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嗜铬细胞瘤的一切



前言
近日颇感工作生活无聊,于是想向站友介绍一下关于嗜铬细胞瘤这个病的一切。
缘起
我不过个小小硕士,怎么敢向各位主任介绍疾病?理由如下:
1.我的硕士研究课题是嗜铬细胞瘤,导师是嗜铬细胞瘤专家,毕业论文也是嗜铬细胞瘤相关,几年来接触的此类病人数量恐怕比国内大部分泌尿外科主任还多(大几百例)。
2.我是泌尿外科专业,当年入行是为了学男科方向,但阴差阳错上了肾上腺外科这条船。导师是这方面专家,但年事已高,我是他的关门弟子,以后也不太可能从事这一行,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很多临床经验就失传了。
3.嗜铬细胞瘤虽然发病率低,转移复发率也低,但一旦发生,对病人就是巨大的折磨,甚至有生命危险,这是我作为医生不愿意看到的。站内关于嗜铬细胞瘤帖子不多,不少同行碰到了不知道怎么应对,我认为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为什么叫纸上谈兵?
因为我是研究生,没有亲手开刀过嗜铬细胞瘤,最多拉拉勾,大部分时间在门诊和手术室干瞪眼,没有实战经验。
第一节 病因和诊断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嗜铬细胞瘤。抛开课本中复杂的定义,我的看法是,只要在病理科的免疫组化中染嗜铬粒子CgA阳性的肾上腺来源肿瘤,就是嗜铬细胞瘤。但我们不可能取出每一个肾上腺肿瘤做病理,所以掌握诊断方法非常重要。但是即使术前的各项指标和症状都指向嗜铬细胞瘤,病理结果也不一定是,所以对嗜铬细胞瘤不要轻易下诊断确认,也不能轻易否认。
病因,是家属喜欢问的:医生,我为什么会得这个肿瘤?是不是生活方式不好(抽烟喝酒等)?
很遗憾,嗜铬细胞瘤与生活方式没有关系。各项研究均表明,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但有关他的基因非常多,SDHB SDHD VHL PHD NF1 RET 等等等等,且与多种神经内分泌综合征有关系,如VHL综合征,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腺瘤II型(MEN2),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等。如果病人已知有这些综合征但没有嗜铬细胞瘤病史,应该仔细检查以及随访,及时发现肿瘤。针对这些基因的病因疗法还在研究中,目前没有很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说截止2023年,手术切除是根治嗜铬细胞瘤的唯一方法。
诊断方面,因为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其中以去甲肾上腺素为著,所以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高血压。儿茶酚胺高还会引起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但因人而异,不是非常明显。然而,有时病人分泌的是多巴胺,或肿瘤活动不甚活跃,导致无明显症状,因为体检CT才发现。
因此,碰到有高血压的肾上腺肿瘤病人,首先必须考虑嗜铬细胞瘤。
我们可以做这些检查来进一步诊断嗜铬细胞瘤:
1.肾上腺CT增强,是最优先的检查,因为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常见的皮质腺瘤大不相同,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肿瘤形状不规则,动脉期内部不均匀强化,且强化明显,CT值较高。

二.肿瘤内部出现低度强化的囊性液化坏死灶,这个囊性灶可多可少,有时占一小部分,有时占整个肿瘤。这是因为肿瘤内部儿茶酚胺浓度过高,发生而儿茶酚胺风暴导致的肿瘤坏死。

有一些同行会给病人开肾上腺CT,但这里提醒,一定要开增强CT而不是平扫,否则无法知道内部强化情况。若是病人有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较差的,可以做MRI,但效果稍逊于CT。
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一部分嗜铬细胞瘤病人增强ct病灶没有增强,看着像皮质腺瘤,然而术后病理却提示是嗜铬细胞瘤。因此我们还需要内分泌化验来进一步确诊。
此外,即使化验和ct一切正常,但病人的肾上腺偶发瘤的直径复查时较前有明显增大,也要考虑嗜铬细胞瘤或者肾上腺皮质癌,进一步详细检查。
2.内分泌有关化验。最重要的化验是MNs,即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和甲氧基肾上腺素,有的地方称变去甲肾上腺素和变肾上腺素。这两者中的一者高于三倍标准值(360以上),可以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可以查血浆的,也可以查尿液的,但我们习惯查血浆的即可。但有时候也要注意,有部分发生了儿茶酚胺风暴的病人由于肿瘤内部坏死失去功能,MNs正常,因此我们再次强调肾上腺增强CT的重要性。此外,有些嗜铬细胞瘤病人是MNs正常,但多巴胺升高,这类病人过于罕见,我只在文献中见过,不多评价。内分泌化验还需要检查皮质醇和醛固酮,血钾来排除肾上腺的其他肿瘤(库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癌等)。反过来讲,其他肾上腺偶发瘤也需要化验MNs来排除嗜铬细胞瘤。
