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结节压疮还是要以肌(皮)瓣治疗为主



坐骨结节压疮的治疗不同于骶尾区压疮:1、坐骨结节压疮常好发于久坐者,至少说明该患者尚有自坐能力,一般身体状况尚好,多见于青壮年截瘫病人,而骶尾区压疮多见于完全失能卧床之老人,无论从营养状况还是全身机能,均已较衰弱,所以坐骨结节区压疮患者有更多的手术治疗机会,治疗效果也较好。2、坐骨结节压疮由于随着体位的改变(或者说是髋关节的屈伸),坐骨结节在臀大肌下滑动明显,从而也导致术后创腔“不粘”多见,形成潜在死腔,最终感染及瘘道形成,压疮治疗失败。3、由于坐骨结节滑囊的存在,而臀下部皮肤也较松驰,坐骨结节压疮感染往往“口小底大”,坐骨结节骨髓炎亦多见,所以清创不容易彻底。4、由于患者能自坐,并且青壮年还要坐位谋生,一旦压疮愈合,往往会再次久坐,所以复发机率高,特别是保守或半保守治疗愈合者,因创面是疤痕愈合,不能形成很好的坐骨结节区软组织垫,稍有不慎就又再发!
如何针对这几点设计坐骨结节压疮治疗方案?以一例56岁男性患者为例:
病情:男、56岁,胸椎骨折并截瘫术后8年,反复左臀部红、肿、热、痛2年余,再发加重并局部渗液8天入院,伴有高热达39.5℃;查体:营养好,急病容,呼吸快,脐平面以下截瘫,左臀区外观所见如下图,红肿、硬结区达阴囊,共约25*13CM,血常规白细胞23.22*109/L 中性粒细胞85.6%,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均明显均高。初步诊断:左坐骨结节区压疮并感染;脓毒症;会阴区坏死性筋膜炎;胸椎骨折并截瘫术后。

入院即急诊无麻醉下行清创、负压灌洗引术,术中见坐骨结节感染波及、坐骨结节滑囊脓肿形成,会阴区筋膜感染坏死。

筋膜层感染坏死

坐骨结节滑囊及坐骨结节波及

第一次清创结束时,明显坏死组织基本清除,坐骨结节暂未清理,伤口内放置冲洗进水管及VSD海绵,行负压滴灌治疗。
术后体温即下降,血象、各炎症指标亦逐步下降,于第5天再次扩创,负压灌洗引流一次

第二次扩创见创周红肿明显消退,坏死组织基本干净,仅残留有会阴区小面积坏死筋膜,坐骨结节浅表骨质坏死。行彻底扩创,去除坐骨结节浅表感染骨质及残留坏死感染软组织,继续灌洗负压引流。

第三次手术于入院后第11天进行,此时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平稳,血常规、降钙素原等指标正常,拆除负压见创腔新鲜

行最终扩创,除去老化组织、清理腔壁、进一步切除坐骨结节表层,确定无可疑组织存留!-----这一点很重要,感染性肉芽、骨表面、筋膜均是细菌存留的好地方,是感染复发的摇篮!
经过反复清创,此时创腔已基本“无菌”,残留有较大腔隙,但因位于臀下部,随着体位的改变,皮肤缺损并不多,可以很好的覆盖创面,现需处理的关键点是要如何填充创腔,同时在坐骨结节上形成血运良好、柔软肥厚的软组织垫!

对于截瘫病人,臀大肌下部肌瓣是最方便,最简单,也是血运最可靠的选择,术中只需确认臀下动脉不要离断即可,其他方面基本需要考虑的很少!
将肌瓣固定于创腔(坐骨结节表面)后放置肌瓣下及皮下引流管,皮肤确保无张力缝合,创面以负压敷料包扎,坐骨结节表面引流管前24-48小时(坐骨结节松质骨出血期)接普通引流袋,无明显出血后两引流管均接负压----这点同样重要:坐骨结节表层松质骨面早期渗血较多,容易积血,中后期由于与浅层肌瓣之间的滑动亦容易形成“滑液”存留,均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基,从而导致感染复发!两根负压管有利于肌瓣浅深层死腔消除及组织间固定,从而避免下肢活动时组织间的哆动,不利于愈合。同时表层负压压力值以不高于125mmHg为好,有条件可用间歇性负压,以利于血供改善,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总结此时伤口内外负压作用有3点:1、引流渗液 2、固定组织 3、改善血运)



术后一周拔除所有引流管,术后17天拆线前情况

入院一个月,压疮愈合出院
最后编辑于 2023-01-04 · 浏览 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