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最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点多,先回顾一下最近发过的两个病例:
2.病例分享 | 请根据影像学表现,给出你的分析,合理即得丁当。
接下来复习一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概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由Caplan于 1980年首次提出井命名,是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交叉部位缺血或闭塞所导致的相应供血区的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以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面梗死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TOBS发病率较低,国外报道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7%左右,我国报道为4.3-5%。
基底动脉尖端解剖
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的部位,由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一个“干”字形结构。
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在脑桥上缘附近发出,绕大脑脚向后,沿海马回钩转至颞叶和枕叶内侧面。皮层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中央支由根部发出,由脚间窝穿入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等。
小脑上动脉: 近基底动脉的末端分出,绕大脑脚向后到达小脑的上部,分为内外两终支。内侧支供应小脑上蚓部及前髓帆的血液循环,外侧支供应小脑半球上面的血液循环。沿途发出的分支还供应脑桥被盖部、中脑顶盖、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及第四脑室底核群等。
基底动脉:基底动脉顶端沿途发出迷路动脉、脑桥外侧动脉,穿动脉等多组分支,主要供应中脑血液循环。
病因及危险因素
主要病因:目前认为TOBS的主要病因是脑栓塞,约占61.5%,栓子来源主要为心源性,其次动脉硬化斑块脱落。
其他病因:脑血栓形成(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畸形、静脉栓子脱落、动脉炎等。
危险因素:TOBS的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常见的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反复 TIA、脑梗死病史等,最常见为高血压 65.9%,糖尿病 23%,心脏病 12.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脑干前端梗死临床表现
- 眼球运动障碍:由于损害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眼部复合体征。常见的有:1.垂直注视麻痹,在所有眼征中出现频率最高;2.双眼过度内收:患者的双眼多处于内下位,即注视鼻尖,此与丘脑出血有时不易鉴别;3.分离性斜视:也称中脑性斜视,经常与动眼神经麻痹和瞳孔异常同时出现,损害多位于中脑大脑脚及其灰质;4.双眼睑下垂:眼睑下垂及其他动眼神经核受累表现,也可表现为眼睑退缩;5.帕里诺综合征:是核性损害最具特征的表现之一;6.核间性眼肌麻痹:主要因内侧纵束受累所致。其他还有眼球固定居中、双眼外展等表现。
- 瞳孔改变:是TOBS的另一特征性表现。主要为:1.瞳孔散大:在瞳孔改变中出现最多,为病变累及光反射传入纤维或E-W核所致;2.瞳孔缩小:为双侧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引起;3.瞳孔不圆;4.瞳孔异位:指瞳孔可以从居中位很快变成偏在位,是中脑梗死的表现之一。
- 意识障碍: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和昏睡,甚至昏迷、无动性缄默和去大脑强直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考虑与栓子松动向远处移位及血管再通有关,这种现象在脑栓塞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
- 幻觉:也称大脑脚幻觉,发生率较低。
- 运动感觉障碍:基底动脉深穿支、大脑后动脉深穿支供应中脑大脑脚,若发生TOBS则可能引起感觉或运动障碍,但程度较轻,发生率低,多随意识障碍的恢复而恢复。
- 内脏功能异常:脑干网状结构是内脏感觉上行束与调节内脏活动下行束的转换站。丘脑背内侧核是内脏与躯体冲动进行复杂整合的中枢。由于意识障碍引起患者合作程度下降,此类症状常被忽略。
大脑后动脉供应半球区梗死临床表现
- 视野缺损:在视辐射至视中枢径路中的任何受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一般较少见,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短。
- 皮层盲:当双侧枕叶受累时出现的最严重的视觉缺损。
- Balint综合征:当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梗死时可出现该综合征,有以下特点:1.整体失认;2.视觉失认;3.凝视障碍;4.其他:可以出现视物扭曲变形、行为异常等表现。
- 记忆障碍:多出现在双侧颞叶中部梗死时,左侧颞叶梗死可导致Korsakoff综合征,可以是暂时性的,仅持续数小时,但也可以持续长达6个月。另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为虚构和情感障碍。
影像学表现
- CT显示丘脑、丘脑下部、中脑、脑桥、小脑和颞叶、枕叶的多发梗死灶,高密度的基底动脉是不应忽视的表现。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 低密度影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 MRI表现为丘脑、丘脑下部、中脑、脑桥、小脑和颞叶内侧、枕叶多发长T1、长T2,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为低信号(细胞毒性水肿)。MRI显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蝶形”高信号影为该病的特征表现。
- 脑血管造影:85%的患者在基底动脉尖部2cm直径范围内有狭窄或闭塞,井常有动脉硬化存在。
- CTA、 MR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即有确诊价值。







诊断依据
- 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男性居多;
- 起病急、进展快,有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病灶的症状和体征;
- 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伴运动及感觉异常、偏盲或皮质盲、行为异常及记忆障碍等;
- CT或MRI检查结果符合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2条以上血管供血区梗死征象,尤其双侧丘脑“蝶形”病灶可协助确诊;
- DSA能发现基底动脉尖2cm范围内存在血管狭窄和闭塞,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
- 注意与中毒和代谢性脑病、颅内感染性脑病等鉴别。
治疗原则
应早期诊断,积极争取6h内溶栓,不能溶栓的可以给予抗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导管介入下局部动脉溶栓,效果最佳,后遗症少;静脉溶栓效果次之,后遗症多;未溶栓者预后不良。
足量应用脱水药物:中脑小脑、枕叶均在后颅凹紧邻延髓呼吸中枢及心血管中枢,病变部位脑水肿极易诱发枕骨大孔疝,故应充分脱水降颅压。而不能用大脑半球梗死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脱水药物的用量。
积极防治并发症:脑下部受损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最常见顽固性呃逆、上消化道出血,对症治疗利于疾病的预后。
病因治疗:TOBS最常见病因是心脏或动脉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因此长期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关键。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防止栓子脱落。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呼吸衰竭:TOBS易出现球麻痹,引起呼吸道梗阻,加重脑部缺氧,故应使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舌后坠,严重者放置口咽管或气管切开,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一旦脑干受损发生呼吸节律改变。需用呼吸兴奋剂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此外,脑细胞保护剂、抗氧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活血化瘀、催醒、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也十分重要。
最后编辑于 2023-07-12 · 浏览 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