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AMEM
肠道微生态是指多达 1013-1014 种微生物聚集在营养丰富的肠道中,共同构成了具有复杂且相对平衡的富有多样化特征的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参与物质代谢和宿主生理活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肠上皮细胞和黏液层与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肠上皮黏膜屏障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多种系统疾病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炎性肠道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来自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归纳了目前肠道微生物在肠上皮黏膜屏障中的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
点击此处即可免费获取原文内容
本综述认为肠上皮-黏膜屏障由共生菌、肠上皮细胞和效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生理功能。文章介绍了肠道菌群与黏液层的关系、与肠上皮细胞的关系及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关系,指出肠道外黏液层直接与微生物群接触且作为共生菌能量来源,如果微生物群不平衡,许多细菌和代谢物会破坏粘液层并影响其粘液层的恢复;肠上皮细胞是肠道的第二个免疫屏障,被内肠道内外粘液层覆盖,将肠道菌群与肠上皮细胞分离,避免细菌在肠上皮中定植;而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关系保护肠上皮屏障并调节肠通透性,当肠上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关系破坏时,会发生肠道炎症等病理改变。
本文进一步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IBD的关系,指出了炎性肠病模型存在大量具有促炎作用的微生物群,UC模型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杆菌的丰度更高,将UC模型菌株移植到无菌小鼠模型可导致UC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增加。在CD模型中厚壁菌门显著低于健康,尤其是健康组动态变化的微生物群与CD缺少的微生物群高度重叠。

图:肠道疾病中影响生态失调和肠道炎症的因素
文章的最后,介绍了不同治疗方法对炎性肠病模型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粪便微生物移植、饮食疗法、中草药干预,这些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调节相应肠道微生物改善肠病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全面概括了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上皮黏膜屏障的关系以及不同肠道疾病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指出了研究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不同的菌群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肠道微生态的功能机制以及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
点击此处即可免费获取原文内容
最后编辑于 2022-10-21 · 浏览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