mns并不是很罕见的检测,但很多医院做的不准,虚高或者偏低。这是因为儿茶酚胺并不稳定,受病人抽血时状态影响很大,有研究甚至表明坐位比卧位高好几倍。还有一些控制血压的药物和影响激素的食物也会对mns的测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嘱咐病人,化验血前一天晚上八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不吃任何食物,不吃药,不饮茶和咖啡等饮料,平静的抽血,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化验结果。
3.PET-CT 此项检查目前纯自费,费用较高,应当推荐有经济能力的病人进行。值得一提的是68Ga-DOTATATE示踪PET-CT,对于嗜铬细胞瘤这种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常敏感,可以用他来确诊嗜铬细胞瘤以及体内潜在的转移灶。其实我认为每一个手术的嗜铬细胞瘤病人都需要做一个pet-ct,但目前还是过于昂贵,很多人承受不起。
常见诊断就写到这里,下面来聊聊不常见的两种情况:儿茶酚胺风暴和嗜铬细胞瘤心肌病。这两种都是内科的疾病,我只是听说过,不是很了解,请内科专家改正。
儿茶酚胺风暴是因为体内儿茶酚胺浓度过高,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发热,晕厥,胸痛,腹痛等一系列全身器官衰竭的症状。碰到此类病人应立刻送急诊科icu抢救,抗炎对症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切除不怎么恶的嗜铬细胞瘤的原因,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打破体内激素平衡导致危及生命。反过来想,如果病人发生了儿茶酚胺风暴,也有必要检查mns和肾上腺ct看看是否是嗜铬细胞瘤来源的儿茶酚胺。
嗜铬细胞瘤心肌病则是因为儿茶酚胺对心肌的刺激作用,导致心肌损伤,纤维化,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在病人身上表现为心衰心梗甚至猝死。反过来说,如果内科医生发现这种心脏病的病人病因不明确的,也可以考虑嗜铬细胞瘤。
第二节.手术
首先再次声明,我没有亲手主刀过嗜铬细胞瘤手术,因此有关实际操作部分并不是很了解,仅供站友参考。
首先,不是所有的嗜铬细胞瘤都可以手术,比如说我前几天发的病例,肿瘤过大且已经有腹水,全身多发转移,不可能手术。即使是没有转移的病人,由于嗜铬细胞瘤解剖结构复杂,又很少见,属于最难的一类手术,如果站友对手术没有信心,千万不要逞强开刀,术中很有可能因为血压波动下不来台!其次,就算可以下来,因为嗜铬细胞瘤太少见了,有可能没有切干净,导致后续复发转移。我强烈建议非三甲的站友碰到此类病人不要轻易开刀,转去上级医院对你和病人都好。三甲的站友则需要提前与麻醉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同僚商量好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对策。说这么多是因为已经碰到不止一例病人在基层医院开嗜铬细胞瘤,没有切干净导致复发转移,非常痛心!
哪些病人可以手术?
要看肿瘤位置和直径,以及基本状态,能不能承受麻醉和血压波动。不过大部分嗜铬细胞瘤并不大,位置也在肾上腺上,可以开刀挽救。
术前谈话和准备
首先要做好与病人及家属的谈话。重点是,在who最新分类中明确指出所有嗜铬细胞瘤都有转移潜能,即嗜铬细胞瘤是恶性肿瘤。(在以前的分类中把嗜铬细胞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且目前没有手术以外的根治方法,因此必须手术。如果病人及家属拒绝手术,应当在病历中写明“已告知病人及家属肿瘤风险,他们已知晓病情发展后果,拒绝手术,发生意外责任自负”,并让其签名,以免病人因为不切肿瘤出意外找你麻烦。
搞定病人及家属后,安排住院,但为了节省时间,应当先开a受体阻滞剂让患者在家就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需要用药物准备,根据最新指南用的是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多沙唑嗪等。我看外国人喜欢用酚苄明,且有研究证明酚苄明更好,但我们医院一直都是用多沙唑嗪,感觉区别不大,各位站友根据医院药房实际情况决定。术前必须服用a受体阻滞剂7-14天,把血压控制在130/80以下。如果外科朋友们觉得血压难以控制,可以先让患者住内分泌科,让内科医生调理。
实际上,住院并不能马上开刀,还需要排除其他的肾上腺肿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节神经细胞瘤等等等等,鉴别诊断太多了,在这个帖子里不赘述。
什么时候可以开刀了?
