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五)|用药后鼻炎仍然反复,究竟如何诊治?
病例作者:许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医师
【病例基本信息】
男,9 岁
现病史:患儿 3 年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反复鼻塞,鼻痒和阵发性连续喷嚏;鼻塞时伴有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近一年来症状频度加重。
既往史和家族史:2016 年被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史及手术史。否认家族史,否认特殊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85 次/分;呼吸:21 次/分;血压:100/65 mmHg。
专科查体:双侧扁桃体 1°大,表面无充血,咽喉壁未见脓性分泌物引流;鼻中隔基本居中,双侧下鼻甲肿胀,黏膜色泽略苍白;双侧鼻腔内间较多黏液样分泌物。
基于该患儿已有的症状和体征,应补充做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电子鼻咽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具体结果如下。
【实验室检查与初步诊断】
血清特异性IgE与总IgE水平检测(2020.9.20):

辅助检查
电子鼻咽镜检查结果:
鼻中隔基本居中,双侧下鼻甲肿胀,黏膜色泽苍白,鼻腔内见较多黏液样分泌物;鼻咽部腺样体肥大增生,堵塞 1/2 后鼻孔。
根据以上体征和检查结果,该患儿被诊断为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
【诊疗思路】
先来了解下相关治疗药物的特点。
鼻用激素是 AR 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推荐使用 [3]。鼻用激素出了能显著改善 AR 患者的鼻部症状外,还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局部不良反应,包括鼻腔烧灼感、干燥、刺痛、鼻出血、咽炎和咳嗽等,多为轻度。
第二代抗组胺药是 AR 的一线治疗药物,起效快速,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明显缓解鼻部症状特别是鼻痒、喷嚏和流涕,对合并眼部症状也有效,但对改善鼻塞的效果有限。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低,减少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镇静和嗜睡不良反应较少见。
因此,我们为该患者制定的初始治疗方案为:鼻用激素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具体方案如下

治疗效果评估:
局部药物治疗 2 周后,鼻塞、鼻痒、喷嚏及睡眠打鼾症状均有改善,但未完全消失,进行了两次治疗方案调整。
第一次治疗方案调整:
(一) 调整方案的依据/分析
局部用药有效,但未能完全控制症状,故改为免疫治疗。
(二) 调整后的治疗方案

第二次治疗方案调整:
(一) 调整方案的依据/分析
免疫治疗一周后,2020.10.22 日随访时,患者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情况。
因单纯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治疗未能完全控制症状,且单纯免疫治疗加重,故决定联合局部药物+免疫治疗。
(二) 调整后的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的疗程一般较长,且起效缓慢,且在治疗过程中可引起变应性反应症状,故必要时需要局部或全身糖皮质和抗组胺药物的支持。本次治疗后,在随访前通过电话问诊,2021.2.28 随访时,所有症状基本得到控制,了解到联合治疗方案性对于单纯局部用药或单纯免疫治疗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Songu M, Islek A, Imre A, et al. Risk factors fo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with adenoid hypertrophy.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 2020 Apr;40(2):133-137.
[2] Choffor-Nchinda E, Bola Siafa A, Nansseu J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Africa-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ryngoscope Investig Otolaryngol. 2020 Nov 17;5(6):1205-1216.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2 年, 修订版)[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57(02):106-129.
最后编辑于 2023-03-06 · 浏览 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