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解读、尿蛋白的定量与定性、慢性肾病诊断标准

发布于 2022-12-09 · 浏览 1.5 万 · IP 陕西陕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4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依书ATSJ 已点赞
iconxiaospring +3丁当

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其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进而计算出24小时内的尿蛋白总量,是用于肾病诊断、病情轻重程度判断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常用检查。

24h白蛋白尿(AER,即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依据。但标本留取麻烦、费时,且标本不同的储存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检测结果。

与24小时白蛋白尿相比,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可以排除食物、运动等干扰因素,且与AER有较好的相关性。

因随机尿留取方便易行,ACR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肯定;但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性别、年龄和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水平等均可能对ACR与AER的一致性造成影响。

KDIGO等国内外指南指出,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可以以白蛋白尿为依据,即AER≥30mg/24h,ACR≥30mg/g(或3mg/mmol),可见AER和ACR均可用于慢性肾脏病诊断。

img

但目前临床上对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24小时白蛋白尿(AER)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争议。

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作为肾脏早期损伤的“金标准”,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发生了肾病,这不够准确。在临床对肾病的确诊时,通常情况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3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当提示发生肾脏损伤时,需要去做其他检查去判断损伤的程度以及疾病的类型,根据相关类型进行治疗。对于本案例的患者,其24小时蛋白定量远远超过了150mg/24h的指标,提示患者肾脏出现病变,需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类型,然后进行干预治疗。

img

对于尿微量白蛋白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两个项目,还包括尿常规的检查,都是对肾脏病变的一个提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的比值在其三个项目中相对更敏感一些,影响因素也少一些,当其出现异常时即可行其他检查去确认是不是出现肾脏损伤。另外是所有的检验项目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影响因素,因此在交代患者留取尿液时,需要按照标准方式留取,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工作中经常被问起「为什么患者尿常规检查中的蛋白结果与尿蛋白定量结果不一致?」对于这个临床常见问题,检验科的解释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解答临床医生的困惑。那么今天,就综合一下资料,给大家说说「尿蛋白」。

1、尿蛋白是如何被检测的?

1)经典教科书上根据检测能力将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两大类。

• 常用定性方法

试纸法(指示剂蛋白误差法)、磺基柳酸法、加热醋酸法。试纸法由于可自动化、简便快捷、并与其他项目联合检测,被广泛应用。

• 常用定量方法

有用于总蛋白测定的双缩脲法、丽春红 S 法、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有用于白蛋白及其他特种蛋白测定的各种免疫学方法;有用于蛋白成分观察的尿蛋白电泳法。(具体的方法原理在这里不详述,可以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2)定量定性相矛盾,到底有没有尿蛋白?

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常见的现象和原因如下:

① 尿常规白蛋白定性阴性,尿蛋白定量升高

• 非白蛋白尿:由于尿常规蛋白定性仅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 1/50~1/100。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来说,其尿中大量增加的是球蛋白,而这类疾病由于肾小球受到缺血、药物等刺激,会分泌大量黏蛋白以及类黏蛋白,肾小管受到刺激会分泌 T-H 糖蛋白,因此尿白蛋白不一定阳性。

• 样本变质:当尿液不新鲜变质时,尿液 pH < 3,可致尿常规蛋白假阴性;

• 留样时间:尿常规多用随机尿,对于功能性和体位性蛋白尿有时会是阴性;

• 药物影响:如大剂量青霉素时可以对试纸法产生假阴性;

② 尿常规蛋白定性阳性,尿蛋白定量正常

• 样本变质:当尿液不新鲜变质时,尿液 pH > 9,可致尿常规蛋白假阳性;

• 留样误差:尿蛋白定量多用定时尿(24 小时尿),由于留样不全或误差也会造成假阴性;

• 其他干扰:尿液含有较多分泌物或细胞时,可能会造成尿常规蛋白定性假阳性。

③ 尿常规蛋白定性阳性或尿蛋白定量升高,但尿微量蛋白定量正常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采用免疫法,用于检测肾脏早期损伤时微量蛋白的存在,当尿常规强阳性或尿蛋白定量显著升高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尤其是免疫投射比浊法)会因为蛋白过多出现「后带」现象而呈现阴性结果。

对于检验人员,应该稀释后复查,

对于临床医师,针对大量蛋白尿患者就不要送检微量白蛋白检测了。

④ 其他不符情况

有案例报道,当尿蛋白电泳里有大量溶菌酶时,会造成两者结果不符合,发现患者是血液系统肿瘤。

02有管型就必然有蛋白吗?

一般认为尿管型的出现必须以尿蛋白阳性为基础,这是对的,但不能理解为尿常规中的蛋白阳性是尿液管型出现的前提。

丁香园站友 @子汗 针对这个问题做过全面的解读:

1)非白蛋白尿(原理同上);

2)尿管型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尿中检出管型只能代表尿中蛋白质曾经升高,与本次尿常规中蛋白的阴阳性没有必然联系;

3)尿液中的白蛋白浓度不稳定,大量饮水后有可能低于检测下限,而尿液在经过离心后,尿管型仍可以观察到;

4)试纸法的敏感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部分患者的尿白蛋白浓度处于临界值附近,造成试纸法检验阴性;部分尿崩症患者由于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较差,使尿蛋白浓度低于检测下限,造成尿蛋白阴性;

5)试纸法尿液 pH < 3,可致尿常规蛋白假阴性;

6)试纸法对血红蛋白不敏感,但血红蛋白同样可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

03

一点建议

1)积极复查:由于尿液样本自身和采集时的不稳定性,遇到怀疑的结果应积极复查;

2)注意留样:清楚告知患者随即尿、晨尿、定时尿的留取方法,避免留样误差。尿常规留尿要求女性患者流动水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男性患者清洁尿道口后留取中段尿;

3)方法选择:定性方法快捷简便,定量方法准确稳定,蛋白排泄率优于蛋白总量测定;

4)指南推荐

▶ NICE 指南

在检测和确定蛋白尿时,对于低水平蛋白尿,ACR 的敏感性更高,优于总蛋白/肌酐比值;对于高水平尿蛋白(ACR ≥ 70 mg/mmol)的定量和监测,可以应用总蛋白/肌酐比值;推荐在糖尿病人群中使用 ACR。

▶ KDOQI 指南

ACR 增高时应排除尿路感染,并在接下来 3 ~ 6 个月收集 2 次晨尿标本重复检测。微量白蛋白尿 ACR 为 30 ~ 300 mg/g,大量白蛋白尿 ACR > 300 mg/g,3 次标本检测结果有 2 次达到标准则可确诊。

工作组推荐晨尿为最佳检测标本。

影响尿白蛋白的因素很多:代谢紊乱(酮症、高血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体育运动、蛋白摄入、利尿剂使用、尿路感染)等,因此多数学者推荐以 3 次检测结果作为确诊依据,且尿样均应取自晨尿。

慢性肾脏病||慢性肾病 (22)
糖尿病肾病 (61)
糖尿病肾病早期
糖尿病 (611)
损伤 (109)
肾损伤||肾脏损伤 (11)
多发性骨髓瘤 (71)
尿崩症 (10)
泌尿系感染||尿路感染 (101)
代谢紊乱 (1)

最后编辑于 2022-12-09 · 浏览 1.5 万

5 564 7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