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足癣治疗5大误区,你知道几个?
足癣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角化过度型、水疱大疱型、趾间糜烂型。根据临床表现、真菌镜检、真菌培养,一般可准确诊断足癣。足癣的治疗包括外用抗真菌治疗、系统抗真菌治疗、非药物治疗。
本文重点总结足癣诊治过程中常见误区,供交流学习。

图1. 足癣
误区1:外用抗真菌药物,效果都差不多?
一项系统评价显示,各种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唑类、丙烯胺类、布替萘芬、环吡酮、托萘酯、阿莫洛芬)足癣均有效,优于安慰剂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抗真菌药物效果都差不多,研究发现,特比萘芬或萘替芬真菌治愈率高于唑类外用抗真菌药,且副作用少。
至于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例如:克霉唑、联苯苄唑、硫康唑、咪康唑、舍他康唑等),它们之间的临床及真菌治愈率则相似。此外,制霉菌素对皮肤癣菌感染无效,应当避免用制霉菌素治疗皮肤癣菌感染(不过,制霉菌素对皮肤念珠菌感染有效)。
误区2:所有足癣,仅外用抗真菌药就够了?
治疗足癣时,外用抗真菌的治疗效果差于口服抗真菌药。当足癣皮损范围较广泛(累及趾、足跟、足背),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失败时,建议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足癣。
现将常用系统抗真菌药物的禁忌证、监测等内容总结如下(表1)。
表1. 各种常见系统抗真菌药的禁忌证、监测项目及时间

回顾性分析发现,口服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的效果优于灰黄霉素,而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疗效相当。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时,外用抗真菌药物效果较差,需要更长疗程的系统抗真菌治疗,且同时配合角质剥脱剂(如维A酸类药物)及外用抗真菌药物,这可以缩短口服抗真菌药的疗程,早期实现临床治愈。
治疗过程中,外用与口服联合使用真菌清除率更高,且外用抗真菌药的种类和系统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应不同,这样有更广的抗菌谱及避免出现耐药。
误区3:盲目使用含激素的复方制剂
足癣早期炎症阶段使用含激素的复方制剂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早期炎症反应,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复方制剂优于单方的抗真菌制剂。
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复方制剂可以导致真菌感染加重、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当皮损位于皱褶部位时,外用复方制剂的副作用更加明显。
另外,舍他康唑和卢立康唑,两者均为具有抗炎作用抗真菌药物,可用于代替激素复方制剂,副作用发生率更低。
误区4:对于特殊人群,不知道如何选用治疗方案
当老年人患足癣时,需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自身基础疾病、抗真菌药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选择用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均为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因此选用抗真菌药需慎重考虑。伊曲康唑被报道长期使用可引起横纹肌溶解。
有案例报道健康人使用伊曲康唑后出现急性心脏收缩功能衰竭,伊曲康唑与胺碘酮共同使用时有出现心脏骤停的案例报道,因此老年人应谨慎使用伊曲康唑。
由于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各种基础疾病,因此,老年人群建议单独外用抗真菌治疗真菌感染或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时可以选择特比萘芬。另一方面,当老年人没有其他基础疾病时,治疗方案应该和健康成年人一样。
儿童皮肤癣菌感染一般选择外用抗真菌药。口服灰黄霉素、特比萘芬多用于儿童头癣、甲真菌病及顽固性皮肤癣菌感染。若干研究已经证实儿童使用特比萘芬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一项多中心研究(包含132名1~10岁)显示儿童口服特比萘芬的耐受性好,同时没有出现肝功能异常,因此儿童口服抗真菌药应首选特比萘芬。
另一方面,一项研究也表明儿童口服伊曲康唑(5mg/kg/d)2周治疗手足癣安全有效。另有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伊曲康唑治疗幼儿浅部真菌感染(5mg/kg/d)和深部真菌感染(10mg/kg/d)安全且有效,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低,可以作为二线口服抗真菌药物使用。
外用唑类抗真菌药极少量或者不会被系统吸收,因此可以用于任意阶段的孕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物分类中,克霉唑、特比萘芬、环吡酮、萘替芬、奥昔康唑是B类药物,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二硫化硒为C类药物,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C类药物。
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灰黄霉素是C类药物,而特比萘芬是目前唯一口服抗真菌药物中的B类药物,但是关于其用于孕妇的研究数据目前文献没有报道。虽然特比萘芬是B类药物,但是目前不清楚它是否通过胎盘屏障,并且它可以分泌到乳汁中,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
现将特殊人群如何选择抗真菌药物治疗皮肤癣菌感染的知识点总结如下(表2)。
表2. 特殊人群皮肤癣菌病的治疗建议

注:适用于足癣、面癣、体癣和股癣
误区5:忽略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感染者需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在穿鞋袜之前需保持足趾间干燥,禁止赤脚行走或者同他人分享鞋袜。旧鞋子常含有大量的真菌,需要注意干燥、透气,另外可用真菌散剂等进行处理,可能有助于减少治疗后的再次感染。
此外,有学者指出,如果家庭成员感染了足癣,非感染成员可以同时预防使用咪唑类和托萘酯散剂,你觉得呢?
参考文献
[1]Sahoo AK, Mahajan R. Management of tine corporis, tinea cruris, and tinea ped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ndian Dermatol Online J. 2016; 7(2): 77-86.
[2]Ely JW, Rosenfeld S, Seabury Stone M.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inea infections. Am Fam Physician. 2014; 90(10): 707-710.
[3]Kaul S, Yadav S, Dogra S. Treatment of dermatophytosis in elderly, children and pregnant women. Indian Dermatol Online J. 2017; 8(5): 310-318.
最后编辑于 2022-11-03 · 浏览 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