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告诉你胰岛素怎么使用怎么调整用量。史上最全概括。最直白解说。黄炳辉主治医师



初次用胰岛素如何
计算日用量
1.空腹血糖(mmol/L)x1.8。
2.空腹血糖 (毫克)÷10。
3.体重(Kg)x0.3~0.5。
注:上述计算为一天的用量(U)。
--- 胰岛素的日用量如何分配 --
1.初次用胰岛素的病人,每天注射3次胰岛素,适用于按「日量除以3,中减2加早」的方法分配。
如日用短效胰岛素30单位,除以3等于10单位,中午减2单位,加在早餐前,即早上12单位,中午8单位,晚上10单位。
待血糖达标后,改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两次注射。
2.每天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早餐前2/3,晚餐前1/3。
3.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白天3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加一次长效或中效胰岛素。
4.睡前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来得时(甘精胰岛素),三餐前口服降糖药,符合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血糖控制更佳,低血糖反映更少、更安全。
胰岛素用量如何按血糖
高低进行调节
1.空腹血糖调节法:
由于血糖不能达标或出现低血糖,此时的胰岛素用量应根据空腹血糖调节,如果空腹血糖已调节在5.0~7.0molL时,可不增不减;
空腹血糖在3.0~5.0mmol/L时,胰岛素应减少2~3单位或改在餐后注射;
空腹血糖>7.0mmolL,每增高1.4mmol/L加胰岛素1单位。
2.餐后血糖调节法:
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儿后,每增高
2.0mmol儿加胰岛素1单位,但一次加量不超。过4单位。
酮症酸中毒静脉用胰岛素时,血糖下降的速度每小时不可超过5.6mmol儿,否则易引发脑水肿。
调节胰岛素用量顺口溜 --
为了便于患者记忆,特将根据血糖的高低调节胰岛素用量的办法编成顺口溜,该顺口溜是:
调节胰岛素用量顺口溜 --
为了便于患者记忆,特将根据血糖的高低调节胰岛素用量的办法编成顺口溜,该顺口溜是:
「5、6不过7,7、8不离10。空1加点7,后高2加1。饮食要定量,3天一对比。」
「5、6不过7,7、8不离10」指的是:
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5~6毫摩尔/千
之间,不能超过7毫摩尔/升,将餐后2小时血
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之间,不能超过10毫
摩尔/升。
「空1加点7,后高2加1」指的是:
患者的空腹血糖以7毫摩尔/升为准,每升高1毫摩尔/升可加用胰岛素0.7个单位,餐后2小时血糖每升高2毫摩尔/升可加用胰岛素1个单位。
「饮食要定量,3天一对比」指的是:
患者要控制饮食,并每隔3天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发烧或月经期胰岛素
用量如何调节
不论何种原因发烧,体温超过38°C者,应在原胰岛素用量基础上增加20%。
妇女每次行经前或妊娠末期3个月,胰岛素用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增加。
胰岛素品种或剂型改变时
用量如何调节
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时,用量减少20%,人胰岛素改用动物胰岛素时应增加20%,胰岛素吸入(肺毛细气管吸收)治疗改用注射时,药量要增加3~4倍;
口喷胰岛素(口腔粘膜吸收)4单位,相当于皮下注射胰岛素0.73单位。
凌晨高血糖胰岛素用量如何调节
睡前用了中效胰岛素,而清晨血糖>8.0mmol/L,可测一次凌晨3点血糖,若≥4.0mmolL,则称「黎明现象」,表明胰岛素不足,需增加用量。
若<4.0mmol/L,称「苏木杰效应」,表明胰岛素过量,应减少用量。
如何根据患者的胖瘦来
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已经按照自己的标准体重和活动量来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但血糖水平仍然偏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重新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调节的原则是:
消瘦者可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不必减少饮食:
肥胖者则不必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但要减少饮
若该患者睡前的血糖偏高,表明其所应用的混合胰岛素中的短效胰岛素剂量不足。若该患者晚饭前的血糖偏高,表明其所应用的混合胰岛素中的中效胰岛素剂量不足。
若该患者清晨的血糖偏高,表示其所应用的混
合胰岛素中的长效和中效胰岛素剂量均不足。
使用混合胰岛素的患者可按照上述原则对胰岛
素的用量进行适当的调节。
灵活变通注射时间
举例,
某糖尿病患者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
当餐前血糖在6.7~10.0mmol/L时,可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按常规进食;
当餐前血糖在3.9~6.7mmol/L时,应在餐前15分钟注射,同时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2.8~3.9mmolL时,可改为餐后即刻注。射,同时适当多进食;
当餐前血糖高于10.0mmol/L时,应改为餐前45分钟注射,并适当减少进食。
同样的道理,注射速效胰岛素(诺和锐)的患者,当
餐前血糖偏低时,也应将胰岛素改为餐后注射。
再比如,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由干胃排空延迟,故进
食后葡萄糖的吸收高峰也随之后移,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要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注射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可以在餐前即刻注射;如果是注射速灵活变通注射时间
举例,
某糖尿病患者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
当餐前血糖在6.7~10.0mmolL时,可在餐前30分
钟皮下注射,按常规进食;
当餐前血糖在3.9~6.7mmolL时,应在餐前15分钟注射,同时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2.8~3.9mmolL时,可改为餐后即刻注射,同时适当多进食;
当餐前血糖高于10.0mmolL时,应改为餐前45分钟注射,并适当减少进食。
同样的道理,注射速效胰岛素(诺和锐)的患者,当餐前血糖偏低时,也应将胰岛素改为餐后注射。
再比如,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由于胃排空延迟,故进
食后葡萄糖的吸收高峰也随之后移,胰岛素的注射时
间也要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注射短效胰岛素
(如诺和灵R),可以在餐前即刻注射:如果是注射速。
效胰岛素(如诺和锐),可以在餐后即刻注射,目的是让胰岛素的药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有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在餐后1~2
小时发生低血糖,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灵活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所致。
2.灵活选择胰岛素剂型
许多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遇到血糖控制欠佳时,首先想到的是增加胰岛素用量或是减少进食量,2.灵活选择胰岛素剂型
