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新冠主题之舌裂

李,72岁,女。
舌痛而裂近一月。
年前全家新冠感染,患者当时并未发热,亦未咳嗽,某日晨起咽喉发干,饮水不解,服药无效,随之自感从口腔到胃脘一路发咸,畏食咸味,食咸干渴更重,并周身酸软无力,静滴抗生素无效。
约一周后,自舌尖部开始裂口,疼痛畏热,食之如烫似辣,日渐加重。
视之,以舌尖至舌根深裂纹数条,从外至内逐渐变浅,舌质红而嫩,苔少几剥,双侧浮沫。
形体肥胖,食欲尚可,量不多,嘈杂,反酸,大便质可,日一行,黏而不溏,时而质干如羊粪,但仅见于开头。
夜寐安,心烦奥憹,背部板皱,颈上后枕板皱疼痛。
言语痰声漉漉。
脉右中取大滑而缓,滑中兼涩,其涩如猫喘,重按有力;左沉弦有力。


辩证:
这个病例,我先把照片发在了讨论群里,有战友说这个是黄连阿胶汤证,对不对呢,我说对,如果从教科书角度来讲,这个方子是没有错误的,最起码考试能得满分,战友表示讪笑。辩证分析,不是一锤子定音,看到了马上脱口而出,必须真正的分析分析,辩证分析如同剥洋葱,从外到里,一层一层的往下剥,剥完一层,下面说不定还有一层,就看你能剥到哪一层。
剥洋葱是需要工具的。如果你掌握的工具,仅仅是《中医内科学》这种层次,那么黄连阿胶汤就是对的,但如果你掌握的,是《黄帝内经》这种层次,那么黄连阿胶汤就不太对。
我来给你慢慢讲这个病的道理所在:
内经里讲,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我们学了这句话,就认为人体的外面为阳,里面为阴,但是如果我们读了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着,抱,就是抱着,万物都是背着阴抱着阳,那么阴阳在内在外呢?
如果你有抱孩子的经验,假设你有两个孩子,一大一小,都想爬到你身上去,你只能抱着一个背着一个,那么你处于什么姿势才稳当?你只能躬下腰,双手抱着小的,背上趴着大的,不信的话那么你就试试。
当你躬下腰以后,你的上半身就形成了一个四分之一圆,沿着这个圆画完整再看,你会发现抱着的在圆的里面,背着的在圆的外面。那么也就是说,老子的意思是,万物都有阴阳,阴在万物的外边,阳在万物的里面。
这下子,是不是和黄帝内经说的正好反过来?
到底哪个对呢?
对不对看概念。
阳气的概念是,具有温热的运动的外散的上升的等等性质的基本物质就叫阳气;阴气的概念是,具有寒凉的静止的内敛的下降的等等性质的基本物质就叫阴气。
从概念上来看,阴气阳气性质截然相反,阳气永远运动外散,阴气永远安静内敛。
我们做个假设,假设一个事物,它的阴气在内阳气在外,按照概念推理,阳气永远运动外散,阴气永远安静内敛,结果会怎么样?结果是阳气马上跑掉,果然到了无边无沿的外面,而阴气迅速收敛到直至敛无可敛的极致最终安静下来,这样的话,这个事物就不会存在,因为阴阳离决了。
反过来,如果这个事物的阳气在内阴气在外呢?这样就有趣了,阳气往外散,阴气往内敛,阳气的外散被在外面的阴气的收敛给克制住,同样的,阴气的内敛被在里面的阳气的外散给克制住了,这样两者就谁也不能脱离开谁,阴阳二气都不能散失脱离,这个事物就会存在。
这就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
易经里用上下来代替内外,上下其实是局部的内外,内外是广域的上下。
