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失眠症(中医:不寐)治疗临床经验小结

发布于 2022-10-20 · 浏览 4325 · 来自 Android · IP 四川四川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9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1丁当

中医认为失眠症的根本病机在于:阳不潜阴而挠神难以入睡或者睡不沉或者睡易醒,第二天出现神疲乏力、头昏脑胀等症状,严重者影响学习、生活与工作,长期失眠会导致机体功能变化及其它疾病等。中医认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主运化,心肾相交,肝肾同源,肺与大肠、心与小肠相表里,肝木生火之子、心火生脾土、肺金生肾水、肾水又克心火等相生相克关系及母病及子、子盗母气等,而肝又居心与肾间,故心肾不交肝必阴亏血躁,脾也居心肾间,故脾不升清降浊则心火更旺、肝血更躁、肾水更寒,从而更加使心肾水火不济而失眠耳鸣、眼干、咽干、烦躁不安等加重,所以治疗以平衡心肝脾肺肾之权,阴阳水火平衡,和合归一,失眠之治以心-肝-脾-肾四脏必治为主,但各有侧重,终以调为治;又根据脏腑气血流注时晨规律示: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由此能推导出导致不寐的脏腑疾病变化及可寻因治疗。故入睡难则疏肝,睡易醒需调脾,睡不沉则补肾,睡梦多则养心,睡不着则泻火!血归肝晨1—3点钟能入睡,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3—5点是肺经藏,这几个有一个不好都睡不着。再根据中医理论,因引起失眠的原因不同,综合以上来看:相关脏腑方面,失眠责之于心(睡不着且多梦责之于心)、肝胆(肝实则怒,肝虚则恐而传感于肾而已,肝血虚则阳亢,阳亢则难潜于阴,胆虚则怯)、脾胃(宿食易积滞)、肺肾(睡不沉责之于肾)等脏腑。病因及证型方面多为:心肾不交,痰火挠心,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虚胆怯,肝阴虚阳亢,心血不足而心神失养,宿食积滞(胃不和则难安),瘀血久则发热,下焦蓄水蓄血,肺热咳喘,忧思多虑心事多等情志因素(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导致失眠。)致肝郁气滞不舒、肝郁气结、多思伤脾(上已述宿食积)等郁证,环境及时差改变,生活工作规律及习惯等等。

个人在临床中总结认为:不寐证总病机为:无论实证及虚证,皆因“阳不入阴”而不寐(阴之虚易阳亢不潜,含阴津、阴血等之亏),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及“滋阴潜阳,重镇安神”为治疗总原则,要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不寐治疗上可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

1.中医经方及自创验方辩证治疗:

阴血亏虚,心肾失调,神志不安证——柏子养心丸;阴亏血少,心火偏旺证——天王补心丹;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朱砂安神丸(重镇安神,清心泻火);心肾不交,神志不安证——孔圣枕中丹;水不济火,心火上亢,心肾不交证——交泰丸、两济丸;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上下相资丸;肝肾不足,心肾不交证——磁茱丸(重镇安神,益阴明目);心阳虚损,神志不安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养心汤;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不寐证——酸枣仁汤;肝血虚而不寐——四物汤加茯茋味汤;肝肾阴虚,火热内挠之目疾不寐——石斛夜光丸;伤寒少阳兼痰热挠心之不寐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心虚胆寒,痰热挠心之不寐证——黄连温胆汤;少阳兼胆胃不和之不寐——蒿芩清胆汤;邪火内炽之不寐——泻心汤;热入营分证而少眠——清营汤;肌表蕴热,浮阳不潜——柴葛解肌汤;脏燥不寐——甘麦大枣汤;下焦畜水证不寐-五苓散;瘀血发热不寐-逐瘀汤类;下焦蓄血证不寐-桃核承气汤;肺热喘咳而不寐——泻白散;肺虚有热而失眠——补肺阿胶汤;痰水壅实而夜间喘咳胸满不寐——葶苈大枣泻肺汤;肺肾阴虚咳嗽不寐——百合固金汤;肝阳上亢,息风内动不寐——镇肝息风汤;肝阳上亢,肝风上挠——天麻钩藤饮;肝热极动风——羚角钩藤汤;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而不寐——龙胆泻肝汤;肝郁化火而目赤、烦热而不寐——金铃子散;肝火犯肺咳血失眠——咳血方;肝经火郁证——泻青丸;肝胆实火上炎证——当归龙荟丸;暑湿、烦惊多梦而不寐——益元散;暑湿兼肝胆郁热证而不寐——碧玉散;宿食积滞而不寐——保和丸,若有脾虚则用大安丸;胃不和则不安-外台茯苓汤/柴苓汤/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胃苓汤;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一贯煎;肾阴虚火旺——大补阴丸;心脾气血两虚证——归脾汤;肝郁脾虚血弱证——逍遥散;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痰气郁-厚朴夏苓汤;肝气郁结证——四磨汤;六郁证——越鞠丸……