病人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服用1-2周α受体阻滞剂,心肺功能好,一般状态好,基本上就可以开刀了。
医生也要做准备。
外科医生必须非常熟悉病人肾上腺肿瘤的位置,临近动静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肾静脉最重要)的结构,根据位置和直径决定是开放还是腹腔镜,从什么路径进去。指南推荐是肿瘤那一侧肾上腺全切,有的时候我老板会把肾脏也切除,因为肿瘤包绕肾动脉肾静脉导致无法分离,只能忍痛切肾。这个部分因为我没有亲手主刀,不能很详细的讲解,实在抱歉。
麻醉科医生要熟悉控制血压的药物,因为术中如果器材碰到了嗜铬细胞瘤,病人常常发生血压波动,其实是正常现象,但有的时候看到60/30这种血压还是很吓人的。
还需要准备血管外科医生,万一手术中破坏了腹主动脉等大动脉,医生就上去把血管修好,保住患者生命。
术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以下均为亲眼看到的真实案例。
1.术中腹主动脉等大血管破裂。
立刻用手或者器械按住破裂部位止血,叫血管外科住院总洗手上台,同时上扩容升压药物以及输血,维持患者血容量,血管外科医生将血管修补完成后,继续手术切除肿瘤。肿瘤过大,开放式手术,命悬一线。

2.术中血压波动
一旦发生,停止手术操作,待血压平静后继续。术中尽量减少直接触碰肿瘤本体,有问题及时叫麻醉科和内分泌科医生。
3.发现肿瘤包绕重要血管,无法分离。
观察肿瘤是否有包膜,发现有包膜,且未发现侵犯,于是游离出包膜,切下组织。
第三节 预后
术后首先看病理报告以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确定是否为嗜铬细胞瘤,怎么判断交给病理科即可。
嗜铬细胞瘤目前常用两种评分,pass评分和gapp评分,但who指南中并没有推荐,因为这两个评分都存在问题,主要是高评分和低复发率不符合,只供参考。
病理报告我们重点要看是否有血管包膜侵犯,如果有可能需要密切随访,必要时预防性放疗。
其次是看免疫组化,因为嗜铬细胞瘤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不同的突变对其预后分析意义较大。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Ki67比例,SDHB的表达。有文献证明,SDHB的蛋白阴性表达,和高Ki67与不良预后相关。
还应该推荐有能力的病人做二代测序(NGS),可以直接看到其DNA上有关嗜铬细胞瘤的基因突变,如果有VHL,SDHB,MEN2,RET等基因突变,需要密切随访,并建议病人家人也做基因检测,预防家族性嗜铬细胞瘤。
术后常规住院,待一般状态好后可以出院,同时停用降压药。术后1月复查,应该注意的是:
MNs数值,必查,升高代表复发。
肾上腺ct增强,必查,看手术区是否有炎症渗出,以及是否复发。
肾上腺功能,主要是皮质醇,醛固酮,acth等激素,因为切除了肾上腺,可能会影响功能。
其他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常规指标。
术后3个月内,连续复查3次,每次隔一个月。3个月后,每隔三个月复查一次,持续2年。2年后,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持续3年。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持续终生。
根据文献以及临床研究,嗜铬细胞瘤的复发转移率大概在5-10%左右,其中有家族嗜铬细胞瘤史的病人,某些特定基因突变(VHL,SDHB,MEN2,RET)的病人,双侧嗜铬细胞瘤的病人,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病人(men2,nf1等)容易复发,需要重点关注。
大部分嗜铬细胞瘤病人在术后健康生活,但还是有一部分病人不幸复发转移。
第四节 复杂和复发嗜铬细胞瘤研究
待续
最后编辑于 2023-05-18 · 浏览 1.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