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口的“大门”太挤了,这么做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要为大家着重分析一个不错的国自然申报方向——血管拟态。
近年来,肿瘤相关的研究重心从单细胞分子调节机制及表型的研究逐步转移到肿瘤微环境的探究,如ceRNA、靶向调控、EMT机制等,独立的细胞层面相关机制已经被大家研究的相当透彻了。
慢慢的,大家开始回到实际的肿瘤微环境下,意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探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我们相信如此这般探究肿瘤更利于临床成果转化,更能从实际出发造福全人类。当然,我们也没有贬低基础研究的意思,毕竟有理论才能付诸于实践,只是从临床入手可以更快的消减我们普罗大众可能罹受的痛苦。

血管拟态的形成是指由具有强侵袭性的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自身表型,充当内皮细胞角色,形成的能够供红细胞通过的类血管样通道。血管拟态最早是在人黑色素瘤中检测到能供红细胞通过的模式化血管样通道结构而发现的,其主要特征是肿瘤细胞共表达内皮和肿瘤标志物,并通过分泌 VE-钙黏蛋白等连接形成能供红细胞通过的管道,目前血管拟态已经被证明存在于多种肿瘤中,包括:神经胶质瘤,头颈癌,肺癌,直肠癌,黑色素瘤以及肝癌等。
作为一名科研相关工作者,看到这里必然能联想到既然血管生拟态可以为肿瘤的发生、发展铺平道路,那么阻断这种过程是否能成为治疗恶性肿瘤转移的基石?
历年来,关于血管拟态的科研方向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疑似血管,血管拟态或为肿瘤供氧、供养,科学家们通过荧光染料确实观察到其运输到了瘤体内,可能“饿死”癌细胞,一些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应运而生,但仅仅只是暂时减缓肿瘤生长,最后往往产生了耐药性;
2、并不是所有癌细胞具有生成血管能力,血管拟态可能与癌症干细胞相关,其具有耐药性及分化能力,该类细胞还可以释放抗凝血化合物;
3、还有科学家发现血管拟态系统可能为癌症的转移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国内国自然研究血管拟态的形式:
根据统计结果历年来关于血管拟态的国自然本子并不算多,但是每年均有有项目获得审批,证明其还是具备作为主战场的空间......

项目类型以面上项目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主。

血管拟态的研究往往依托于肿瘤复发、转移及生物治疗等学科,其确实具有良好的成果转化能力,容易成为吸睛(吸金)项目。

如前所述,可见血管生成拟态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在肿瘤微环境中牢牢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肿瘤微环境中也含有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这些因子均能影响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侵袭和转移也密切相关。

到这里,大家是否对血管拟态有了基本的认知呢?后续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后期还会再出一期专门讲血管拟态SCI文章的科研思路哦!
最后编辑于 2022-12-06 · 浏览 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