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患者漏尿原因的分析及相应处理对策

前言 留置导尿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操作。其功能是缓解排尿困难和尿失禁引起的并发症,临床上监测患者的尿量,因病一段时间不适合活动的患者临时排尿处理;由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影响因素,留置导尿过程中常出现 “尿溢、尿床、尿布” 现象,称为 “漏尿”。虽然不同人对导尿管漏尿的定义有不同的论述,但根据相关文献的观点,它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因素,即尿液从尿道口渗出,导致 “尿布” 或 “尿床” 现象。持续性漏尿会引起局部皮肤炎症改变、继发感染、应激性损伤等并发症,不仅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增加患者的不适,降低诊疗满意度。本文分析了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探讨了对策,以减轻漏尿并发症
- 评定标准:本次临床观察对比中对留置尿管患者出现漏尿的判定方法为:患者处于静息状态下,排除外界影响因素,尿液自然沿尿道口渗出,出现 “尿裤” 或 “尿床” 现象,即可判断为漏尿。
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
1. 留置尿管选用不恰当
选用导尿管过细,导致导尿管不能完全与患者的尿道吻合,在尿道内形成一定的缝隙,导致尿液从缝隙流出。
2. 留置尿管阻塞造成引流不畅
引流袋放置不正确会导致导尿管脱落、受压、变形甚至并发感染,导致导尿管引流不畅。患者尿液中沉积物或固化物的形成会堵塞导尿管,同时长期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结晶也可导致导尿管阻塞。此外,患者体位放置不当也会导致漏尿。随着体位的改变,导尿管的头端可能落在膀胱底部或膀胱体上,无法形成有效封闭状态,使尿液沿导尿管流出,导致漏尿。
3. 尿道松弛
由于神经支配神经功能障碍、年龄较大、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因素,容易引起尿道形态和生理功能的退化,使尿道括约肌和导尿管不能紧密闭合,膀胱颈处于开放状态,导致漏尿。
4. 膀胱痉挛
膀胱痉挛也是导致漏尿的原因之一,由于膀胱内壁被留置导管刺激,膀胱冲洗时液体的进入和滞留受到温差、流速等因素的刺激,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和痉挛,膀胱痉挛时膀胱内压力增加,导致漏尿。
5. 气囊内注水量不合适
向气囊内注水量不足,定时夹闭管时膀胱内的尿液会积蓄到一定量,此时尿管头部气囊会因浮力作用改变留置位置,故气囊与尿道内口相对位置改变,无法充分与尿道内口嵌顿,导致漏尿。向气囊内注水量过多,会导致气囊过重,压迫膀胱及其周围组织、刺激尿路,可导致膀胱痉挛而出现漏尿。
6. 夹闭导尿管时间不恰当
留置尿管患者因不同原因留置尿管,很多患者缺乏开放、夹闭管道的个体化间隔时间。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道敏感度会降低,容易造成膀胱内尿液过多,进而导致膀胱内压力升高,导致漏尿。部分患者因输液和使用利尿剂在相对时间内增加了尿液产生量,但未调整夹闭和开放导尿管的时间,导致膀胱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充盈。此时尿液会从导尿管周围流出,形成漏尿。
应对和干预措施
1. 针对留置尿管患者的一般干预
对患者围绕留置尿管前后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帮助患者提高对留置导尿管的认识,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恰当的体位,并引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对于能尽早拔除尿管的患者尽早拔除,短期内不能拔除尿管的患者需要定期更换尿管及体外引流袋,一般 2-4 周更换 1 次导尿管,每周更换 2 次体外引流袋,视情况可增减频次。
2. 留置尿管选用不恰当的应对措施
为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插管前综合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和体位等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对于初次留置导管的患者,不要选择过粗或过细的导管。老年患者首选小型号导管更为合适。一般来说,在同龄男女患者中,女性患者使用的导管规格稍大,而尿道狭窄、良性前列腺增生等尿道梗阻患者一般选择小号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前,确认导尿管的原始型号。当选择小导尿管出现漏尿症状时,更换大导尿管可以减少或控制漏尿。同时更换导尿管时渐进性升级型号可以减少或减轻导尿管长期留置时对尿道的压力和刺激,对尿道漏尿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次,对于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不建议在更换导管时继续使用相同类型的导管,需要定期调整型号;留置导尿管时,建议继续膀胱功能训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拔除导尿管。