2.在辨证治疗不寐证中,随证加减使用,治疗效果很好的中药有:主要有滋阴补血药及重镇安神潜阳药为主:如磁石、琥珀、珍珠母、龙骨、牡蛎、酸枣仁(含延胡索乙素等抑制兴奋成份,故与延胡索相须为用能增强疗效)、五味子(镇静并有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远志(镇静作用)、益智仁、茯苓(镇静及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等)、茯神、夜交藤、当归(能调垂体-性腺-子宫轴作用)、阿胶、百合、黄连、生地等。另中年妇女则必大剂量加白芍(一般至少用30g左右,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月经、妊娠等女性特殊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其气血必虚,阴血虚则阳无以潜则阳浮则不寐,故加白芍以敛阴而养肝柔肝)及适当加用五味子(酸甘敛阴、化阴,五味子素能抗氧化、延缓衰老等)、炙甘草(酸甘化阴及补气阴,有保钠排钾激素样作用,久用可造成水钠潴留及低钾等)、郁金(久用损肝功)、香附、薄荷、合欢皮、玫瑰花等,另加用枸杞子(调激素并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延缓衰老)、沙苑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调垂体-卵泡发育作用)、续断、仙茅、锁阳、覆盆子(调整垂体-卵巢性轴)、蛇床子(雄激素作用,促黄体生成)、巴戟天等调节激素水平(补肾水上济心火,上济-柴胡、薄荷、桔梗、连翘、莲子蕊、葛根等使药;下降心火-牛膝、肉桂(引火归原)、半夏及其它沉降重镇之品如珍珠母、龙齿、磁石等)!

3.针灸治疗:心肾不交证——选手少阴心经之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之大陵+足少阴肾经之太溪穴,以上下心肾经穴而交之;痰热挠心之不寐——脾俞、丰隆、小海、安眠穴、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曲池穴为上半身之消炎穴之一)、镇静穴;心烦易怒而失眠,全身疼烦不知痛在何处,责之于肝火挠神而失眠——首先用“开四关”,泻之于行间,补之于安眠穴;比如:

不寐症辩证取穴治疗如下: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胃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心火挠神多梦:照海,厉兑,隐白(百症赋:“梦靥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可以治疗神经精神类病变。隐白:妇人月事过期不止,刺之立愈;暴尸厥,不知人,刺之,脉动如故。),神门

……

4.睡眠心理门诊治疗:心理治疗非西医所特有,中医讲“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注重因人、因时、因地之“三因制宜”,更加遵循生物医学社会心理模式,自古至今讲究“社会”的人,而非单一“生物”的人个体,一直强调情志因素在人发病中的影响与作用。无论中医及西医,好的医生都会是“全科医生”,首先是全科医生,然后才是专科医生;好的医生更加懂得医学心理学,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及医德,能让前来就诊的患者的病情“好了一半”。心理治疗含:沟通暗示治疗、放松及转移注意力疗法(如中医气功及打坐入定:用意念守丹田,呼吸吐纳……)、认知行为疗法、渲泄疗法、疲劳疗法、催眠治疗、音乐及环境治疗法等。

5.西医治疗:神经精神类药物具有药物依赖性及戒断反弹性,肝肾毒性等副作用,不到万不得以,不推荐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包括药物及物理治疗:

失眠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包括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物等。需要注意,睡眠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忧郁症——阿米替林治疗;焦虑症之失眠——阿普唑仑……

