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少见病例分享|咳嗽2个月,气促1个月【结果已公布】

简要病史:患儿女,10个月,因“咳嗽2个月,气促1个月”于2009年6月3日收入我院。入院前2个月患儿出现咳嗽,无痰,病初伴低热1d,当地医院考虑“肺炎”,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咳嗽,并逐渐出现气促。入院前1个月患儿因咳嗽、气促在当地县医院就诊,胸X线片考虑“肺炎”,予抗感染治疗,患儿咳嗽好转,气促持续。患儿遂转院至当地儿童医院,肺部CT示双肺磨玻璃影,考虑“间质性肺炎”,静点甲波尼龙2mg/(kg·d),患儿气促仍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门诊,肺部CT提示双肺磨玻璃影,通气不均匀,考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给予孟鲁司特4mg/d治疗1个月,患儿病情不见好转,复查肺部CT提示双肺磨玻璃影,肺含气不均匀,较前有加重(图1),故收入院进一步诊治。本患儿为足月儿,生长发育正常,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34次/min,呼吸52次/min,安静时呼吸急促,无鼻扇及三凹征,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呼吸音粗糙,左侧可闻及少许爆裂音。心音有力,无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7.41,PC0228.8mmHg(1mmHg=0.133kPa),P0274.2mmHg,Sa0295.2%,BE-6.0mmo/L。血常规示白细胞6.48×10/L,中性粒细胞0.472,淋巴细胞0.466,血红蛋白124g/L,血小板311×10'L。呼吸道病毒病原、血培养均阴性,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均阴性。体液免疫、CD系列、过敏原检查、凝血三项均正常。心电图检查正常。肺功能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本试验所使用试剂为沙丁胺醇,本患儿吸入沙丁胺醇25min后达峰容积比改善-5.7%,达峰时间比改善-7.7%,提示舒张后小气道阻力无明显改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气管、支气管的软化和狭窄。肺灌注/通气显像示双肺血流灌注大致正常,左肺通气功能降低。
诊疗经过:入院后患儿气促明显并伴有轻度低氧血症,结合上述检查结果考虑患儿为小气道病变,给予吸氧、雾化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孟鲁司特4mg/d,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口服抗炎,甲波尼龙2mg/(kg·d)静点,治疗2周后,改为甲泼尼龙片2mg(kg·d)口服(激素总疗程1个月)。治疗20d后,患儿仍有气促,50次/min,肺内听诊可闻及爆裂音,无喘鸣音,胸部CT示肺透光度不均匀,右肺中叶和左肺舌叶仍可见磨玻璃影,以及区域性过度通气(图2)。1个月后患儿呼吸急促未见好转,但血氧饱和度提高,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明显好转即出院。结合类似病史文献相关阅读及之后多年的随访,回顾性诊断为***。
随访:出院后随访4年。患儿仅口服孟鲁司特治疗1年,气促逐渐好转:第2年气促减轻:第4年气促症状消失。期间患儿曾有过1次喘息(冬季感冒后),平素活动耐受尚可,无明显喘息及气促。肺部体征平稳,肺部CT磨玻璃影逐渐减轻,第4年基本吸收(图3)。

图1 患儿入院前肺部CT示双肺磨玻璃样阴影(主要在右中叶和左舌叶),区域性过度通气
图2 入院治疗20天后复查肺部CT示磨玻璃样改变,余部位过度通气,较前有所改善
图3 随访4年,复查肺部CT示磨玻璃样阴影较前明显吸收
最后编辑于 2022-11-18 · 浏览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