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为啥会难治?
本文首发:中国反流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搞清一下什么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我们知道,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或并发症。以反酸、烧心为典型症状,也可以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嗳气、咳嗽、哮喘、咽喉炎等不典型或食管外症状。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治疗是抑酸治疗,而质子泵抑制剂(PPI)成为最主要的治疗药物。经规范治疗后,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是,有部分患者在经过PPI标准剂量(甚至是双倍剂量)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我们就把这样的胃食管反流病称之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
这里我们就是简单的表述一下,让大家知道个大概。事实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连专家们都搞不统一,考虑到篇幅限制,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虽然不确定,但不妨碍对胃食管反流病为啥成为难治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目前考虑与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
应保证PPI在餐前半小时内服用,才能让PPI充分发挥其抑制餐后胃酸分泌的作用,但相当部分的医生和患者没有遵从这个原则。你可能想不到,在美国,据调查显示,大约有70%的全科医生和20%的消化内科医生给出了错误的PPI服用建议。
当应用一种PPI制剂治疗效果不佳时,可根据经验更换PPI种类,或换用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再进行足疗程治疗。
此外,PPI治疗后如存在残留酸反流、弱酸反流、非酸反流也可引起难治性GERD,这就需要加用其他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抗酸药等辅助治疗。
依从性
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要及时评价其对治疗的依从性问题。包括是否在生活方式上进行了调整、避免了诱发因素、是否按时服用药物、剂量和疗程是否足够等。
毕竟要连续服用8周甚至是更长时间的药物,很多患者知难而退,但更多的患者则是见好就收。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若想让患者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尤其是抵御美食、烟酒的诱惑,难!
个体差异
部分患者属于PPI的快代谢型,这意味着药物清除快,因此这些患者服用PPI的抑酸效果弱,症状持续存在而导致难治性GERD。相反,慢代谢型抑酸作用更持久,但也意味着药物清除慢,容易在体内积聚,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合并其他疾病
食管裂孔疝被称为“吃药治不好的胃病”,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密切。据报道,23.9%~64.0%的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导致了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的异常,这也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增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并同时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像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有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像降低高血压的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哮喘的茶碱类药物、镇痛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等,都可以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影响PPI效果,导致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精神心理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这些精神心理因素不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因素之一,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误诊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常是无辜的“被误诊者”,但也不能排除有些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其实是被误诊的其他食管性疾病,如嗜酸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等。当然,也可能仅仅就是个功能性烧心。
胃食管反流病是种简单而又复杂的疾病,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来说尤其如此。但只要我们细心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并通过相关检查,总能找到适宜的治疗方法。毕竟,“方法总比困难多”!
最后编辑于 2022-11-23 · 浏览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