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诊治不寐验案
失眠案
01
任某,男,36岁,初诊日期:2002年5月4日。
初诊(2002-05-04):失眠数年,甚至通宵不寐,口舌经常生疮,时作时愈;头昏痛,口渴多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治以滋阴潜阳,交通心肾。
龟板(先煎)25g,牡蛎(先煎)20g,枸杞子12g,生地黄12g,酸枣仁12g,肉桂(后下)1g,川黄连3g,川芎3g,天麻6g,6剂。
二诊(2002-05-10):服药6剂,夜寐好转,通宵不寐之象消除。
点拨 本患者失眠时间较长,失眠程度较重,根据口舌经常生疮、头昏痛、口渴多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属心肾不交,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治疗从滋阴降火潜阳,交通心肾入手。药用天麻平肝潜阳,龟板、牡蛎、杞子、生地育阴潜阳,川芎上引头目,枣仁养心安神。黄连配肉桂为交泰丸,以清泻心火,引火归原,交通心肾。
问难 先生,此患者治疗时为什么用龟板、牡蛎?
解惑 本患者辨证属心肾不交,肾阴不足,虚阳上亢,治用交泰丸等交通心肾,育阴清热。龟板、牡蛎为贝类药,其滋阴潜阳,重镇安神之功更胜一筹。
问难 方中用川芎是何意?
解惑 方中少佐川芎3g,其性善引头目,且有疏达肝气之功,与酸枣仁相配,酸收辛散,养血调肝,尤宜于本案失眠伴有头昏痛。
体悟 本案抓住失眠经久,顽固不愈,及口干、口舌生疮的特征,辨证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心肾不交。方中除用黄连清泄心火外,尚加龟板、牡蛎等滋阴潜阳药,而安神养心仅用一味枣仁,但效果堪称显著,说明治疗失眠不可滥用安神药物,而重在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本案阴虚阳亢火炎之证明显,肉桂辛温,不可过用,方中仅用1g,其义在引火归原,配黄连以交通心肾。对顽固性失眠,尤其是通宵不寐之类,先生常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合用交泰丸,值得回味。
失眠(癔病)案
02
于某,男,45岁,初诊日期:2001年3月20日。
初诊(2001-03-20): 近月来夜不能寐,服用西药镇静剂无效,病情日益加重,甚则彻夜不眠,心烦不安,舌苔薄白,脉细弦。从痰热扰心论治,仿温胆汤意加减。
制半夏10g,朱茯苓10g,橘红6g,竹茹6g,甘草3g,枳壳5g,炙远志 5g,熟枣仁12g,琥珀粉(另吞)2.5g,5剂。
二诊(2001-03-26): 服药2剂,即能入睡,夜卧5小时,但尚易醒,多梦善惊,原法继进。
上方去琥珀,加龙骨(先煎)20g,以资巩固。
点拨 本案患者有癔病史,夜不能寐,日益加重,甚则彻夜不眠,心烦不安,乃痰热扰乱心神所致。治疗当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选用温胆汤加减。方以半夏、茯苓、枳壳、橘红健脾化痰,理气和胃;竹茹清热化痰;远志、枣仁养心安神;琥珀、龙骨镇静安神。
问难 先生,您是如何发现本案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热扰心的?
解惑 该患者求诊时自述有多年的癔病史,癔病属于神经症范围,它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却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中医认为与七情失调有关,忧思伤脾,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失其健运,水谷不为精微而化生痰浊,酿成痰热,痰热扰乱心神而致心神不宁、夜不能寐、心烦不安。
问难 先生,本病患者舌苔薄白,怎么辨证为痰热扰心?
