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 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念: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情况。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病变(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微动脉瘤等)破裂,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内血肿穿破脑组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本节重点介绍先天性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颅内动脉瘤
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75%~80%)。其中先天性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还可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梭形动脉瘤及感染所致的真菌性动脉瘤等。
2.血管畸形
约占SAH病因的10%,其中动静脉畸形(AVM)占血管畸形的8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3.其他
如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颅内肿瘤、垂体卒中、血液系统疾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和抗凝治疗并发症等。此外,约10%患者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1.动脉瘤
粟粒样动脉瘤可能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尸解发现约80%的患者Willis环动脉壁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随年龄增长由于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涡流冲击等因素影响,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弱处逐渐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体积从2mm~3cm不等,平均7.5mm。炎症动脉瘤是由动脉炎或颅内炎症引起的血管壁病变。
2.脑动静脉畸形
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SAH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重者可突然昏迷甚至死亡。以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突然(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一般症状主要包括:
1.头痛
动脉瘤性SAH的典型表现是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患者常将头痛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头痛不能缓解或呈进行性加重。多伴发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约1/3的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轻微头痛的表现,这是小量前驱(信号性)出血或动脉瘤受牵拉所致。动脉瘤性SAH的头痛可持续数日不变,2周后逐渐减轻,如头痛再次加重,常提示动脉瘤再次出血。但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SAH头痛常不严重。局部头痛常可提示破裂动脉瘤的部位。
2.脑膜刺激征
患者出现颈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多见,而老年、衰弱患者或小量出血者,可无明显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常于发病后数小时出现,3~4周后消失。
3.眼部症状
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是急性颅内压增高和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对诊断具有提示。此外,眼球活动障碍也可提示动脉瘤所在的位置。
4.精神症状
约25%的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欣快、谵妄和幻觉等,常于起病后2~3周内自行消失。
5.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和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
(二)动脉瘤的定位症状
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患者有前额和眼部疼痛、血管杂音、突眼及Ⅲ、Ⅳ、Ⅵ和V1脑神经损害所致的眼动障碍,其破裂可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2.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患者出现动眼神经受压的表现,常提示后交通动脉瘤。
3.大脑中动脉瘤
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和抽搐等症状,多提示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的第一分支处。
4.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
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瘫痪和意识障碍等症状,提示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
5.大脑后动脉瘤
患者出现同向偏盲、Weber综合征和第Ⅲ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6.椎—基底动脉瘤
患者可出现枕部和面部疼痛、面肌痉挛、面瘫及脑干受压等症状。
(三)血管畸形的定位症状
动静脉畸形患者男性发生率为女性的2倍,多在10~40岁发病,常见的症状包括痫性发作、轻偏瘫、失语或视野缺损等,具有定位意义。
(四)常见并发症
1.再出血(recurrence of hemorrhage)
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指病情稳定后再次发生剧烈头痛、呕吐、痫性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颈强直、Kernig征加重,复查脑脊液为鲜红色。20%的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日可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约增加一倍,动静脉畸形急性期再出血者较少见。
2.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
发生于蛛网膜下腔中血凝块环绕的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可导致约1/3以上病例脑实质缺血。临床症状取决于发生痉挛的血管,常表现为波动性的轻偏瘫或失语,有时症状还受侧支循环和脑灌注压的影响,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病后3~5天开始发生,5~14天为迟发性血管痉挛高峰期,2~4周逐渐消失。TCD或DSA可帮助确诊。
3.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hydrocephalus)
起病1周内约15%~20%的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由于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形成血凝块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轻者出现嗜睡、思维缓慢、短时记忆受损、上视受限、展神经麻痹、下肢腱反射亢进等体征,严重者可造成颅内高压,甚至脑疝。亚急性脑积水发生于起病数周后,表现为隐匿出现的痴呆、步态异常和尿失禁。
4.其他
5%~10%的患者发生癫痫发作,不少患者发生低钠血症。
四、辅助检查
(一)头颅CT
临床疑诊SAH首选头颅CT平扫检查。出血早期敏感性高,可检出90%以上的SAH。
显示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脑桥小脑脚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
可确定有无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出血以及是否伴脑积水或脑梗死。
CT增强可发现大多数动静脉畸形和大的动脉瘤。
(二)头颅MRI
