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致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

病例回顾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女,60 岁,因 Scr 升高 1 周入院。患者有慢性胃炎史,约 8 周前因胃部不适在外院就诊,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1 次/d)口服,持续 2 周。停药 5 周后出现口干,进干食需水送服,上腹不适,大便干燥,体重较前下降 10kg。1 周前在外院就诊,Scr 265 μmol/L,BUN 13.6 mmol/L,白蛋白 41g/L,尿隐血(++)、蛋白(+++)、葡萄糖(+++),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体温 36.3 ℃ ,心率 80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31/88 mmHg
实验室检查
WBC 6.0 × 10^9 /L,RBC 3.16 × 10^12/L,Hb 85g/L,白蛋白 38.1g/L,钾 3.4 mmol/L,铁 5μmol/L,Scr 525 μmol/L,BUN 15.6 mmol/L;24 h 尿蛋白定量 2100 mg;24 h 液体摄入量 500 ml,24h 尿量 1300 ml。
诊断
急性肾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疑诊;慢性胃炎;中度贫血;低钾血症。
治疗
给予醋酸泼尼松 25 mg、碳酸氢钠 1 g、吉法酯 100 mg、盐酸伊托必利 50 mg、碳酸钙 0.75 g、琥珀酸亚铁 0.1 g、叶酸 5 mg、尿毒清颗粒 1 袋口服,均 3 次/d;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400 IU 皮下注射,1 次/2周。
实验室复查
Scr 315 μmol/L,BUN 13.8 mmol/L,24 h 尿蛋白定量 1300 mg。
肾活检
肾小管炎性细胞(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局灶性浸润,至基底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无微脓肿或病毒细胞病变,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轻链免疫荧光染色阴性;肾小球形态正常;未见慢性肾脏病病变。
急性间质性肾炎诊断明确,继续原有治疗。
一周后复查
RBC 4.32 × 10^12/L,Hb 129 g/L,白蛋白 41.8 g/L,Scr 214 μmol/L,BUN 10.8 mmol/L;24 h 尿蛋白定量 1100 mg,尿隐血(-),尿葡萄(+)。
患者口干,上腹不适症状缓解,体重无变化。病情稳定当日准予出院,院外继续口服醋酸泼尼松、碳酸氢钠、碳酸钙和吉法酯。
出院后门诊复查:Scr 112 μmol/L,BUN 6.4 mmol/L;尿蛋白(+),隐血和葡萄糖均阴性。
患者为何会出现肾损害?
患者因慢性胃炎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2 周,在停药 5 周后出现 Scr 水平进行性升高,诊断为急性肾损伤;肾活检病理诊断为 AIN;给予糖皮质激素,同时予以护胃、补钙、补钾、纠正贫血等治疗后肾功能恢复。
考虑为雷贝拉唑钠引起的不良反应。
PPIs 为何会导致的肾损伤?
质子泵抑制剂(PPIs)所引起的肾损伤表现多样,目前研究最多的是 PPIs 会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1992 年首次报道奥美拉唑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随后陆续有其他 PPIs 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报道。PPIs 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肾小管基底膜正常成分结合形成一种完全抗原,或沉积在肾间质内作为一种触发抗原,直接对抗该抗原而诱导免疫反应。
PPIs 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一部分患者表现出急性肾功能不全,还有一部分 PPIs 可能先通过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直接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目前有研究指出,PPIs 使用的 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肾脏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治疗
对于 PPIs 所致 AIN 的治疗,应及时停用致病药物,轻症患者多在停药后迅速好转。对于病情较重患者应尽快开始激素治疗(诊断后 5 d 内)。
激素治疗方案:甲泼尼龙冲击疗法(250 mg × 3 d)→泼尼松口服(1 mg/kg,维持 1 ~ 2 周)→ 泼尼松逐渐减量(4 ~ 6 周)。
激素治疗 2 周后肾功能未见好转者,应停用激素,给予吗替麦考酚酯(起始剂量 1.5 ~ 2 g/d,之后缓慢减量,持续 12 ~ 24 个月)。
PPIs 的不良反应还有哪些?
(1)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2)循环系统症状:如心绞痛、心悸、心率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及高血压等;
(3)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耳鸣、嗜睡、失眠、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
(4)皮肤及过敏反应:如红斑、全身瘙痒、荨麻疹、疱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及过敏性休克等;
(5)泌尿系统症状:如血肌酐升高、血尿、蛋白尿等;
(6)血液系统症状:如全血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及贫血等。
长期使用 PPIs 会有哪些影响?
影响维生素 C 吸收
当 PPIs 长期大剂量使用,胃内 pH 水平上升,维生素 C 抗氧化作用下降,亚硝胺增加,胃癌的发生率可能因此上升。
影响维生素 B12 吸收
PPIs 的使用抑制了胃酸分泌,导致胃内 pH 值升高,抑制了胃内蛋白溶解,最终导致维生素 B12 吸收下降。
而维生素 B12 是红细胞生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因此 PPIs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血液相关疾病。
影响钙离子吸收
同样的,胃内 pH 值升高也会导致钙离子吸收障碍,从而增加患者的骨折风险。
有荟萃分析显示,PPIs 的长期应用与多部位骨折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 PPIs 时间越长,骨折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文献
1.庞尚一,刘超.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致急性间质性肾炎[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7
2.刘华强,苗莹,初晓.雷贝拉唑肠溶片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
最后编辑于 2022-11-03 · 浏览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