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之塑形能力—尺桡骨骨折



患者,男,5岁,左前臂外伤肿痛畸形2小时。
初步诊断:左尺桡骨骨折。
治疗方案: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原始片(自带外院)


复位后

9天拍片示 桡骨移位。

22天拍片

50天拍片

2个月+ 拍片

患肢功能恢复正常

关于儿童骨折后骨骼重塑
重塑是一个儿科骨折中常用的术语,是指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具有矫正残余畸形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上文所述的骨折愈合重塑期的骨重塑机制( Wolff 定律),也与骨折后不对称生长所产生的长骨体生长部重新定位有关( Hueter - Volkmann 定律或 Delpech 定律)。儿童的年龄越小,预期的重塑量越大重塑量取决于儿童的年龄、骨损伤的部位、畸形的程度以及畸形是否存在于邻近关节的活动平面。在确定是否达到“可接受的”复位时需要临床判断和临床经验,但最好在初始治疗中尽可能获得最佳复位,以减少对重塑的依赖性。重塑不会发生在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中,这种骨折通常要采用切开复位方法。
生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通常有助于骨折的治疗,因为在生长过程中会对成角和畸形进行一些重塑。未成熟长骨成角畸形的重塑发生在生长板并沿骨干进行。可能发生损伤骨(及其周围各骨)的加速生长,从而导致肢体不等长(常见于股骨或肱骨)。
重塑容易发生在关节面处,但难以发生在旋转畸形和成角畸形不位于关节面上的儿童。 Abraham 对未成年猴进行的重塑潜能研究发现,重塑发生在生长板,并沿着骨干畸形的凹面进行,而骨干凸面的吸收极少。生长过程中骨干的重塑和长骨体生长部的重新定位对重塑程度的作用与此相似迎。在儿童股骨干骨折中,成角畸形75%的重塑发生在长骨体生长部,25%来自骨干的同位重塑。邻近骨折处的长骨体生长部自动与不对称的生长重新对位,以便垂直于通过骨的作用力,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重塑的主要机制。——创伤骨科学(儿童卷 第四版)
在一个发育生长中的儿童体内,骨骼的生长和重塑可将排列不良的骨折碎片重新排布,这使儿童骨折解剖复位的重要性低于成人骨折。骨骼和软骨在正常的体重载荷、肌肉作用力、关节活动的作用力以及内部控制机制(比如骨膜)的作用下逐渐改建。儿童年龄越小,骨折部位越接近骨骺并在正常的关节运动平面的角度相对对线对位,则自发的、完全矫正的潜力越大。在涉及铰链关节的骨折中尤为明显,如膝、踝、时或腕,如果与正常运动平面成角则其矫正的速度较快。比如,桡骨远端能以每个月1°的速率纠正成角畸形。然而,在其他方向的成角畸形难以自发矫正,如其肱骨課上骨折导致的时内翻畸形。同样,旋转畸形通常也不能自发矫正(图2-8)。

——“洛克伍德-威尔金斯 儿童骨折”(第八版)。
最后编辑于 2022-11-03 · 浏览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