纯阳在上纯阴在下,也就是上乾下坤,这叫“否”,否是败亡的象征,不是好卦,为什么?阳在上而升,阴在下而降,阴阳就会离绝,离绝就会败亡。反过来,纯阳在下纯阴在上,也就是上坤下乾,这叫“泰”,泰是成就的象征,是好卦,为什么,阳在下而升,阴在上而降,阴克阳不使升而散,阳克阴不使降而失,阴阳不能离绝,反而能够相互交融,交融就能成就。
同样的,离火在上坎水在下名曰“未济”,代表败亡,离火在下坎水在上名曰“既济”,代表成就,道理是一样的。
总之,老子所说阳在内阴在外是对的,任何事物的阳气都被阴气蕴含在内,那么是不是黄帝内经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是。
老子所说阳在内阴在外是凡事物的阴阳格局,黄帝内经所说阳在外阴在内是阴阳相互斗争之后的动态变化,这一点之后有时间会详细解读。
回到本题。阳气在内,是因为阴气的收敛作用,克制了阳气的外散,既然如此,阴气越多,所能收敛的阳气也越多。阴气越少,所能收敛的阳气也越少,可以说,阴气就是阳气的窠巢,大巢住大鸟,大鸟不可能住在小巢之中。
那么如何判断阴气的多少呢?要根据这句话:阳化气,阴成形,形就是形状,有形状就有大小,所以形状的大小就是判断阴气多少的第一根据,凡是消瘦者阴必不足,凡是肥胖者阴必有余,再按阴是阳气窠巢,阴有余则蕴含的阳气也有余,阴不足则蕴含的阳气也不足,若阴有余而阳不足,阳气撑不起阴气,阴气收敛,也不可能有大形,物可流失,人可泄泻,直至阴阳相衡为止。
在事物的阴阳格局下,阳气的分布也是有变化的,越往内阳气越密集,越往外阳气越稀疏。太阳如此,地球如此,凡事物无不如此,人也如此,所以人体的中心部位阳气最密集,最热,这个部位叫做胃,有阳明之称,所谓多气多血,具有腐熟之能。
阴阳的这些基本原理解说完毕,明白了这些,这个病人的病情就简单的多了。回头看这个病人,素来纳强能食,以至于形体肥胖,阴气有余,必然蕴热更多,而阳明素来火热旺盛,所以嘈杂,反酸,大便时而干结如羊粪,这都是蕴热的表现。
病人并没有发热,难以判断是否感染新冠,但患者发病与家人新冠感染同期,也没有与家人进行隔离,以病毒的调性,大约是感染了,这种情况是外邪引动内热,本来应该壮热,但由于病人阴质素厚,阳气很难弥散开来形成发热,但外邪从上勾引,蕴热从胃脘上行入肺,从中焦勾连到了上焦,形成了中上二焦的火热证。内蕴之火并未展开形成发热,但火就是火,火邪第一伤的就是阴,最易消耗的就是津液,而肺为娇脏,肺胃津液被内热销烁,导致舌痛而裂,这就是发病的机理。
至于发咸畏咸,咸为水之本味,如果患者津液充足,咸味蕴含在水中,是很淡以至于人难以察觉的,但现在由于津液被火热销烁,所谓的炼液为痰,炼就是火灼从而浓缩,水中的咸味也就因为浓缩变的清晰。所以患者从咽喉至胃脘一路发咸畏咸,也说明了津液被销烁。
所以总结一下,患者的病机是:肥胖痰湿内蕴之体,素来蕴热伏于中焦,为外邪勾引,伏热上窜,消烁津液,形成舌痛而裂并畏咸之病,这是个由实转虚的过程,也是一个实中夹虚的格拒。
生地15玄参15白茅根20天花粉20虎杖20栀子12连翘20厚朴15陈皮15枳壳15
六剂
02.03复诊:
服药后舌尖疼痛畏热明显减轻,心烦奥憹,周身酸软皆减,从口至胃仍感发咸畏咸,言语痰声转厚,视舌苔根转厚,脉如前。
此证良似阴虚,实则津液销烁,而素蕴之痰湿也燥化不不显,增液生津之后,燥痰也能逐渐转多转稀,所以痰声转厚也算佳象,有痰可化,总比痰躁难化好。
前方继入,患者云嘈杂,加咸寒之海螵蛸,一则入胃制酸,一则入肾曾阴。

最后编辑于 2023-02-04 · 浏览 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