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奖】您会建议家长在什么时候进行辅食添加?

在宝宝出生5-6个月后,母乳能量和营养往往不能随着宝宝生长和需求增加而同步增加,因此引入了衔接母乳喂养的辅食概念。但通常而言,宝宝满4个月时就基本具备了接受辅食的能力。那么,一般情况下,您会建议家长在什么时候进行辅食添加?
答案公布时间为1月17日,欢迎大家投票互动。
宝宝2岁前的生长发育变化很大,获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的能力,以及生长发育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0-6月龄婴儿,您在临床中一般会如何指导家长做好合理喂养?请在评论区留言,届时会抽取1名幸运的互动用户赠送5个丁当。
恭喜@dxy_19f7c52e 成为本期互动幸运用户~
后续纽迪希亚ELN将有更多的精品文章课程和福利活动,期待大家再次参与喔!
----------------------------------------------------------------------------------------------------------------------------
答案已公布
接下来给您带来一篇专家访谈,由汪之顼教授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进行了分享,强调了该指南的重点内容,以及新编中的思考和调整,并对医护人员如何更好地指导婴儿膳食喂养提出了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2022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一个体系,主要契合的是2岁以上大人群的膳食营养原则,而2岁以下宝宝与一般大人群完全无共通性,需要对该特殊人群制定完全独立的膳食指南。针对2岁以下不同阶段的婴幼儿喂养问题,我们邀请了编写该指南的四位营养和儿科学专家进行了分享,共计四期内容。
本期专家访谈,由汪之顼教授围绕“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进行了分享,强调了该指南的重点内容,以及新编中的思考和调整,并对医护人员如何更好地指导婴儿膳食喂养提出了建议。
「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2022版 VS 2016版

