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将LDL-C视为血管中的“毒素”是否合理?

发布于 2022-10-27 · 浏览 1120 · IP 天津天津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8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近日,《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一篇文章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血管中的“毒素”,可导致死亡和残疾,其危害比任何其他已知的代谢物都要大。

作者呼吁,目前迫切需要更早(earlier)、更深入(more intensively)、更精确(greater precision)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

作者认为,将LDL-C视为血管“毒素”是合理的。

LDL-C是脂蛋白代谢的终末产物。LDL-C颗粒可使内皮功能障碍,并促进炎症和促血栓形成。LDL颗粒的清除有两种途径:由肝脏LDL受体清除;进入到内膜下并被巨噬细胞清除。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血LDL-C水平越高,无论遗传多态性如何,ASCVD的风险就越高;反之亦然,LDL-C水平越低,ASCVD风险越低。这与毒理学原理是一致的。

研究学者指出PCSK9的发现清楚证实了许多脂质学者长期以来提出的重要教训:越早将LDL-C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就越低。

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曾说过,如果等到患者出现症状再决定治疗,最早的临床表现可能就是猝死。

心血管界泰斗、92岁高龄的Eugene Braunwald教授也曾指出,如果从年轻时保持较低的LDL-C水平,就可能长命百岁。

作者表示,如果将LDL-C很早就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可减弱炎症对动脉内皮的影响,防止胆固醇启动免疫反应并诱导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避免发展为斑块和血栓形成。

img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img

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还有研究学者指出,目前的指南过于保守。他们认为降低LDL-C水平的核心原则应是“低一点,好一点”和“早一点,好一点”。

此外,他们还指出随机临床试验(RCT)所需时间过长、样本量巨大,由于证据如此明确可信,RCT根本没有必要。正如RCT从未“证明”吸烟是有害的,但这一点不需要质疑。

有学者则表示,这样的试验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所以在逻辑上不可行,而且在如此长的随访期内难以坚持随机分配的方法。

改善生活方式是有益的,但问题是很少有人成功。如果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能在早期将LDL-C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益处是巨大的,但问题是很难成功。

从生命早期就保持低胆固醇水平的动物、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几乎没有动脉粥样硬化这一事实表明,不会致动脉粥样硬化的LDL-C水平很低。研究发现,可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LDL-C水平需要低于1 mmol/L。

作者指出,载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胆固醇从血液中排出。当其功能受损时,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发生,并导致过量的循环胆固醇借助LDL颗粒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载脂蛋白 B(ApoB) 残余物通过胞吞作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ApoB脂蛋白包括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和中密度脂蛋白(IDL)。这些有“毒”的脂蛋白会将甾醇、氧甾醇、氧化磷脂和有毒脂质(例如氧化脂肪酸)输送到动脉并加剧炎症,此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也有学者指出,如果整个人群的LDL-C降至新生儿水平,动脉粥样硬化很可能成为罕见病。基于目前的证据,将LDL-C目标设定在1 mmol/L似乎是较好的选择。

此外,没有证据表明低LDL水平会导致任何明显的临床危害。FOURIER和ODYSSEY试验发现,LDL-C低于0.5 mmol/L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高于安慰剂。即使将LDL降至最低水平0.26 mmol/L,也没有明显增加认知障碍/痴呆、出血性卒中和肿瘤风险。

最后,作者认为目前对于ASCVD的预防是不充分的。他说,“没有医生会等患者发生卒中后才治疗高血压,也不会直到肾脏衰竭或视网膜出血后才治疗糖尿病。但相比之下,目前针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通常要等到心血管事件发生后才开始。”

@丁香通讯员

最后编辑于 2022-10-27 · 浏览 1120

6 15 1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