总之,失眠症应该寻找病因,消除病因,进行药物及心理等多种综合性治疗!中医治疗方法对失眠(不寐)效果较好。

img


img


img

以下案例为:女,57岁,不寐3+年,每天最多睡眠2小时,有时彻夜不眠,睡梦多(时有凶杀见血等噩梦,时有惊恐而醒),第二天精神极差,夜间烦躁,头昏、眼干、耳鸣,时有脸烘热,上腹不适、饮食差,无腰膝酸软及忧郁烦怒等,月经量少,经期尚正常,大便时溏,脉沉细,舌中及边薄白,舌尖红!辨证为:脾胃虚弱,肝肾不足,阴虚内挠,心肾不交,心火挠神之不寐证。经给予菊杞地黄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自创“更年乐汤”+重镇安神药,合用神门穴、大陵,太溪、照海透申脉而阴交于阳(水火相济法)、三阴交,安眠、镇静穴、听宫、听会,悬钟穴等心肝脾肾经穴治疗,服药15副药,针灸3次后:目前能睡眠8-9小时,第二天精神及心情特好,饮食好!已停药2个月,未复发!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医案二:女,52岁。夜间不寐7+年,耳鸣1+月,伴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夜间烦躁,上肢稍麻,纳差及上腹不适,无口渴欲饮,无烦怒及潮热,月经量少,大便无溏等,舌边尖红,舌中薄白,左关尺脉沉弦细数,右关尺沉滑细,考虑:不寐、耳鸣、胃脘痛,头晕。因肝肾阴虚,虚热内挠,心肾不交(心火旺,肾水不足上济),脾胃不和而不安;脾胃失和,精血化源不足,土虚木旺,肝肾精血不足,难以上充髓海,故不寐、头晕耳鸣等,治疗予以滋水涵木,填精益髓,培土抑木,滋阴潜阳,心肾水火相济相交通等针药联用治疗:

方选:左慈耳聋丸、黄连阿胶汤、交泰丸、香砂六君子汤、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等化裁加减,部分方药略述。

经针药治疗1个月,已愈。目前能睡9个小时左右,精神可,无耳鸣及其它不适症状。

针灸治疗如下:

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性耳鸣之针灸治疗方法:


1.颈椎病针灸治疗:

 董氏颈椎病特效穴:正筋穴(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正宗穴(在正筋穴上二寸处)、正士穴(正宗穴上2寸);董氏三通穴:通关(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颈痛穴(液门穴)、通山穴(在通关穴直上二寸,在风市穴与大腿中线连线交点上)、通天穴(通山穴上2寸),三通穴(通关,通天,通山,与通肾、通背等三通穴区别)。治疗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亦特效!

颈项强:远取~后溪穴、申脉穴。近取~天柱穴、大抒穴,风池穴、风府穴。肾虚专穴-肾经之母穴:复溜穴。倪师:肩颈痛:后溪(主督脉)+申脉+肩井+足三里=肩颈神效。后溪+束骨=后头痛!如有颈椎间盘错位等,配合中医正骨法、理疗按摩效果更佳!


西药:氯唑沙宗、乙哌立松、苯丙脂、七叶皂苷钠、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族,654-2,颈椎外科手术等治疗!


2.耳鸣治疗:

中医治耳鸣: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及手足阳经交循于头面部,其中足少阳胆经环于耳,三焦经循于耳,肝经入耳,肾主藏精,上充髓海,而开窍于耳等,故耳鸣与胆经、三焦、肾经等相关,与肝胆脾肾相关。耳鸣多伴有失眠及情绪变化、全身乏力、精神差、饮食差等症状,故针灸治疗耳鸣要严格八纲辨证及辨经论治,即辨阴阳里外及寒热虚实,辨六经上下左右及远近取穴,用传统针灸穴位、董氏针灸特效穴位及平衡针灸综合选穴。如上病下取肾经之太溪、照海透申脉(伴有失眠,用心经之神门穴、心包经之大陵穴以心肾相交通,再配董氏针灸之镇静穴及其它辩证穴位),胆经之听会、悬钟(髓会)、膀胱经之昆仑,手太阳小肠之听宫,阳陵泉(筋会)、脾经之三阴交(八脉交会穴)、肝经之太冲、阴陵泉,手太阴脉会之太渊,手阳明之合谷,及用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穴)、颞三针等针灸治疗及药物治疗如左慈聋耳丸(肾虚耳鸣)等,如磁石、石菖蒲及补肾类中药如枸杞子等!