解惑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单纯,辨证依据不足。我根据其有癔病病史、顽固失眠的特征,伴有心烦不宁而辨证为痰热扰神,此时,不必拘泥于舌苔。况且,痰热之间偏重于痰,兼有热象,故未用黄连等清热药,仅用竹茹轻清宣化。
体悟 本案失眠似无症可辨,周师抓住患者有长期癔病史,失眠较为严重,伴有心烦不宁,判定为痰热扰乱心神,治以化痰理气、 和中安神,经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服药2剂便效。本案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兼有热象,故方用温胆汤化痰安中。若痰热明显,可加黄连。本案同时提示痰热扰心之失眠,未必悉备胸闷脘痞、泛恶厌食等脾胃系症状。
失眠案
03
李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01年11月3日。
初诊(2001-11-03):因长期思虑太过而致失眠多年,近半年来加重,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均无效。最近虽服强力安眠药亦仅能勉强入睡4~5小时,且眠而不酣,伴烦躁、焦虑,胸闷憋气,经行量少不爽,大便时秘,纳可,口干不重,苔淡黄腻、边尖暗红,脉细滑。证属肝郁化火,痰热内蕴,血府瘀阻,阴不涵阳,心肾不交。
熟枣仁30g,焦山栀10g,丹皮10g,丹参10g,知母10g,夏枯草10g,法半夏10g,醋柴胡5g,炒玄胡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制香附10g川百合12g,生地黄12g,合欢皮15g,川黄连5g,肉桂(后下)2g,煅龙牡(先煎)各25g,7剂。
二诊(2001-11-10):失眠略好转,临晚有困意,夜寐约5小时,多梦早醒,时轻时重,脉细弦,苔黄,质暗紫。上方加麦冬10g、龙胆草6g、珍珠母(先煎)30g。7剂。
三诊(2001-11-17):睡眠基本正常,夜半醒来一次,有梦不多;烦躁焦虑已平,苔薄黄,质暗红,脉细。再予清肝解郁,安神宁心。上方加赤芍12g。10剂。
点拨 本案患者长期思虑太过而致不寐,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均无效,伴烦躁、焦虑、胸闷憋气,经行不爽、量少,大便时秘,苔淡黄腻。审证求机乃思则气结,气郁化火,火热煎熬津液成痰,痰热内蕴,血府瘀滞,阴不涵阳,心肾不交。治疗当从理气解郁、清热化痰、调和阴阳入手,抓住心肝郁火、痰瘀内阻的病机关键。重用酸枣仁30g、合欢皮15g安神;以焦山栀、丹皮、知母、夏枯草、龙胆草清泻心肝郁火;醋柴胡、炒玄胡、香附疏肝解郁;以紫丹参、桃仁、红花、川芎化瘀通络;麦冬、百合、生地养心安神;煅龙牡、珍珠母重镇安神宁心;胆南星、法半夏合黄连清热化痰;黄连合肉桂交通心肾。诸药合用,组成复法大方,标本兼治。
问难 先生,本案病程较长,为经年不愈的顽固性失眠,症状也较为复杂,你是怎么辨治的?
解惑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理、环境、遗传、生物、物理、化学、药物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睡眠障碍的原因。从中医病因学角度而言,它们即可成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病因,同时或先后侵袭机体,致使气血失调,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而致不寐。本案起因于思虑太过,思则气结,气不条达,肝失疏泄,故见胸闷憋气;气郁日久化火,心肝郁热,故见心烦;气滞血行不畅,故见经行量少不爽;气郁不能布津而变生痰浊,酿成痰热,故见焦虑不安。可见本案病位在心肝,而病理因素涉及气滞、郁火、痰热、血瘀,病机错综复杂,对此,必须应用复方大法治疗。本方寓有酸枣仁汤、交泰丸、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之意。
体悟 一般而言,失眠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尤其是顽固性反复发作的失眠。但本案治疗以泻心清热、清化痰热、化瘀活血泻实为主,兼顾滋养心阴,可见临床还当审证求机。本案注重调肝,熔疏肝、养肝、清肝、泄肝、平肝、敛肝、镇肝为一炉, 用药多而不杂。
最后编辑于 2022-10-14 · 浏览 1502