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注射剂出海-制剂实验室做些什么-以氟维司群注射液为例
引言:
我国药物制剂以仿制药开发为主,在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基调下,强调自制制品与原研或参比制剂完全一致,甚至要求自制制品质量要好于参比制剂,新申报的仿制药要求按照一致性评价的要求进行,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单位开展的注射剂仿制工作内容相当庞大。
氟维司群注射液是21世纪初阿斯利康推出的一种治疗乳腺癌的甾体激素,目前专利期已过,全球原料和制剂仿制的不少,但是经过市场的调研,该品种全球用量低于50万支/年,粗略估计成本约75-80美元/支,而售价已经缩水至100美元/支,仿制药市场份额的收益难以维系商业化生产线的运行,所以氟维司群注射液的竞争力不大。
由于上述原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竞争激烈的品种做例子比较敏感,这种有些特殊但竞争不够激烈的品种,我们可以拿出来当例子。
正文:
国内仿制药开启“与原研一致”的步伐,首当其冲的就是调研,不同单位的调研模板相差较大,内容相差的不多,基本上会把原研药或参比制剂信息包括原料药信息、制剂历程、专利、配方信息、药理药代信息、质量标准等罗列在调研报告中,然后起草一个开发方案:若外购原料会进行原料药质量对比,然后是处方和工艺开发,又是不同厂家的辅料又是不同辅料用量的考察;至于工艺开发又是投料顺序又是投料比例,还有温度、pH变化、氧气等等因素的考察,还要预设一个灭菌方式的考察,最后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这还不算完,包材选择的考察还要再来一遍。
若申报FDA要不要这么复杂?这里我们先说一下FDA的审计,不同的检察员有各自的偏好,但是一定不会像国内仿制药这样对研发实验室阶段这么上心:FDA更看重的是实际给病患使用的制品的质量,实验室制备高度人工化的偶然因素太多,制品不具有商业化生产制品的质量属性,也不可能给病患使用,FDA不会纠结你在研发实验室阶段都经历了什么,哪怕是没有研发实验室阶段的试验工作内容,在申报材料里你写上“我花钱买的配方和工艺”都没有任何问题。
FDA审计严在哪里?商业化制品的质量。凡是与商业化制品质量属性挂钩的因素都严格,当某商业化生产线虽着某品种第一次申报FDA的时候,FDA的审计会把生产线和质量实验室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查一遍,还要重点对比商业化生产制品的批间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规性检查、软件管理等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当遇到一些可能影响制品质量的问题,FDA会给你一个解释的机会,只要理由充分、科学依据确凿,人家也不会给你发483,甚至人家发现之前有漏洞,还会积极改正并发布新的条款来约束其它相同类型的商业化生产线整改。批准后的制品生产的监管也很严格,每年需要向FDA提交质量量度报告,把一年来制品生产情况、质量情况做一个详细的综述提交上去,如果工艺没有变化、质量标准没有变化就说什么都没变,如果工艺有变化、质量标准有变化就要详述为什么有变化、依据是什么,不提交的话有警告信给你准备着。这也是申报美国与申报国内的最大差别,报美国的品种我们只需要尊重科学就一定能通过。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也明确FDA严查的是商业化,不同的研发实验室和团队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更强调在制品质量属性确认前的变化或者进化,这个进化或变化的过程跨越性大不大因团队而已,非要做详细的SOP来固化,肯定不可取。所以研发实验室阶段基本上就是随意做做,有个大体概念就可以的阶段。
我们以氟维司群注射液为例:

以患者的诉求为核心,“安全”和“有效”我们排列优先级,任何注射剂细菌内毒素是致热、炎症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后果的决定因素,颗粒是导致炎症、血栓的关键因素,而无菌原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有微生物存在,不会导致严重危及生命的后果,对于国内更看重的有关物质,绝大部分相对于药物活性成分对人的影响小的多(也有例外,比如杂质是致敏源),优先级排列从导致最严重后果到忽略不计的后果的因素依次是: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包括粒径和粒度分布)、无菌保证值、有关物质。由于个体的差异,一种药物不可能对任何人都起作用,保证更高的起效比率和尽量高的效益/风险比就达到目的了。
按照优先级顺序,安全性项下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包括粒径和粒度分布)和无菌保证值都是关键质量属性,实现上述质量属性是物料、设备设施、工艺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研发实验室阶段无论如何是完全没有条件就上述因素进行考察的。剩下的“有关物质”是唯一一项能够作为研发实验室阶段评价制品质量的手段。而这个手段也就够我们对散装药液的化学稳定性进行大体的评价,研发实验室阶段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如上图所示氟维司群的化学结构,我们说仿制药已经有明确的处方组成和用量,不需要对原料药的化学性质进行深度的解读,但是看一眼结构也不费时间,有些化学性质可能是辅料选择和工艺设计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还是看看这个结构:整个分子中相对活泼的基团只有“S”,还能配位上一个“O”,氧化降解产物是唯一的制剂货架期需要控制的降解杂质,进口注册质量标准有关物质的要求也印证了观点。同时这一性质也决定了该制品无法使用湿热灭菌工艺。
