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心肺复苏(脑保护)
(一)心博骤停的定义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 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迅速死亡。
(二)生存链

(三)CPR-基础生命支持(BLS)具体流程
1.确认现场安全。
2.判断意识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唤。
3.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如患者无反应,若无旁人且无法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联络,需自己离开患者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取得AED或除颤仪。如有其他人员在场,可让其他人员呼救120或急救人员。
4.判断呼吸及脉搏解开患者衣服,暴露胸部,观察胸廓起伏,同时摸患者同侧颈动脉搏动。
5. CPR如患者以上全无,或仅有喘息,立即开始实施高质量CPR(持续关注胸外按压质量和通气频率,尽可能减少CPR中断),患者必须躺在硬质平面上(在患者背部垫硬板)。
(1)从胸外按压开始,按压位置:胸骨下半部;按压速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6cm;每次按压后使 胸廓充分回弹;每次按压后双手不要倚靠在患者胸壁上:按压中断时间限制在10秒内。
(2)通气:每次通气时长1秒左右,单人通气建议口对口或口对简易面罩人工通气,力度为平静呼气的潮气量。避免力度过大导致的过度通气。双人心肺复苏时应使用球囊面罩人工通气,通气水平为挤压球囊的1/3或1/2。按压通气比例为30:2。心搏骤停前已建立高级气道的患者,连续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并按10次/min的频率给予球囊面罩人工通气,通气水平同前。
(3)AED或除颤仪到位后应立即评估应用。AED/除颤仪充电的同时持续进行高质量胸外按压,直至马上将给予一次电击并且应在电击后立即恢复胸外按压,直至2分钟或5个心肺复苏周期后再次评估。停止胸外按压与电击之间不能超过3~5秒。

1.患者已 进行胸外按压和球囊辅助呼吸(接15L/min流量的氧气),确保心电监护和静脉通路已建立。
2.一旦连接心电监护,立即停止胸外按压,查看心电监护,如为心室颤动或无脉室速(看到室速并摸颈动脉搏动5~10秒发现无搏动),则继续胸外按压并给予双相200J](或单相360J)电除颤,除颤后立即胸外按压和球囊辅助呼吸;如为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无论何种心律,触摸颈 动脉搏动5~10秒发现无搏动),则立即胸外按压,球囊辅助呼吸(30:2).并给予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3.2分钟后停 止按压,交换按压人员,观察监护仪,步骤如下图,两次 电除颤后给予第一次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此后肾 上腺素每3~5分钟给予1次,每次1mg静脉推注。
4.如己除颤3次,肾上腺素已应用1次,考虑为顽固性室颤/无脉性室速,可给予胺碘酮300mg快速静脉推注或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
5.如患者胸廓起伏不佳、呕吐、通气阻力大或心肺复苏3轮后仍未恢复自主循环,可考虑建立高级气道。建立后可应用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确认高级气道的位置(通常Pet10~15mHg),此后每6秒给予一次人工通气。
6.复苏同时应考虑患者心搏骤停可能的病因并及时处理。

(六)体外CPR
无充分证据建议心搏骤停患者常规使用体外CPR。熟练的提供者迅速实施并支持的情况下,如果常规CPR努力失败,可考虑将体外CPR作为某些患者的抢救治疗。ECPR的ECMO回路组件示意见下图:

(七)心搏骤停后治疗

1.转移到有救治条件的病房。
2.明确并纠正心搏骤停的病因如识别有无ACS或其他可逆病因并实施相应治疗,
3.尽量减轻脑损伤如章识未恢复,建议低温(目标体温33~36℃)脑保护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唯一循证医学证明CPR后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原则为快速降至目标体温(冰毯冰帽等体外降温装置),维持24小时,之后缓慢复温(0.25℃/h)。
治疗性低体温的并发症:①增加感染风险;②轻度凝血病;③“冷利尿”,进而引起低血容量、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磷血症。
维持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处理可能继发于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
4.避免过度通气和氧中毒(目标Sp0₂≥94%即可),维持PaCO₂不低于35~45mhg,对于接受治疗性低体温的患者,可轻微上调PaCO₂目标值。
主要参考文献:
1.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20)
最后编辑于 2023-04-14 · 浏览 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