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治疗顽固性瘙痒,7类药物大盘点

发布于 2022-10-20 · 浏览 1495 · 来自 Android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0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陈伟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

非组胺依赖顽固性瘙痒的药物治疗,带你一文总结

瘙痒可以说是皮肤科“专属”的疾病症状,而对于瘙痒的治疗,皮肤科医生首先想到的药物当属抗组胺药。


的确,组胺是一种主要的瘙痒介质,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非组胺依赖性通路可能在慢性瘙痒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对于某些皮肤病(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结节性痒疹等)抗组胺药通常无效。


此外,顽固性瘙痒也可能是某些内脏疾病的表现,包括肾脏病、糖尿病、胆道疾病等,对于这类疾病引发的皮肤瘙痒,抗组胺药也是无效的。


近年来,多种药物尤其是小分子药物的开发对于瘙痒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进展,提供给临床医生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氯雷他定”。来自日本的 Kenji Takamori 教授在Pharmaceuticals 杂志上刊文,对非组胺依赖的顽固性瘙痒的药物治疗进行了总结,一起来学习吧。

 

7大类药物


01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四环类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有研究表明,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具有明显止痒作用。


例如,帕罗西汀是一种SSRI,据报道对癌症患者和与真红细胞增多症和心理疾病相关的瘙痒具有止痒作用。因胆汁淤积引起的瘙痒儿童患者中,舍曲林可减轻瘙痒并改善睡眠质量。


还有研究表明,米氮平可显著减轻肿瘤相关皮肤瘙痒及夜间瘙痒。


然而,抗抑郁药的止痒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产生的5-羟色胺可通过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依赖的方式导致瘙痒的发生。


此外,血清素与感觉神经上的血清素受体结合,后者可表达TRPV4引起瘙痒。因而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s,可能通过该机制抑制瘙痒。

 

02  抗神经痛药



目前认为瘙痒涉及与神经性疼痛类似的机制,包括外周感觉神经过敏和抑制钙离子内流的能力降低,以及神经递质,如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释放到脊髓背角的瘙痒专用中间神经元。


因此,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普瑞巴林也是神经性瘙痒的有效治疗药物。

 

03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环孢素(CsA)是一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也是经典的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现已证实,其对特应性皮炎(AD)症状缓解(包括瘙痒)有明显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在AD小鼠模型,背根神经节(DRG)中的IL-31受体A(IL-31RA)和NK-1受体(NK-1R)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且这些改变可被CsA治疗显著抑制。


此外,CsA还可抑制表皮增厚和免疫细胞的浸润。还有研究指出,环孢素有效降低了银屑病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减轻了瘙痒,改善了生活质量。

 

04  抗菌药物


表皮菌群失调在众多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对于AD症状(包括瘙痒)的缓解有帮助。


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诱导皮损处的T细胞向Th2型细胞转化。因而部分抗菌药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缓解Th2型炎症,减轻瘙痒。

 

05  克罗米通



克罗米通是一种外用止痒药,已证实其对组胺、血清素、蛋白酶激活受体2激动剂(SLIGRL-NH2)和氯喹诱导的瘙痒有效。此外,它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组胺、氯喹和GSK1016790A(TRPV4选择性激动剂)的反应。


因此,克罗米通可用于抑制由PAR2、TRPV1、TRP锚蛋白1(TRPA1)和TRPV4介导的瘙痒。

 

06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可催化环磷酸腺苷(cAMP)转化为5-AMP,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OPA-15406软膏是一种PDE4抑制剂,可改善儿童和成人AD患者的瘙痒。


克立硼罗软膏也显著减轻了AD的瘙痒。研究表明,克立硼罗软膏通过调节AD病变中的表皮增生以及Th2和Th17/Th22转录来减轻AD症状。


阿普米司特减轻了AD、化脓性汗腺炎和银屑病的瘙痒。


目前有多种类型的PDE4抑制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其作用机制和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07  A型肉毒毒素


乙酰胆碱也是瘙痒的一种介质。A型肉毒毒素(BT-A)通过使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NARE)蛋白失活,阻止乙酰胆碱和许多其他神经递质从突触前囊泡释放。


已有报道指出,BT-A可缓解神经性皮炎、反向银屑病、烧伤后瘙痒、扁平苔藓、肥厚性扁平苔藓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瘙痒。


此外,曲安奈德、BT-A联合注射与曲安奈德单用相比,可显著减少瘢痕疙瘩的瘙痒。

 

总结


瘙痒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因而针对不同的靶点诞生了不同的药物。本文对一些治疗瘙痒的药物进行了总结,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再次回顾一下。


虽然瘙痒机制复杂,新药不断涌现,但临床医师对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均需个体化制定,并注意指导患者对皮肤的日常护理。在未来,希望在瘙痒机制阐明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多切实有效的药物,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共1篇

[1]Toyama Sumika, Tominaga Mitsutoshi, Takamori Kenji. Treatment Options for Troublesome Itch.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2, 15. online ahead of print.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最后编辑于 2022-10-20 · 浏览 1495

回复19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