西医治耳鸣:用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等神经内科治疗,如有神经卡压则行神经外科治疗等!

img


img


img

附经方大师黄煌教授医案:

Z某某,女,22岁,于2018年7月25日就诊

患者症候

主诉:失眠2年多,入睡难,彻夜未眠,曾床上跌下脑震荡后开始出现失眠。今年发现有颈椎小关节脱位。自述近2年腋下腹股沟易发脓肿,食欲不振,焦虑,易情绪低落。大便偏稀。 

既往史:低血压 ,对灰尘过敏。 

婚姻及生育史:初潮12岁,月经提前,量多,排卵期出血,经期各种过敏加重,睡眠更差,易心悸早搏,疲劳严重,月经超过1周。未婚未育。 

家族史:父房颤,椎间盘突出,母慢性胃炎,过敏性鼻炎。

体格检查: 身高173cm ,体重58 kg 。体中,黑眼圈,口周粉刺痤疮多,腹肌紧张,脐跳 实验室检查: HAD评分:轻度焦虑9分,轻度抑郁7分。 

诊断(中医/西医):失眠  


老师处方

血府逐瘀汤:

柴胡15g 生白芍15g 枳壳15g炙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5g怀牛膝15g桔梗10g生地黄15g

帖数及服法:

7帖,每日早晚各一次


老师点评


老师讲解

血府逐瘀汤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一张好方,清代名医王清任很擅长,我们使用有效,需要抓住几个特点:第一,入睡困难,或彻夜未眠,翻来覆去,或有特定的睡姿,或对入睡的环境如灯光、温度、声音等要求苛刻;第二,患者出现腹肌紧张,腹诊时因肌肉敏感紧张按压会有反射收缩感,这是重要特点;第三,很多患者怕冷尤其四肢,血压偏低;第四,有胸闷食欲不振,或抑郁或焦虑情感问题较严重,其失眠往往与情绪相关。


附:

《辨证录》不寐门之节选以供参考学习:

 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然则治法,使心之热者不热,肾之寒者不寒,两相引而自两相合也。方用上下两济丹:

  人参(五钱) 熟地(一两) 白术(五钱) 山茱萸(三钱) 肉桂(五分) 黄连(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寐。

  盖黄连凉心,肉桂温肾,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肾于顷刻。然无补药以辅之,未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得熟地、人参、白术、山萸以相益,则交接之时,既无刻削之苦,自有欢愉之庆。然非多用之则势单力薄,不足以投其所好,而餍其所取,恐暂效而不能久效耳。

  此症用芡莲丹亦佳。

  人参 茯苓 玄参 熟地 生地 莲子心 山药 芡实(各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四剂安。

  人有忧愁之后,终日困倦,至夜而双目不闭,欲求一闭目而不得者,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肝气之太燥乎?夫忧愁之人,未有不气郁者也。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而下必取汲于肾。然而肝木大耗,非杯水可以灌溉,岂能堪日日之取给乎!于是肾水亦枯,而不能供肝木之涸矣。其后肾止可自救其焦釜,见肝木之来亲,有闭关而拒矣。肝为肾之子,肾母且弃子而不顾,况心为肾之仇,又乌肯引火而自焚乎?所以坚闭而不纳也。治法必须补肝血之燥,而益肾水之枯,自然水可以养木,而肝可以交心也。方用润燥交心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熟地(一两) 玄参(一两) 柴胡(三分) 菖蒲(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肝之燥解,再剂而肝之郁亦解,四剂而双目能闭而熟睡矣。

  此方用芍药、当归以滋其肝,则肝气自平;得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以济肝,而肝之血益旺;又得玄参以解其心中之炎,而又是补水之剂;投之柴胡、菖蒲解肝中之郁,引诸药而直入于心宫,则肾肝之气自然不交而交也。

  此症用安睡丹亦妙。

  白芍 生地 当归(各五钱) 甘草(一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 枸杞(各二钱) 甘菊花(三钱)

  水煎服。二剂即闭目矣,十剂全愈。

  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来侵,睡卧反侧,辗转不安,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人以为心肾不交,而熟知乃胆气之怯也。夫胆属少阳,其经在半表半里之间,心肾交接之会也。心之气由少阳以交于肾,肾之气亦由少阳以交于心。胆气既虚,至不敢相延心肾二气而为之介绍,心肾乃怒其闭门不纳,两相攻击,故胆气愈虚,惊悸易起,益不能寐耳。治法宜补少阳之气。然补少阳,又不得不补厥阴也。盖厥阴肝经,与少阳胆经为表里,补厥阴之肝,正补少阳之胆耳。方用肝胆两益汤:

