正确的治法是汗法,出点汗,防护好不要再受风也就好了!


汗法是太阳病的治疗原则,至于你是用喝汤药的方法,比如中风的桂枝汤伤寒的麻黄汤,还是去跑步,登山,烤火,蒸桑拿,喝姜水喝热水,蒙头盖被穿厚衣服,刮痧拔罐针灸推拿,等等,只要你把汗整出来,都可以。


本条讲的就是不正确的方法——下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中医治病方法共八种,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叫作中医治病八法,八大法门。


汗法主要用于表证,太阳病是表证的一种,所以用汗法。少阴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所以也可以用汗法,但与太阳病的汗法不同,必须配合温法。


下法也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主要用于阳明腑实证,就是让患者通过拉大便把病邪排出体外。下法是用于阳明腑实证的,不可以用于太阳病!


本条句首冠以太阳病三个字,已经定性患者是太阳病,不是阳明病。那么正确的治法是汗法,不是下法。


那么他为什么会误诊误治?肯定患者有相应的问题!比如患者虽然是太阳病,比如感冒,同时他还便秘,大便干燥不下。虽然有太阳病的感冒,但他可以忍受,可以挺上一个星期,但一星期不大便他受不了,所以他主要就是找大夫治疗便秘。那么医生为了解决这个便秘问题,很自然就会想到通大便。


太阳病是感受外界风寒而引起的疾病,为什么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而且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呢?这其实跟患者平时的体质密切相关,患者平素消化道功能比较弱,比较容易出现呕吐,那么患太阳病后,气血趋表抗邪,消化道气血本来就弱,现在就更弱了,那么当然就可能出现呕吐了!如果患者平素消化道弱,容易便秘或便溏,那么太阳病后也就容易出现便秘或便溏。


但是,太阳病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便秘,都不可以攻下!因为攻下必然损伤里阳,内里阳气受伤,抗击表邪的正气就可能不足,那么表邪就有可能乘虚入里,病情就加重了!


太阳病状态下的便秘,你只要用汗法,发汗解表,表证一除,正气必然归里,那时消化道正气充沛,功能正常了,大便该下就下了,溏泄该止就止了,呕吐该停也就停了!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需要额外用药!


当然也有表证已解,便秘等等没有好的,那么到那时我们再根据情况解决问题,该攻下就攻下,该止泻就止泻。总之,治病是有程序有步骤的,有表证必须先解决表证,否则就是误治,很容易使病情复杂化。


如果患者体质很强壮,很结实,经得起折腾,那么误治一次两次可能一点事都没有。但体质弱的人肯定经不住折腾,“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对于气上冲者,他还是太阳病,所以还是用汗法,解表。所以给他服桂枝汤,还是可以治愈的!


对于气不上冲的,就不是太阳病了,所以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那么该用什么汤呢?这里仲景没说,但后面条文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就是辨证施治的意思。


句首冠以太阳病,没说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那么误下之后,虽然太阳病的病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太阳病治法并非都用桂枝汤啊,还有麻黄汤啊!如果这里是太阳中风,那么用桂枝汤是顺理成章的!但如果他本来是太阳伤寒呢?太阳伤寒不可以用桂枝汤,难道误下之后就变成了太阳中风了?没这个道理!太阳伤寒不会因为误下而变成太阳中风!


那么这时候,虽然还是太阳伤寒,但正气已虚,如果直接用麻黄汤发汗,患者可能就受不了,可能会出现大汗亡阳!


两种办法。一个是亡羊补牢,先照常用麻黄汤,患者如果经得住折腾,汗出脉静身凉,病好了!那就没事了!


如果患者真的出现大汗亡阳,那就再用补救办法,比如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借鉴大青龙汤条文的补救办法,温粉粉之,或者独参汤,或者玉屏风汤(散剂不顶事),等等,都可以。都能救回来!这是一种办法,亡羊补牢法。


另一种办法,是未雨绸缪法。也就是预先防范,不是误下伤阳了吗?那我就先给你温阳,恢复一下正气。恢复正气的方法很多,仲圣这里用的是桂枝汤!也算是对桂枝汤功效的进一步挖掘,告诉我们桂枝汤还有这么个功效呢!


桂枝汤是个很好的温阳散寒,和胃健脾,气血双补的方剂!我们前面说过,桂枝汤极其神奇,不仅仅是解表剂,还是舒肝柔肝方剂,补气补血方剂,和胃健脾方剂等等。


那么这里误下之后,里阳受伤,我们先喝点桂枝汤,恢复一下正气。正气恢复之后,他确实还是太阳伤寒,那么再用麻黄汤发汗即可。这叫做防患于未然。不仅不会出危险,病情还可以稳步好转!


气有很多不同含义。关于本条文中的气,常见的理解有二,一是指有形的气;二是指无形的气,即气血功能。有形的气,比如嗳气,打嗝,呃逆,等等,就是消化道里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等气体,是消化道的废气。这些气体正常情况下是往下走的,从肛门排出去,即放屁。但如果消化道蠕动慢,不蠕动,甚至反向蠕动,那么这些气体就下不去,就会窝在消化道里,形成腹胀,或者向上走,经过胃和食道,从嘴里出来,这就是打嗝,呃逆。


本条讲的气上冲,很多人理解为消化道的有形之气往上走。这是不对的!


本条讲误下,用的是攻下方剂,是可以促进消化道向下蠕动的!否则大便怎么能排下去呢?肠道向下蠕动,大便都排下去了,消化道的废气反而往上走,这可能吗?可能性不大!


所以这种理解不正确。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就是阳气,是能量,是功能,是气血!


气上冲就是气血趋表,气血上行。气血趋表和气血上行是一个意思,就是趋于体表,趋于上焦。


气上冲,在脉相上的表现,就是脉浮,脉促。脉促就是寸脉明显呈现浮相,这是气血趋表,尤其是趋于上焦的表现。


一般的脉浮,往往是寸关尺三部皆浮,这是气血旺盛,气血趋表也是上中下焦一起趋表,所以三部皆浮。


太阳病一般脉是浮的,如果阳气不是很充足,不能做到三部皆浮,可能只有寸脉浮,那就是促脉了!


但误下之后,正气多少会有所损伤,所以没有那么充足的正气了,做不到三部皆浮了!只能表现为寸脉浮,关脉和尺脉浮不起来了!即后面条文提到的脉促。


即使关脉尺脉浮不起来,只要寸脉浮,那么病还是表证,还可以用汗法解表。


所以,气上冲者说明气血趋表,还是表证,所以还可以解表。所以说可与桂枝汤。不上冲者,说明气血已经不足以趋表了,那么病也就不是表证了,不是表证就不能解表,所以说不可与桂枝汤。

最佳选择是什么?——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 (21)

最后编辑于 2023-05-14 · 浏览 853

回复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