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复试问题汇总



博士复试问题汇总:
Q1:你为什么选择报考我的博士生?
Q2:你的《博士研究计划》是如何选题的?
Q3:为什么不同专业的人要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Q4:你对某某学术问题,怎么看?
Q5:我们认为你的博士研究计划选题不好,你怎么看?
Q6:你认为自己的主要不足有哪些?
Q7:假如我今年不能招你读我的博士,你愿意调剂到其他的导师吗?
Q8:你若复试失败最终没有被录取,怎么办?
第一,申请考核是博导和考博学生的双向选择。这种双向选择在考博的普通招考中,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博的普通招考的笔试,不是博导可以决定的;尽管在申请考核中,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博导不能单独决定考博学生的通过材料初审的资格。进一步说,若是申请考核,事先联系博导有一定的必要性,联系博导的主要事务是向博导展现自己的学术思想及其方向。但是,若是申请考博的导师组制,则联系博导的意义有限。因为带有导师组制得申请考核,和普通招考,本质上完全一样。所不同之处是,申请考核是发散式地考察考博学生的学术思想及其方向,普通招考是集中式地考察。
第二,参加申请考核复试应当密切注意招录比。通过分析考博学生和博导的联系往来特别是信件往来,虽然985和211的博导对这位考博学生赏识有加,但是这种欣赏,并不足以保证博导会最终录取他。原因有二。其一是考博的程序不允许博导事先内定,这是法律的严格要求,不能逾矩。其二,考博的招录比很重要。据我多年来的考博研究经验看,进入复试阶段的招录比一般是3:1到1.5:1、1:1即等额录取,这种情况亦是偶有发生的,因为有的考博学生有进入复试的资格,而选择主动放弃。
鉴于此,考博学生进入了复试,反而要更加用心地准备复试。首先,我们要知道,进入考博复试的机会来之不易,就拿这个考博学生来说,我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指引了他确立考博的方向,教会了他如何向博导呈现自己学术思想及其方向。其次,考博的复试如何准备呢?我之前提出“(1)考博复试的‘双核’是:学术方向和基础理论。学术方向是基础理论的路灯,基础理论是学术方向的基石。(2)两者缺一不可,考博学生务必在这两个方面使用大专业观充分准备、再接再厉,否则会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总之,考博学生面临着申请考核复试的很多机会时,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暗自庆幸。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全力以赴、精心准备复试。不把希望寄托在博导之前的任何“承诺”之上,而是要用考博的科学方法“大专业观”来更加明晰自己考博的方向和愈加夯实基础理论。
第一,忌自高自大。千万不要在导师面前装模作样、无所不能,因为目前你仅仅是考博的面试,你的知识水平和结构还是比较低下的。若装过了头,导师必将产生不信任感,而一旦不信任,则复试必败无疑。
第二,忌方向涣散。当导师问你研究方向时,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当你轻易否定之际,导师就会认为你实际上没有对博士研究方向,给予足够的论证和发挥。
第三,忌大众思维。任何问题的回答,都要填充专业术语和专业理念,不要说大众说的大白话。但是,应当尽量使用通俗的解释。因为解释越通俗,说明你对此概念的理解越深刻。
第四,忌就事论事。掌握一些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思想基础,并在复试中予以体现。现在强调学科和专业交叉,单纯在某一专业内精工细作,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从外在专业补充新的方法和工具,是应有之义。
第五,忌避重就轻。导师提问时,你若不懂,有方法解决你不懂时的尴尬(我有化解的方法),但是你千万不要避重就轻、转移话题,你的飘忽不定,会让导师觉得你不太诚实。
第六,忌唯唯诺诺。可以适当地对导师的意见提出反驳,但是一定要以商量的语气提出来,特别要注重礼节。然而,一味地唯唯诺诺,会让导师觉得你就是来混学位的,不是可塑之才。
第七,忌自作主张。应当请高人指点迷津。“当你有任何困难时,明智的做法是找第一流的人物来帮你。”——什么是第一流的人物呢?本人是文理兼通的理工科博士生、文科博士,曾是985大学教师。
一、复试前的准备:
复试前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找已经考上的博士生们咨询历年复试情况。下面结合复试时经常要问的问题,总结出需要提前准备的几个环节:
1、英语自我介绍
我在复试前两天找人打听了,得知面试的时候要先用英语做自我介绍,于是前几天晚上写了一个四五百字的英语底稿,后面考试一上阵,开场白做的不错。我猜很多学校都会有类似的环节,因此有必要提前准备。当然,也不能让老师觉得你是在背现成的稿子。
2、提前搜集好要报考的导师和系所其他导师的相关信息
包括:导师最新的研究方向,导师写的主要著作,其他几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一些相关著作(著作都要记下书名);用专业性比较强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考博前后的思想历程。
可能会问到的相关问题:
1)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
2)你为什么要报考某某导师?
3)你读过什么相关书籍?
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第一个问题是必问的。
我朋友是从工科转科学史的,所以复试开始后没多久,就有老师问她为什么要换专业。我朋友的经验:复试之前看了导师自己写的一些书,以及他翻译的萨顿的著作,知道了导师比较欣赏萨顿,而萨顿又比较欣赏达芬奇,于是我在这三者之间努力寻求一个共同点,这或许就是我要从事的专业方向的核心理念。按照我当时的理解,这就是“人文关怀意识”等等。
总之,一定要用清晰的,前后连贯的语言阐述出这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对于要报考的专业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和理解,一方面是对自身兴趣和特长有清晰的了解和理解,这两方面用学术性较强的语言组织成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它有两重作用:
1) 让导师们知道你有清晰而强烈的学术兴趣和动机,而不只是为了将来有稳定工作,能进高校而考博。
2) 同时你借助这个自我陈述的过程,表现出对自身,对各种“大问题”的洞察力,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潜力。这对于人文类考生尤其重要。
3、将来的研究计划
有些学校和专业比较看重这个,必须先准备好书面材料;有些则只是在复试时简要的问一句。不管如何,多少也是要准备一下的。
4、最好写一份自己的简历,简单扼要的写上自己的各方面信息,以及自己考博的动机,打印上十来份,进了考场后分发给诸位老师。
5、复试时可能会问一些专业上的基本概念,来考察考生基础是否扎实,所以复试前最好把本专业几个最基本的概念的精确含义温习一下。
最后,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帮到你,祝愿大家都能成功上岸!!
最后编辑于 2023-03-29 · 浏览 1.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