3. 留置尿管阻塞造成引流不畅的应对措施
针对体位不当和引流袋放置不当,首先要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导尿管受压、变形、部分脱落等管道阻塞,并随时保持引流管通畅;集尿袋适当固定在低于膀胱的高度,引流管应保留足够长,以防止尿管脱出;同时指导和帮助患者正确活动。其次,建议在气囊注水后导尿管外固定,以减少因导尿管活动引起的导尿管移位、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针对泌尿道分泌物过多、泌尿道感染等症状,根据病情情况调整,每日适当饮水,维持足够的尿量,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的目的;当有尿路梗阻高风险时,根据情况选择膀胱冲洗;当出于治疗原因冲洗膀胱时,应严格无菌并保持尿道为封闭状态。长期留置患者定期更换尿管,以预防和减少泌尿系结石发生概率。还有反复出现膀胱结石、尿管结晶附着的情况,可予以导尿管侧孔进行扩剪改良,使导尿管头端2个侧孔使用无菌剪改为1个开口,有助于尿液内异常分泌物、沉淀物排出。
4. 尿道松弛的应对措施
处理措施上可以更换大一号甚至更大型号的尿管,使尿道和尿管紧密闭合,同时部分患者通过将尿管向外稍牵拉可缓解漏尿现象,其原因是通过外拉使得气囊靠近膀胱颈,此时气囊充分与尿道内口嵌顿,使得尿液无法沿着尿管管壁外漏。
5. 膀胱痉挛的应对措施
部分患者因对留置导尿管的认识不足且不适应,产生不安心理,此类情况给予患者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护理,消除不安心理情况,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会阴部肌肉收缩和放松训练,也可减少膀胱痉挛发生的概率。其次导尿管本身、膀胱冲洗因素也可刺激膀胱,在不影响导尿管最佳导尿效果、保证留置尿管不脱出的前提下,可选择最小直径的导尿管,减少气囊、导尿管管壁与膀胱壁接触面积,也可有效减少或缓解膀胱。再者部分患者因膀胱冲洗液温度相差、流速过快的因素也会引起膀胱被刺激而产生痉挛,针对此现象可对膀胱冲洗液进行加温、控制流速减轻刺激。
6. 气囊内注水量不合适的应对措施
一般情况下,注入导尿管膀胱的水量要求为 10-15ml。临床上,注入膀胱的水量通常根据漏尿和内固定情况进行调整。但气囊注水量的水太少会导致尿道无法处于密封状态。当气囊注水过多时,气囊会压迫尿管,进而刺激膀胱壁或膀胱颈,从而导致漏尿。因此,需要综合评价,个体化选择气囊注水量,在注水过程中需要用力适中且均匀,才能减少漏尿症状发生。
7. 夹闭导尿管时长不恰当的应对措施
临床上需要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排尿间隔。例如,对于有自主意识及表达能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排尿意图进行开放引流;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定时夹闭、开放尿管;利尿剂和补液治疗的患者应适当缩短夹管间隔。
结语
综上所述,留置导尿患者出现漏尿症状的原因多种多样,漏尿症状对病患、医护及家属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漏尿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漏尿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控制,降低了因漏尿引起的感染、压疮等并发症风险,减轻了患者痛苦及医护工作难度、增加了诊疗满意度。在临床中医护人员需要规范诊疗、加强防范、提高护理质量,针对病患采取个体化干预、治疗措施,方能提升诊疗水平和诊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蔡开智.危重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28):156-157.
[2]杨梅,唐微韵,江汶,等.尿漏的原因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0):110-111.
[3]刘艾红.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于脑卒中病人留置尿管漏尿中的效果[J].全科护理,2015,13(23):2267-2268.
[4]古伟升,刘芳,杨小舟,等.急诊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198-199.
[5]王玉丽,耿艳.护理与康复.2019年,18(9):61-62.
最后编辑于 2023-03-28 · 浏览 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