SAH发病后数天CT检查的敏感性降低时,MRI可发挥较大作用。由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如去氧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的顺磁效应,对于亚急性期出血,尤其是当出血位于大脑表面时,MRI比CT敏感,通过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等方法常可显示出血部位。在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内血肿已经吸收后,MRI检查可以提示动静脉畸形存在。对确诊SAH而DSA阴性的患者,MRI用来检查其他引起SAH的原因。当颅内未发现出血原因时,应行脊柱MRI检查排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等。
(三)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
主要用于有动脉瘤家族史或破裂先兆者的筛查,动脉瘤患者的随访,及DSA不能进行及时检查时的替代方法。
(四)DSA
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应争取尽早行全脑DSA检查,以确定有无动脉瘤、出血原因、决定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DSA仍是临床明确有无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造影时机宜避开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高峰期,一般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为宜。
(五)腰椎穿刺
如果CT扫描结果阴性,强烈建议行腰穿CSF检查。通常CT检查已明确诊断者,腰穿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均匀血性CSF是SAH的特征性表现。
(六)TCD
可作为非侵入性技术监测SAH后脑血管痉挛情况。
(七)其他
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寻找其他出血原因;心电图可显示T波高尖或明显倒置、PR间期缩短和出现高U波等异常。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急性期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SAH应急诊收入院诊治,并尽早查明病因,决定是否外科治疗。手术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主要依据SAH的临床病情分级,一般可采用Hunt-Hess分级。Hunt-Hess分级≤Ⅲ级时,多早期行手术夹闭动脉瘤或者介入栓塞治疗。建议尽量在可同时提供外科和血管内治疗这两种疗法的医院内对患者进行治疗。

(一)一般处理
1.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有条件时应收入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2.降低高颅压
主要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或甘油氯化钠,也可以酌情选用白蛋白。
3.避免用力和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
烦躁者予镇静药,头痛予镇痛药。注意慎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或吗啡、哌替啶等可能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
4.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纤维、高能量饮食,加强护理,注意预防尿路感染和吸入性肺炎等。
(二)预防再出血
1.绝对卧床休息:4~6周
2.调控血压
防止血压过高导致再出血,同时注意维持脑灌注压。如果平均动脉压>125mmHg或收缩压>180mmHg,可在血压监测下静脉持续输注短效安全的降压药。最好选用尼卡地平、拉贝洛尔和艾司洛尔等降压药。一般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若患者出现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则最好不要选择硝普钠,因为硝普钠有升高颅内压的不良反应,长时间输注还有可能引起中毒。
3.抗纤溶药物
SAH不同于脑内出血,出血部位没有脑组织的压迫止血作用,可适当应用止血药物,如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和酚磺乙胺等抗纤溶药物。抗纤溶药物虽然可以减少再出血,但增加了SAH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尽管较早的研究证实,抗纤溶药的总体结果是阴性的,但新近的证据提示,早期短程(<72小时)应用抗纤溶药结合早期治疗动脉瘤,随后停用抗纤溶药,并预防低血容量和血管痉挛(包括同时使用尼莫地平),是较好的治疗策略。如果患者的血管痉挛风险低和(或)推迟手术能产生有利影响,也可以考虑用抗纤溶药预防再出血。
4.破裂动脉瘤的外科和血管内治疗
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是预防SAH再出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动脉瘤完全闭塞相比较,行动脉瘤包裹术、夹闭不全及不完全栓塞动脉瘤,再出血风险较高。因此,应尽可能完全闭塞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动脉瘤的特点由多学科医师来讨论决定。Hunt-Hess分级≤Ⅲ级时,推荐发病早期(3天内)尽早进行治疗。Ⅳ、Ⅴ级患者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的预后均差,是否需进行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仍有较大争议,但经内科治疗病情好转后可行延迟性(10~14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脑血管痉挛防治
口服尼莫地平能有效减少SAH引发的不良结局。推荐早期使用口服或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改善患者预后。其他钙拮抗剂的疗效仍不确定。应在破裂动脉瘤的早期管理阶段即开始防治脑血管痉挛,维持正常循环血容量,避免低血容量。在出现迟发性脑缺血时,推荐升高血压治疗。不建议容量扩张和球囊血管成形术来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治疗方法是脑血管成形术和(或)选择性动脉内血管扩张器治疗,尤其是在升高血压治疗后还没有快速见到效果时,可视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四)脑积水处理
SAH急性期合并症状性脑积水应进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对SAH后合并慢性症状性脑积水患者,推荐进行永久的脑脊液分流术。
(五)癫痫的防治
可在SAH出血后的早期,对患者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不推荐对患者长期使用抗惊厥药,但若患者有以下危险因素,如癫痫发作史、脑实质血肿、脑梗死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考虑使用。
(六)低钠血症及低血容量的处理
某些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应用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液体平衡和体重等指标来监测血容量变化。应避免给予大剂量低张液体和过度使用利尿药。可用等张液来纠正低血容量,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和高张盐水来纠正低钠血症。
(七)放脑脊液疗法
每次释放CSF 10~20ml,每周2次,可以促进血液吸收和缓解头痛,也可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但应警惕脑疝、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的危险。
(八)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吸烟、酗酒、吸毒等。
2.筛查和处理高危人群尚未破裂的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患者经治疗后每年新发动脉瘤的概率为1%~2%,对此类患者进行远期的影像学随访具有一定的意义。若在动脉瘤破裂前就对其进行干预,则有可能避免SAH带来的巨大危害。但预防性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目前的争议很大,应谨慎处理,充分权衡其获益和风险。
七、预后
SAH总体预后较差,其病死率高达45%,存活者亦有很高的致残率。SAH预后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有关。动脉瘤性SAH死亡率高,约12%的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20%死于入院后,存活者一半遗留永久性残疾,主要是认知功能障碍。未经外科治疗者约20%死于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后最初数日。90%的颅内AVM破裂患者可以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
最后编辑于 2023-03-31 · 浏览 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