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热米油在外感病治疗中的详细用法

发布于 2023-01-01 · 浏览 1426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3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chenboDr 2人推荐

应邀再次重发一下关于辅汗三法中热米汤的个人使用经验:

热米油,是指大米或者小米熬好粥后,上面一层比较粘稠的液体,米最好选新米,退而求之为新加工,陈米很难熬出粥油,味道口感也欠佳,这个在口服补液时比较给力,属于就地取材法,简单方便实用靠谱,特别是脱水明显的,适当加一些糖和盐,做中药口服的辅助,不比口服补液盐效果差。

以前的杂志上也有介绍这个热米油➕ 口服补液盐效果比水溶液效果好的报道。


口服补液,主要是针对脱水状态,比如发热(只要是发热状态,身体对水液的消耗就会大于平常时期),比如呕吐腹泻时(口服补液到位的话,基本上可以帮忙输液的),《伤寒论》桂枝汤服法,里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后世归纳为辅汗三法:

*入口温度需要高于体温;(入口温度低于体温容易诱发呕吐出现,易诱发变证,随着微汗出,口服补液逐渐加量,汗若不出,下一步就是胃胀甚至呕吐,若吐了,因吐法之中兼有汗法,根据呕吐物具体情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针对性干预,比如呕吐物中上一餐的食物残渣较多,气味熏人,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食积因素;吐完后若大汗淋漓,乏力静神经极差,这个需要考虑气虚气脱,及时对症救治;吐完人精气神好转,这个后热米油少量多次频服静养等胃气来复即可,总之大原则以伤寒论条文为指导准则)


*少量、多次、频服;(小口小口慢慢喝,啜热稀粥)


*热米油的量为主,要数倍于口服中药量,目的是助汗出;


*加衣覆被,遵循捂汗法;

(保证口服补液到位的基础上捂汗法不会出危险)


*目标为遍身微似有汗,及小便量大颜色不黄;(发热无汗证,顺序是先汗后小便,次序错了后面容易有麻烦)


*在汗出的同时,检测体温,脉搏,呼吸,主诉及其它变化,涉及到伤寒论条文的坑,注意避免或者及时发现早干预。

*忌口,以桂枝汤服法后的忌口十二字为准


*中药的服法,除了伤寒论条文外,涉及到风温病机的,一概遵循银翘散服法,而且观察汗出的方式,以叶天士提倡的“测汗法”为标准;


*有部分体质退烧后往往才意味着新的开始,我们遵循的原则是→观其脉症,因势利导,随证治之。


注意特殊群体特殊时期,比如贫血患者谨慎发汗;

比如月经期患者需要按照经期感冒原则;

比如室性早搏患者,及裂纹舌花剥苔体质,初起一概按照“虚人外感”原则。

关于误治的,如果搞不清前因,最好有个救急的顺延期限,然后试探性用药,根据吃喝拉撒睡及分泌物排泄物等细微的改变去进一步精准定位。


发热病人退烧后需要严密观察三天,防止食复与劳复。


大概就这些,也不一定全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img
外感病 (2)
腹泻 (144)
伤寒 (21)
纠错

最后编辑于 2023-01-01 · 浏览 1426

5 3 3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