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万能(股前外)皮瓣,一图学会。

发布于 2023-05-09 · 浏览 4204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5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yourlie 推荐
icon曹谦湘潭市中医院、叶军骨科数字化、honghui498 等 6 位已点赞
iconyourlie +5丁当


img

一,传统定位法

LCFA降支及其分支——体表投影

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作一条连线,从该线中点(下称a点)向腹股沟韧带中点作第2条连线。

该线的远2/3段相当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a点为第1肌皮动脉穿出点。

旋股外侧动脉自股深动脉发出后很快分为升支、横支、降支。其中降支最粗,行程最长。

img

二:(魏在荣 改良三纵五横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前穿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

A:三纵五横法

B:改良三纵五横法

三纵五横法中,“三纵”分别为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a 线)、髂前上棘与股骨外上髁连线(b 线)、髂前上棘与髌骨上缘中点连线(c 线)。“五横”分别为从 a 线中点(O 点)作一垂线(E线),E 线向近端平移 5 cm 为 D 线,向远端平移5 cm 为 F 线、平移 10 cm 为 G 线、平移 15 cm 为 H线。a、b 线分别与 D、E、F、G、H 线相交,形成Ⅰ、 Ⅱ、Ⅲ、Ⅳ区。见图 1a。



改良三纵五横法中,“三纵”分别为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a 线),髂前上棘与股骨外上髁连线(b 线),腹股沟韧带上、髂前上棘内侧 2 cm 处与髌骨外侧缘连线(c 线);“五横”分别为以 a 线中点(O 点)作一垂线(D 线),D 线向近端平移5 cm 为 E 线、平移 10 cm 为 F 线,向远端平移 5 cm为 G 线、平移 10 cm 为 H 线。a、b 线分别与 F、E、 D、G、H 线相交形成Ⅰ、Ⅱ、Ⅲ、Ⅳ区。术中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在Ⅰ、Ⅱ、Ⅲ、Ⅳ区探测穿支穿出点。其中 a 线是降支体表投影或穿支的内侧边界, b 线是穿支的外侧边界,c 线是股外侧皮神经大致走行。见图 1b

(纠错:文章中C线:腹股沟韧带上、髂前上棘内侧 2 cm 处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从图中所示,个人觉得应该是股骨外上髁连线)


img

三:科技与狠活

便携式多普勒定位穿支或者彩超定位,或者磁共振血管定位


img

来自公众号“小郭啃骨头”


img

磁共振定位穿支

改良三纵五横法与科技金标准相比相比

穿支几乎大差不差

所以

没有便携式多普勒,没有MRA,的科室,不妨采用此改良三纵五横法。

bulb5月盛夏病例创作挑战赛
column张医生•手术日记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 浏览 4204

14 251 6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