许多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遇到血糖控制欠佳时,首先想到的是增加胰岛素用量或是减少进食量,而往往忽略了对胰岛素剂型的调整。
以预混胰岛素为例,临床上有30R和50R两种规格,
前者中30%短效胰岛素和70%中效胰岛素组成,后者
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各占50%。
目前临床上大都倾向于选择30R,这种剂型基础胰岛素对控制夜间及空腹的血糖水平效果较好。
但有些患者主要表现为餐后高血糖,空腹血糖并不太高,这种患者选择50R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更好。
再比如,对于严重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大手术。
的围手术期患者,应该选择起效快速、调整方便的速效或短效胰岛素,而不能选择起效慢、代谢也慢的中效、长效胰岛素。
3.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注射胰岛素一般要求定时、定量,但不是绝对的。事实上,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患者的饮食、运动以及病情变化灵活调整。例如:
。有些患者由干血糖长期控制欠佳,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 (即“高糖毒性作用”),在治疗初期胰岛素用量往往较大,而当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糖毒性’被解除之后,随着患者自身胰岛功能的改善,就需要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否则很容易出现。低血糖;3.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注射胰岛素一般要求定时、定量,但不是绝对的。事实上,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患者的饮食、运动以及病情变化灵活调整。例如:
。有些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欠佳,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 (即“高糖毒性作用”),在治疗初期胰岛素用量往往较大,而当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糖毒性’被解除之后,随着患者自身胰岛功能的改善,就需要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否则很容易出现低血糖;
。当患者处于发烧、感染、手术、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时,往往需要临时增加胰岛素用量(注:发热患者体温每升高1度,追加20%胰岛素),一旦应激状态解除,则应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胰岛素用量相应增加,但随着分娩的结束,患者胰岛素用量也要及时下调;
·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及排泄能力下降,往往也需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或肠炎腹泻(食物吸收减少),也需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或肠炎腹泻(食物吸收减少),也需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糖尿病患者多病并存,有时因病情需要而服用某些具有升糖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时,也需要相应增加胰岛素用量。当由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改为胰岛素泵治疗时,胰岛素总的用量应减少10%~20%,反之,当由胰岛素泵治疗改为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时,胰岛素总的用量应增加10%~20%。
4.调整幅度须因人而异
胰岛素使用宜从小剂量起始、循序渐进地调整剂量(即低起步、慢加量)。
如果急于求成,每次胰岛素调整幅度过大,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加重血糖波动,甚至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
高血糖,陷入“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而血糖越来越高”的怪圈,其结果是欲速反不达。
糖尿病的一种类型是“脆性糖尿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最大临床特点是血糖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对于这种胰岛素调整幅度一定要小,有时甚至精细到每次零点几个单位。
但是,对于那些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每次胰岛素的调整幅度允许大一些。4.调整幅度须因人而异
胰岛素使用宜从小剂量起始、循序渐进地调整剂量(即低起步、慢加量)。
如果急于求成,每次胰岛素调整幅度过大,很容易导
致低血糖,加重血糖波动,甚至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陷入“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而血糖越来越高”的怪圈,其结果是欲速反不达。
糖尿病的一种类型是“脆性糖尿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最大临床特点是血糖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对于这种胰岛素调整幅度一定要小,有时甚至精细到每次零点几个单位。
但是,对于那些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每次胰岛素的调整幅度允许大一些。
5.灵活协调“铁三角”的关系
胰岛素、饮食、运动的关系就像是一个“铁三角”,要充分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胰岛素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进食太少或运动量过大,胰岛素作用相对增强,容易发生低血糖;如果进食过多或运动过少,胰岛素作用相对不足,又会发生高血糖。因此,在注射胰岛素后,如果患者的运动量比平时大,或者进餐过少,就应该在活动后适量加餐,加餐时间最好安排两餐之间或晚上睡前。反之,如果患者进餐过多,而胰岛素用量没变,就应该在餐后增加些运动量。
或者如果患者事先知道这次进食会多于平时,可以适当增加本次餐前胰岛素的用量。6.合理安排血糖监测时间与频次
糖尿病需要根据空腹血糖来调整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用量,根据餐后2小时血糖来调整餐前胰岛素用量。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只查餐后2小时血糖是不够的,往往还要检查下一餐的餐前血糖。
例如,对于某些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风险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为了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往往需要根据下一餐的餐前血糖来调整上一餐的餐前胰岛素用
量。
总之,胰岛素治疗强调个体化,如何驾驭胰岛素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和技巧,既要遵守原则,又不能过于教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疗效与安全性的完美统一,这才是临床治疗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编辑于 2023-02-12 · 浏览 13.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