仿制药采用经过临床验证的原研药配方是获得安全和有效的基石,根据FDA橙皮书公布的配方信息,氟维司群注射液配方开发内容只有把精致蓖麻油的体积转化为重量一项工作,最终配方如下:

是否要进行不同厂家的物料质量对比?这个是没有必要的,不同厂家的物料都符合质量标准,质量大体处于相同水平线上,即使按照药典要求使用常规的检测手段你也无法真正确认不同厂家的物料的质量水平差异,上边我们说自由基氧化降解是制品配制和货架期的主要化学变异,在选择辅料的时候把过氧化值、金属元素等影响制品氧化降解的因素考虑到就可以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某些单位的氟维司群注射液加速6月时的杂质B较0天时的增幅超过0.30%甚至有超过0.4%的,我们的制剂加速6月的杂质B只增加了不到0.15%,这和使用的酒精质量有关,选择酒精厂家时关注了酒精中夹带杂质的情况则不会出现制品杂质B增长过快的情况。
原研药没有提供细节的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和中间体控制:
工艺设计和中间体控制需要根据制剂的性质评估--溶解在酒精和苯甲醇中的氟维司群起到突释的作用,起到缓释作用的氟维司群是溶解在精制蓖麻油中的部分,溶于精制蓖麻油中的氟维司群随着油代谢缓慢释放,达到治疗目的的体内药物浓度跟配方中各组溶剂的用量有关,苯甲酸苄酯能够增加氟维司群在精制蓖麻油中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氟维司群在精制蓖麻油中的浓度取决于苯甲酸苄酯的用量,该制剂中氟维司群在精制蓖麻油中处于饱和溶解状态,而在乙醇和苯甲醇中的氟维司群远未达到饱和溶解度,所以乙醇多与少对体内药物浓度没有原则上的改变,但酒精的挥发性很强,考虑到每支制品中氟维司群含量,我们还是要确保乙醇在制剂中的比例;
前边我们说氟维司群最活跃的基团就是“S”,能够发生自由基氧化降解,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选择将散装药液露置在常温环境中若干小时后发现有关物质并没有变化,我们也就确定短时间的室温有氧条件是不会造成散装药液发生化学变异的,我们也就确认了散装药液的制备流程:
先将苯甲醇和酒精混合降低酒精的挥发速率,再将氟维司群投入苯甲醇和酒精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而后加入苯甲酸苄酯搅拌,在将上述药液投入精制蓖麻油前,可以再补加酒精抵消药液配制过程中酒精挥发造成的损失,配液过程中可以顶空氮气保护,通过氮气流量或压力保持一定的低残氧水平就达到目的。
使用确认的配制流程按照过程控制要求,使用了Ompi 5mL预充注射器制备上述处方组成的制剂进行初步的稳定性考察,我们选择60℃、光照3、7、15天以及加速、长期稳定性考察。这里我们选择包装材料的依据就是USP1660、USP381、USP87和USP88的要求,我们不需要做过多的包材筛选工作。该包装形式不需要过量灌装,加活塞时通过真空度调节气泡的体积略小于注射针头的体积可以完美解决注射残留问题。原研制剂已经明确了储存环境,我们不需要进行冻融考察,如果没有明确储存环境要求在进行冻融及低温考察前首先确认制品的使用地,如果制品就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使用,也不需要进行低温、冻融的考察。
以上就是申报FDA在研发实验室阶段能做的工作:确认散装药液的配制流程和散装药液的大体质量特性。
对于这种缓释注射剂,国内要求进行药物释放的研究,前边我们分析了缓释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苯甲酸苄酯和精致蓖麻油的用量,做与不做体外药物释放研究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体外的释放情况永远不等等同于体内,只要组分用量一致,药物释放的速率不会差,如果还不放心,可以用散装药液的黏度进行对比,最终还是要以生物等效的结果评价制品的质量。
某些考察项目可能是在研发实验室阶段能够部分考察的,例如灭菌工艺的选择,前边我们说该品种不耐受湿热灭菌,采用除菌过滤的方式滤器材质的选择则相当重要,黏度较大的油体系对滤器的破坏作用以及过滤速度可以先期通过恒流状态下的压力变化及压力达到安全上限后流速的变化进行考察。此外还包括除菌过滤器的完整性测试:用于黏度较大的油体系的除菌过滤器完整性测试使用什么溶剂确保对制剂没有污染。
申报FDA的重点在于商业化过程,包括商业化的过程控制、中间体控制、环境、人员管理、质量部各实验室合规等,在研发实验室里我们要做的只有掌握散装药液的大体质量特性和制备过程,环境、设备设施和人员干预这些不可控因素也决定了研发实验室阶段的制品小试工作量满足商业化提供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依据需求就足够了。
最后编辑于 2023-01-09 · 浏览 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