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林教授团队:育龄期妇女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 APASL精选


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传播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自从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管理后,阻断HBV母婴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仍有5%-7%[1]。如何进一步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让下一代不再受HBV的困扰,仍是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的问题。
近年来,包括《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在内的各大相关指南和共识均指出[2-7],对高HBV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晚期进行抗病毒,结合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接种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因此,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阻断HBV母婴传播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消除HBV母婴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CHB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初步应用,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数据,但仍比较有限。为此,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TAF用于高病毒载量孕妇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并在今年的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3)上发表了该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8]。
这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目前在中国13家医院共纳入了134例慢性HBV感染孕妇(20-35岁,妊娠24-26周,HBeAg阳性,HBV DNA≥2×105 IU/mL),从妊娠第27-29周开始口服TAF(25 mg/天)治疗,直至分娩,随访持续到产后6个月。所有新生儿均接受了标准免疫接种,随访至出生后7-9个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新生儿出生7-9个月时的HBsAg阳性率。

患者入组及随访情况
我们用基于“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即小贝壳项目)研发的智能移动医疗工具Shield APP,收集了所有孕妇治疗前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HBV DNA和HBsAg水平,以及血清肌酐、尿素氮等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以及新生儿特征(身高、体重、头围、Apgar评分和任何重大出生缺陷)和新生儿出生7-12个月时完成疫苗接种后血清学检测(PVST)的信息。
结果共有105例孕妇纳入了此次中期分析,在治疗期间,所有孕妇的中位HBV DNA水平和HBsAg水平分别下降了4 log10 (3,4) IU/mL和11319 (-5909,28534)IU/mL。分娩结束时,有2例母亲HBV DNA检测不到(检测下限20 IU/mL),在病毒载量可以检测到的母亲中有89%(89/100)HBV DNA<2×105 IU/mL。此外,在TAF治疗期间,仅有2.1%(2/95)的母亲出现了ALT异常(>1 ULN)的情况,但在TAF停药后6个月,这一比例上升至65.4%(51/78)。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孕妇在TAF治疗期间耐受性良好,肾功能指标维持稳定。
共有108例婴儿出生,没有新生儿存在先天性缺陷。33例完成PVST的新生儿,HBsAg均为阴性。此外,所有新生儿身高、体重、头围、Apgar评分均与中国国家儿童生长标准相当。这提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孕妇而言,孕晚期接受TAF治疗,能降低分娩时HBV DNA和HBsAg水平,且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安全、耐受性良好。
TAF在我国批准上市后,其在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9,10],或有望成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新选择。但目前大多关于TAF治疗慢性HBV感染孕妇的研究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仍需要更多且长期安全性数据,包括TAF在乳汁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等,希望越来越多的循证学证据能进一步支持TAF在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应用。
特别致谢:
赵英仁,王维,闫丽,白红莲,韩国荣,金洁,尹雪如,高云飞,夏建红,刘惠媛
参考文献:
[1]王贵强,段钟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肝脏, 2019, 24(12): 1335-1356.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guidelines on antiviral prophylaxis in pregnancy[J]. 2020.
[3]Terrault N A, Lok A S F, McMahon B J, et al. Update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ASLD 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J]. Hepatology, 2018, 67(4): 1560-1599.
[4]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7, 67(2): 370-398.
[5]Kumar M, Abbas Z, Azami M, et al.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APASL) guidelines: hepatitis B virus in pregnancy[J].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2022: 1-43.
[6]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 29(4) : 313-318.
[7]杨慧霞, 胡娅莉, 刘兴会, 等.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2020)[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 36(7): 1474-1481
[8]Zhihua Liu,Jinlin Hou,et al.Prevent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with a new antiviral nucleotide analogue - 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Interim analysis).APASL 2023.Poster-PC026.
[9]Chen R, Zou J, Long L,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in early-middle pregnancy for mother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2: 3068.
[10]Zeng Q L, Zhang H X, Zhang J Y, et al. Tenofovir Alafenamide for Pregnant Chinese Women With Ac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1.
最后编辑于 2023-04-06 · 浏览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