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钤“新冠”

开放疫情防治以来,本人运用中医药独立处置疗效显著,收获颇丰。本病多起病于三阳,故以下从三阳经发病、转归及其特点的角度略作总结,与同道分享。
一 发病及其特点分析
1 太阳发病:见之头目昏沉,头枕部、颈项、腰臀及下肢拘紧疼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鼻塞、清涕、喷嚏,皮肌淅淅发冷甚至麻木不仁;以邪束太阳肌表、太阳经气不利、肺窍气机不利为主要病机,辨治以辛温发汗为主。
2 少阳发病:见之单侧或双侧太阳穴连及头颞部紧痛,或有呕恶、胸胁满闷,食欲减退;以少阳邪扰、子阳不生为主要病机,治宜生发少阳、或清解邪郁。
3 阳明发病:见之前额连及眉棱骨紧痛,四肢烦疼、乏力;以寒郁阳明经脉、气血郁滞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散邪利气为治疗原则。
本病发病之初以三阳经感寒多见,或一经发病,或二阳、三阳合病;少数起病阴经合病者,以太阴、厥阴多见。寒性收引,寒伤阳,三阳经发病脉证均以寒郁经气、寒邪伤阳为主要特点。发病即见太阴者,腹满,腹泻,呕吐,身疲乏力,以寒伤中阳、太阴运化不及为主要病机。初见厥阴者,巅顶头痛,呕吐,小腹痛,前阴冷痛或刺痛,肢厥脉细,以厥阴寒凝为主要病机。本人未遇发病即见少阴寒化吐利厥逆重证的病患,空白待填。
二 转归及特点分析
1 太阳转归:太阳经寒郁愈重,发热、恶寒、身痛诸症愈重,身寒痛常见起于腰背、下肢;邪郁犹甚者可发鼻干、鼻息烘热。临证时寒郁甚重,发汗极难,且有营阴不及、发汗不利的情形。
2 少阳转归:少阳寒郁,化热则口苦口黏不甚、眼干、目胀、目痛流泪、耳鸣;阳伤则阵发寒热,热时烦热骤起而无汗、寒时肢体冷颤不能自已。
3 阳明转归:阳明感寒转化迅速,常有化热化燥和气阴俱损两端,且以气阴两伤者多见。阳明化热化燥,见之烦热、咽痛咯黄绿色粘痰、鼻息烘热胸闷似喘、腹胀、便干、矢气频;气阴俱损者,身心俱疲、四末转凉、身畏寒、口干不苦、咽干痒咳嗽、气上而咳或动气则咳、小便量少、脉细弱。
本病变化迅猛,转归后仍以三阳为病者多见,亦可三阴并病,或发展成为“杂病”(即坏病)。病及太阴,除腹满胀、腹泻外,亦可见手足湿尚温、口淡、不欲饮等。病至少阴,阳虚者即见少阴寒化脉证,阴伤者咽干咽痛、饮不能缓、烦躁不能寐、脚挛急可见。祸及厥阴,则消渴、咽干咽痛呈烧灼感或刀割感、咳唾血痰、无精。
预计“立春”后,疾病的发病及转归特点有较大变化,需甄别。再有,临证各家施治手法迥异,此处不作方药推荐。
最后编辑于 2022-12-24 · 浏览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