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分享】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了解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知识
查看病例

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意义: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表达CD2、CD3、CD4、CD8抗原,T细胞又包括辅助T细胞(Th)和抑制T细胞(Ts),它们分别表达CD4和CD8。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表达CD19、CD20、CD22、CD27等。

报告单解读
●所有指标都正常:对于初诊患者或有明显感染或者肿块或自身免疫病或者变态反应的免疫耐受型:免疫细胞中的效应细胞对肿瘤、微生物、自身细胞、移植物等没有反应性,机体反应正常。
CD3:①上升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②下降常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以及接受放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CD4+T细胞数与机会性感染:
●>500cells/μL:较少出现机会性感染
●350-500cells/μL:疱疹病毒感染
●200-350cells/μL :皮肤霉菌、口腔念珠菌、 HSV 、带状疱疹。
●100-200cells /μL:PCP、隐球菌、弓形体感染
●<100cells/μL:CMV 、鸟分枝杆菌感染
●CD4+/CD8+≤0.2和CD4+T≤200cels/ uL:危急值
感染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
●临床症状重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明显:百分比↑↑↑,绝对值↑↑↑,说明免疫力好。
●临床症状重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变:说明免疫力较差或免疫耐受。
●临床症状重淋巴细胞亚群降低(绝对值):说明免疫力很差。
免疫功能实时监测:全面了解体内免疫状态,及时纠正这些免疫失常,确保体内强大的免疫力,防患于未然。对于患者:
1、治疗前评估机体免疫基础状态:全面了解体内免疫水平,可以掌握体内的免疫储备及反应情况,在此基础上,判断细胞治疗的种类和方案更为精准有效。
2、治疗后一个星期评估患者免疫重建状态:是否解除免疫抑制。
3、治疗后每月监测患者机体免疫水平变化。
4.肿瘤患者免疫状态趋于正常或者保持对肿瘤的反应性时,每半年监测。
临床实验室常把CD4/CD8的比值做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其判断界值为>2.0或<1.4,即无论是>2.0或<1.4,都提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①CD4/CD8<1.4:常见于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比值常小于0.5)、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部分白血病和病毒感染等。
②CD4 /CD8>2.0: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I型糖尿病等等;此外,器官移植患者,若移植后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提示临床患者可能发生了排异反应。

CD19+降低:可见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抑剂使用过多过久者。体液免疫缺陷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容易生病,比如在季节多变时期容易感冒,患病后恢复时间长等。治疗方法包括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等)、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等。
CD20+:是对于患者有益处的一项指标,其代表可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
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包括抗体和补体系统。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免疫球蛋白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不同分为 IgG、IgA、IgM、IgD 和 IgE 五大类。
①IgG:人类IgG有4个亚类,分别为IgG1、IgG2、IgC3、IgG4,IgG 半寿期约20-23天,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②IgM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特异性抗感染的“先头部队”;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③SIgA :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黏膜局部免疫,通过与相应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结合,阻止病原体黏附到细胞表面,从而在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感染的“边防军”,SIgA 在黏膜表面也有中和毒素的作用。
④IgE:介导 I 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及皮肤过敏等有关。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婴儿脐血 IgE 水平很低,出生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1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 IgE 增高:见于 IgE 型 MM 、重链病、肝脏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疱疹样皮炎、寄生虫感染、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2) IgE 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⑤补体C3: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球蛋白, C3在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含量最多,是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关键物质。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C3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增高:常见于一些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异反应、急性组织损伤。(2)减低: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大多数肾小球肾炎(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炎、狼疮性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坏死、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缺乏症)等。它们或是由于消耗或丢失过多或是由于合成能力降低造成。
⑥补体C4:是一种多功能球蛋白,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中和病毒等方面发挥作用,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C4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2、病理性变化:(1)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关节炎)和组织损伤等。(2)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 SLE 、1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 IgA 性肾病、遗传性 IgA 缺乏症。在 SLE ,C4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
最后编辑于 2022-11-24 · 浏览 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