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
(iron deficiency anemia):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6月—2岁最多见。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
铁剂治疗有效。
🍎铁的分布:总铁量中64%用于合成血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于骨髓、肝和脾内。
🍎铁的来源:
外源性铁:占人体铁摄入量的1/3;
动物性食物含铁量高,吸收率高;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
🍉母乳与牛乳含铁量均低,但母乳的铁吸收率比牛乳高2—3倍。
内源性铁:占人体铁摄入量的2/3;
体内红细胞衰老或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铁,几乎全部被再利用。
🍎铁的吸收和转运
Fe2+的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维生素C、稀盐酸、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有利于铁的吸收(促进Fe3+转化Fe2+);
磷酸草酸不利铁的吸收(与铁形成不溶性铁酸盐);
植物纤维、茶、咖啡、蛋、牛奶、抗酸药,抑制铁的吸收。
转铁蛋白(1/3)与铁结合—血清铁。
🍎铁的利用与储存
铁到达骨髓,进入幼红细胞,在线粒体中,与原卟(bu)啉结合,形成血红素;
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未被利用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
机体需要铁时,(还原酶作用下)铁蛋白中的Fe2+释放,被(氧化酶)氧化成Fe3+,与转铁蛋白结合,转运到需要铁的组织。
🍎铁的需要量
早产儿 2mg/kg.d
足月儿生后4月—3岁 1mg/kg.d
不宜超过15mg/kg.d
🍎铁代谢特点
胎儿期: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孕后期3个月获得铁量最多;
足月儿从母体所获得的铁足够生后4—5个月内的需要;
未成熟而从母体获得的铁较少,容易发生缺铁;
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胎儿获取铁。
婴儿期:
🍉婴儿早期不易发生缺铁(生理性溶血释放铁较多,生理性贫血期造血相对低下,从母体获得的铁满足四个月的需要);
约4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活跃,铁需要量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铁含量均较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故6个月—2岁的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
儿童期:
偏食(摄入不足);
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吸收)可导致缺铁;
肠道慢性失血。
青春期:
生长发育迅速,铁需要量增加;
月经过多铁丢失。


本题考点:缺铁性贫血-病因
【答案精析】
约4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加上此期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活跃,因此对膳食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低,未及时添加辅食则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
答案(选D)
错误选项(A):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膳食铁需要量增加,但生长过快本身不是贫血原因。
错误选项(B):铁吸收障碍多见于慢性腹泻,不是常见原因。
错误选项(C):铁丢失过多由长期慢性失血引起,不是婴儿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错误选项(E):先天性储铁不足导致的缺铁性贫血见于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等情况。
🍎贫血的病因
先天储存不足:早产、双胎、多胎、胎儿失血、孕母严重缺铁。
铁摄入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快,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容易导致缺铁。
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吸收;慢性腹泻影响铁吸收,排泄增加。
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肠息肉、梅克尔憩室、隔疝、🍉钩虫病);🍉牛奶过敏(未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
1ml血含铁0.5mg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易疲劳,不爱活动;
头晕、耳鸣、眼前发黑。
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大越明显。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异食癖(嗜食泥土、墙皮、煤渣),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萎缩性胃炎、吸收不良综合症。
4、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于同龄儿。
5、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6、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合并感染。
7、反甲(上皮组织异常)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为多,中央淡然区扩大;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骨髓象
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质小,染色偏蓝,胞质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老核幼浆)。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F:<12ug,提示缺铁。
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情况;
是诊断缺铁铁减少期(ID)的敏感指标。
感染、肿瘤、肝脏、心脏疾病时,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
合并这些疾病时,测定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
粒细胞、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缺铁性贫血期(IDA期)
血清铁SI 降低
总铁结合力 TIBC 升高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降低
🍅骨髓可染铁
骨髓图片普鲁士蓝染色镜检,细胞外铁减少;
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细胞内铁减少(储存铁减少),🍉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诊断
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铁代谢检查+骨髓(必要时)+铁剂治疗有效(证实)
🍎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所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病
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铅中毒
🍎治疗
一般治疗:增加含铁质丰富的食物,饮食合理搭配。
去除病因:纠正不合理饮食习惯、偏食;治疗原发病(钩虫病、肠道畸形等慢性失血性疾病)。
🍅铁剂治疗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
铁4—6mg/kg.d,分三次,两餐之间。
牛奶、茶、咖啡、抗酸药,与铁剂同服,可影响铁的吸收。
补铁剂12—24小时,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
🎃网织红细胞变化:
2—3天后,开始上升;
5—7日,达高峰;
2—3周后下降至正常。
🎃血红蛋白变化:
1—2周,逐渐上升;
3—4周,达到正常。
3周内血红蛋白上升不足20g/l,需寻找原因。
🎃疗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储存。
(3月🍉)
🍅输红细胞
输血指征:
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
合并感染;
急需外科手术。
贫血越严重,每次输注量用越少。
血红蛋白<30g/l,等量换血;
血红蛋白30—60g/l,🍉4—6ml/kg.次;
血红蛋白>60g/l,不需输红细胞。
🍎预防措施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吸收利用率较高;
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精肉、血、内脏、鱼等;膳食合理搭配;鲜牛乳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
婴幼儿食品加铁剂以强化;
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缺铁三阶段
铁减少期(ID):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不足,循环中血红蛋白量尚未减少。
缺铁性贫血期(ID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质减少,细胞变小,但(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红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缺铁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
多种含铁酶的活性降低(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这些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缺铁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
单氨氧化酶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导致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难于集中、注意力减退、智力减低等神经系统表现。
最后编辑于 2023-01-12 · 浏览 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