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专用方:化斑饮
化斑饮
【组成】柴胡15g,当归9g,川芎9g,赤芍15g,桃仁9g,红花9g,益母草9g,姜黄9g,炒白术9g,茯苓9g,香附9g,僵蚕9g,桑叶15g。
【功效】疏肝健脾,活血消斑。
【主治】黄褐斑。
【经典案例】
验案一 孙某,女,34 岁。初诊日期:2013 年4 月10 日。
主诉:双侧颧部褐色皮疹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发现双侧颧部皮肤生淡褐色斑片,无痒痛感,生气或日晒后加重,自外涂祛斑美白类化妆品无效,遂来就诊。素性情急躁,工作及家庭压力较大,纳可,喜食凉,眠差,多梦,小便可,大便干溏不调,月经前后不定期。
查体:双侧颧部可见淡褐色斑片,边界不清,中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舌红,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9g,红花9g,益母草15g,姜黄15g,炒白术12g,茯苓12g,香附9g,僵蚕9g,桑叶15g,郁金15g,玫瑰花9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湿、防晒。
二诊:1 周后复诊,心烦不舒较前改善,仍眠差、多梦,二便调,舌红,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处方:上方加茯神15g、酸枣仁15g,以加强养血安神助眠。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
三诊:2 周后复诊,面部扩张的毛细血管消退,淡褐色斑片较前变浅,纳眠可,二便调,舌红,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处方:原方继服,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
四诊:2 周后复诊,面部淡褐色斑片明显变淡,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原方4 剂,研末配水丸,9g,口服,日2 次。
五诊:2 月后复诊,双颧部斑片已基本消退,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嘱注意保湿、防晒,调整情绪。
随诊2 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火内盛,加因工作、家庭压力较大,而致肝气郁结不疏,失于调达,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滞,气血失和,故见双侧颧部淡褐色斑片;肝气横逆犯脾,则大便干溏不调;气滞血瘀,气血逆乱,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先后不定期;入夜血不归肝,肝不藏魂,故眠差、多梦;舌红,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为气滞血瘀之表现。故本病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予化斑饮加牡丹皮、郁金、玫瑰花。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其气香,香可以调气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气而止血;其性凉,凉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陈血,而致新血也。《日华子本草》曰:“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本草备要》曰:“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本草正义》曰:“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此三味,可加强原方疏肝解郁、凉血活血之功效。
验案二 钱某,女,38 岁。初诊日期:2014 年4 月29 日。
主诉:面部褐色斑片3 年。
现病史:患者3 年前产后面部皮肤散生淡褐色斑片,自外涂“祛斑霜”无效,后又在美容院行激光治疗,色斑益发加重,遂来就诊。素心情不舒,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眠差,多梦,小便可,大便干溏不调,月经色淡,稀薄,量少。
查体:面部前额、双颧、面颊散见淡褐色斑片。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证。
治则:补气健脾,疏肝活血。
处方:柴胡9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炒白术15g,茯苓15g,黄芪30g,党参15g,黄精15g,茯神15g,刺五加15g,香附
9g,僵蚕9g,桑叶15g。7 剂,水煎服,日1 剂。
二诊:1 周后复诊,患者自述精神较前旺盛,睡眠略有改善,仍乏力,肢体沉重,纳眠可,多梦,小便可,大便干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上方黄芪加至45g,黄精加至30g,14 剂,水煎服,日1 剂。
三诊:2 周后复诊,患者自述精神可,无明显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滑。处方:效不更方,原方继用14 剂,水煎服,日1 剂。
四诊:2 周后复诊,患者自述面色较前有光泽,色斑略有变淡,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滑。处方:上方当归、川芎加至15g,加丹参15g,14 剂,水煎服,日1 剂。再予同时上方4 剂,研末配水丸,9g,口服,日2 次。
五诊:2 个月后复诊,患者自述服用完药物后斑片基本消退,全身无明显不适。3 个月后随访,色斑未见反复。
按语:患者产后气血亏虚,加之平素心情不舒,肝郁侮脾,脾气愈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肌肤失养,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月经色淡,稀薄,量少;心脾两虚,故眠差、多梦;肝郁脾虚,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故大便干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为肝郁脾虚之象。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宜补气健脾,疏肝活血。内服方柴胡减至9g,茯苓、白术加至15g,加黄芪、党参、黄精、茯神、刺五加。黄芪,味甘,性温,功能补气固表,利水生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党参,味甘,性平,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黄精,味甘,性平,功能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本经逢原》曰:“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此三味补气健脾,养血生肌。茯神,味甘淡,性平,功能宁心,安神,利水。《药品化义》曰:“茯神……其性温补……如心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功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茯神、刺五加合用以补气健脾,养心安神。
验案三 张某,女,40 岁。初诊日期:2010 年7 月20 日。
主诉:面部起黄褐色斑片6 年余。
现病史:患者6 年多前面部起黄褐色斑片,近3 个月无明显诱因皮损面积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经治疗。素脾气急躁,极易生气,常觉不顺。月经常延后5~7 日,经前乳房胀痛。纳可,思虑太重影响睡眠,二便调。
查体:面部见黄褐色斑片,对称分布于目下两颊,呈蝴蝶状,一侧面积约4cm×4cm,匡廓易辨。舌暗红,苔黄,脉弦。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中医辨证:肝郁气滞,血不荣华。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处方:柴胡15g,当归9g,川芎9g,赤芍15g,桃仁9g,红花9g,益母草9g,姜黄9g,炒白术9g,茯苓9g,香附9g,僵蚕9g,桑叶15g。水煎服,每日1 剂。
二诊:服上药14 剂,药后无不适,原皮损变化不明显,无明显自觉症状。纳可,睡眠改善,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继用。
三诊:服上药28 剂。褐斑明显转淡,自述心情大好。因天气渐热,上方改为免煎颗粒冲服。
四诊:服上药28 剂后,褐斑全部消失。
按语:杜教授认为凡情志失调,如肝郁气滞、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皆可使气机紊乱,气血逆悖,不能上荣于面,则生褐斑,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说:“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本例患者平素脾气暴躁,极易生气,肝气郁结,忧思抑郁,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故治疗予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方选自拟经验方化斑饮加减,四诊而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齐鲁杜氏皮科流派》(当代中医皮科流派临床传承书系),范玉、史传奎、杜锡贤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最后编辑于 2023-03-04 · 浏览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