一、衔接母乳,辅食添加非常重要
宝宝2岁前的生长发育变化很大,获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的能力,以及生长发育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宝宝从只会吸吮到坐在餐桌前,要完成膳食的过渡。往往在宝宝出生5-6个月后,母乳能量和营养不能随着宝宝生长和需求增加而同步增加。基于这种情况,为确保婴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便引入了衔接母乳喂养的辅食概念。
辅食的作用
▶辅食,是“辅助食品”的简称,即新引入的其他食品,能为宝宝补充能量和营养素。
▶辅食有助于学习吃饭和行为发育,包括锻炼手动作、口腔运动和咀嚼吞咽能力等。
▶通过辅食摄入,宝宝可以在生命早期经历感受食物的过程,充分感受食物的味道、颜色、温度和质地等特征,伴随着行为发育,在大脑中建立刺激和联系。
▶辅食有利于宝宝建立食物耐受。近期研究显示,过晚添加辅食反而会增加过敏风险。
二、重点“抠细节”,兼顾高度专业严谨性和可执行性
纯母乳喂养到辅食添加:4-6个月 vs 6个月
通常而言,宝宝满4个月时就基本具备了接受辅食的能力。如果妈妈在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良好,母乳可以满足宝宝6个月内的生长发育需求,6个月后再添加辅食,这也具有更理想的健康效益。除此之外,主要是考虑铁缺乏风险的问题,在纯母乳喂养期间宝宝的铁营养主要靠宫内时期的储存来供应,如果宝宝在出生后4个月时出现铁缺乏,就可以考虑添加辅食。提前添加辅食的优点是可改善铁营养,缺点是母乳摄入量减少,宝宝肥胖风险增加。
为什么指南不直接建议“4-6个月进行辅食添加”呢?膳食指南不同于专业共识,也不是医生严格遵循的SOP(标准操作规程),而是针对普通大众的。虽然从学术和专业角度看,宝宝出生后4-6个月就可以添加辅食,但遵循WHO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建议是明确的。且实际上,由于特殊情况需要4月龄时添加辅食的宝宝毕竟占少数。从统计学上看,一般大众的实际情况即使存在个体差异也符合正态分布,指南只能针对大部分的普遍情况进行建议。而对于母乳喂养不能持续6个月的特殊情况,应该像宝宝生了病那样交给医生处理。除此之外,如果对老百姓建议纯母乳喂养4-6个月,很少会有妈妈等到6个月再添加辅食,并且可能引发广泛困惑——4-6月期间具体什么时候添加?因此,膳食指南需要按照最常规的方式,遵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宝宝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
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
很多医生认为“数日”不好理解,由于工作习惯和严谨性的原因,大家对于界值非常在意,产生“数日”究竟是具体“几日”的疑问。但这个准确时间无法也无需准确界定,因为新生儿在母体中已经获得了转移的维生素D,出生后并不处于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紧急状态。从医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等宝宝出生后各方面情况都稳定下来,什么时候顾得上补充维生素D就什么时候补充。
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宝宝,配方粉是无奈的选择
“无奈的选择”意为“次佳方案”。这次修订,因为考虑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要体现我国政府对WHO相关建议的遵循,以及母乳代用品销售的相关规则,且在国际上很难接受在婴幼儿喂养准则中存在如何使用配方粉的指导和传播,因此在准则条目中去掉了“婴儿配方食品/奶粉”词汇。
母乳喂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孩子生下来如果没有奶吃,其实就是“生病”了,因此由医生处理也理所应当。然而,膳食指南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给予指导,需要社会层面的全方位认识和配合。一个事例:在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了新版婴幼儿喂养指南发布会的会议报道后,关于特别强调纯母乳喂养,评论区“骂”声一片,这种“不理解”大都是由社会问题导致。比如哺乳期女性频发乳头皲裂、涨奶等问题;如今社会女性角色和社会分工发生了改变,难以兼顾哺乳和工作等。这意味着医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需要医务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更好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因素,在促进母乳喂养工作中尽职尽责。
作为大人群指南内容,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大众传递纯母乳喂养重要性的信息,而在母乳喂养的环节中,开奶是最重要的,应让婴儿尽早接触乳头。不能母乳喂养的时候,配方粉的发展则带来了贡献,是非母乳喂养儿的福利。前4个月保证纯母乳喂养是最基础的要求,可以在4个月后使用配方粉弥补母乳的不足,代替外出工作等场景的使用等,这给母亲带来了一定的解放。
顺应喂养vs回应式喂养
新版“回应式喂养”是根据国际准则(responsive feeding)的英译中调整,解释为捕捉到宝宝的饥饿信号后做出回应。这与按需喂养的机制相同,也较为形象,对于年轻人而言接受也比较快。
三、提出建议,医务人员应如何指导家长做好合理喂养?
总体而言,最新版指南跟国际指南是相似的。中国地区变迁差异显著,如东部沿海地区就可以参照欧洲的处理方式。但就像世界卫生组织更多针对不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总体也是兜底大众的,具体情况需依赖医生针对各个地区个体的情况做出判断。既往在学术会议中交流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医务工作者,但还有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等医生的认知水平仍不到位,有待提高。
医务人员要提高认知水平、精准判断个体的营养状况、正确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核心是做到跨专业学习。一般医生对营养的熟识偏生物化学的内容,却缺乏食物营养的学习,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在各种食物中的分布和营养素的来源供给特征缺乏了解,比如每个医生都会买菜做饭,但很少有医生会关注各种食物内在的营养素的差别,这是最大的缺口。
除此之外,大部分医生还是局限于生物医学的思维层面。纯生物学范畴的问题好解决,只需定量控制变量,但是患者不是实验室养的动物,是社会人,这要求医生具备从生物学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转变的思考,比如食用海参、燕窝等营养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在于营养素,而在于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食物不仅是营养素的载体,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载体。
总而言之,“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要求在保证纯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重视辅食添加及其注意事项。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关系,就是半岁前纯母乳喂养,半岁之后开始引入其他食物,到2岁时,顺利实现从乳类食物过渡到类似成年人的膳食模式状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对广泛人群提出的建议,相关原则也是针对了人群中的普遍问题而提出的,其内涵既有专业层面的科学依据,在应用和执行层面又需要有统计学和概率的思想。而在将群体指南应用于个体的时候,还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具备做出精准判断的能力,对于个体层面的各种特殊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和对待。
【往期阅读推荐】
【答案已公布】与2016版相比,您认为新版膳食指南有哪些变化?

最后编辑于 2023-02-01 · 浏览 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