  白芍(一两) 远志(五钱) 炒枣仁(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寐安,二剂而睡熟,三剂而惊畏全失。

  此方白芍入肝入胆,佐以远志、枣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胆。不知远志、枣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胆,况同白芍用之,则共走胆经,又何疑乎。胆得三味之补益,则胆汁顿旺,何惧心肾之相格乎。

  此症用无忧汤亦甚妙。

  白芍(五钱) 竹茹(三钱) 炒枣仁(三钱)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一剂睡宁,四剂全愈。

  人有神气不安,卧则魂梦飞扬,身虽在床,而神若远离,闻声则惊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闭目,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肝经之受邪乎?夫肝主藏魂,肝血足则魂藏,肝血虚则魂越,游魂亦因虚而变也。今肝血既亏,肝脏之中无非邪火之气,木得火而自焚,魂将安寄?自避出于躯壳之外,一若离魂之症,身与魂分为两也。然而离魂之症与不寐之症,又复不同。离魂者魂离而能见物,不寐而若离魂者,魂离而不能见物也。其所以不能见物者,阴中有阳,非若离魂之症绝于阴耳。治法祛肝之邪,而先补肝之血,血足而邪自难留,邪散而魂自归舍矣。方用引寐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龙齿末(火煅,二钱) 菟丝子(三钱) 巴戟天(三钱) 麦冬(五钱) 柏子仁(二钱) 炒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寐矣,连服数剂,梦魂甚安,不复从前之飞越也。

  此方皆是补肝、补心之药,而用之甚奇者,全在龙齿。古人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正取其龙齿入肝而能平木也。夫龙能变化动之象也,不寐非动乎,龙虽动而善藏,动之极正藏之极也。用龙齿以引寐者,非取其动中之藏乎。此亦古人之所未言,余偶及之,泄天地之奇也。

  此症用灈枝汤亦效。

  炒栀子(三钱) 甘草(一钱) 白芍 当归 炒枣仁(各五钱) 丹砂(一钱) 远志(八分) 柴胡(三分) 半夏(一钱)

  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心颤神慑,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达旦不能寐,目眵眵无所见,耳聩聩无所闻,欲少闭睫而不可得,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胆虚而风袭之乎?夫胆虚则怯,怯则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胆气之虚,既入于胆之中,则气无主,一听邪之所为。胆欲通于心,而邪不许;胆欲交于肾,而邪又不许,此目之所以眵眵,而耳之所以聩聩也。心肾因胆气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宫,而不敢交接,故欲闭睫而不可得也。夫胆属少阳,少阳者木之属也,木与风同象,故风最易入也。风乘胆木之虚,居之而不出,则胆畏风之威,胆愈怯矣。胆愈怯而无子母之援,何啻如卧薪尝胆之苦,又安得悠然来梦乎。治法必补助其胆气,佐以祛风荡邪之品,则胆气壮而风邪自散,庶可高枕而卧矣。方用祛风益胆汤:

  柴胡(二钱) 郁李仁(一钱) 乌梅(一个) 当归(一两) 川芎(三钱) 麦冬(五钱) 沙参(三钱) 竹茹(一钱) 甘草(一钱) 白芥子(二钱) 陈皮(五分)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颤慑止,再服二剂,而见闻有所用,人亦熟睡矣。

  此方绝不治心肾之不交,而惟泻胆木之风邪,助胆木之真气,则胆汁不干,可以分给于心肾,自然心肾两交,欲不寐得乎。

  此症亦可用助勇汤:

  荆芥 当归(各三钱) 防风 天花粉(各一钱) 川芎 竹茹(各二钱) 枳壳 独活(各五分)

  水煎服。二剂愈。

失眠症 (67)
不寐 (8)
慢性失眠症 (1)
食积 (2)
郁证 (2)
实证
虚证 (5)
心肾不交证
贫血 (174)
心神不宁证
伤寒 (21)
热入营分证
咳嗽 (1061)
抑郁症 (73)
焦虑障碍 (53)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 浏览 4325

2 101 1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